中國人買房,深度
中國房地產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買房者的年齡大多數分布在40~50歲之間,這意味著買房的人大都子女到了婚嫁年齡,買房,意味著是給子女買的。在這件事情上,他們比誰都著急,也比誰都有熱情,細細看來,這真是既可敬,又可悲。
01
去年,哈爾濱某小區售樓部發生了一起令人難以置信的群毆事件。
被打的是一位年輕人,高高瘦瘦,面對眾人的群毆,他還逃到了附近的一家小餐館,操起一把菜刀欲要反擊,幸虧民警及時趕來。
年輕人既非偷盜,又非姦淫,為啥會被一群毫不相干的路人群毆?
一目擊證人說:爹媽要給兒子買婚房,年輕人覺得太小沒面子,當街吵起來,還把父母打了十多分鐘,結果遭到了路人群毆。
網友說,一分錢不出,五六十平還嫌小,這樣的人渣基本可以回爐重造了,竟然還有臉敢動手打父母。
父母給你買房是仁義,不買是自由,憑什麼把仁義當義務?!
生了個這樣的兒子很可怕,更可怕的是,父母是不是也該反思,經濟能力有限的你,為什麼要透支自己的晚年去給孩子買房?
02
千萬不要輕易給孩子買房。
當今社會,如義務不分、父母包辦、啃老等病態式親子關係,在買房中更加突出。
王奕原本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卻於近日因涉嫌故意傷害罪被逮捕。
王奕和妻子現在居住的房子系岳父購買,就因為這樣,岳父常羞辱女婿。
這一天,老丈人和女婿又發生口角,他指著女婿的鼻子大罵:
「你住著我買的房子,還要趕我走?開什麼國際玩笑!」
老丈人一席囂張話語,徹底激怒了王奕,他失去理智,揮舞著拳頭不停地往老丈人身上打,老丈人這時坐在地上,背靠著牆壁,毫無還手的能力。看到這種場面,妻子使勁力氣才制止住丈夫,讓父親逃走。
此後,妻子接到父親鄰居的電話,說父親倒在了家門口。等妻子趕到時,父親已經躺在了地上,表情痛苦,說不出話,只是用手比劃著說腰疼。
隨後父親被送至醫院搶救,但為時已晚,不幸死亡。
經初步診斷,父親系受外力造成脾臟破裂而死亡。
一所房子,就讓人失去理智;一時衝動,就毀了一段婚姻兩家人。
這是個很模糊的矛盾點,如果深究孰是孰非,雙方都可以各執一詞,但這又並不是一個撲朔迷離的案子,殺人犯法自然難逃一咎,可惜的是,非要用死亡來提醒旁人的悲劇信號,代價實在是太大太大。
這個悲劇信號是:給子女買房的父母,如果你不是為了自己的晚年和投資目的,抑或是你錢多沒地方花,就應該把買房這件事摒除在自己義務的理解範圍之外,在物質面前,別輕易相信你的親情,它跟陌生的惡意一樣,也可以脆弱不堪。
03
別讓房子,綁架了你生活本質的快樂。
給孩子買房這一觀念,德國人的想法其實挺妥當。
據調查,有六成德國人打死也不會去買房。
是德國人買不起房子嗎?
當然不是。
是人家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福利好房子顯得不重要嗎?
更不是。
打個比方,首都柏林是德國房價漲幅最快的城市,這幾年中心地段房價為每平方米4111歐元(摺合人民幣約3萬2一平,相當於中國一線城市的三環房價水平),根據當地統計局計算,一個普通勞動者用8.6年左右的收入即可購買一套中等價位的住房。
這要是在中國北京,一套中等價位的住房大約500萬,2015年北京平均年薪17.07萬,大約需要29年。
對比來看,德國房地產的性價比明顯要高於中國。
那德國的資本主義家團為何還不組團趕去炒房?不是沒錢炒,而是真的沒興趣,他們天生就對房子「性冷淡」:房子買不起就租,哪怕租一輩子,結婚沒房也行,適得其所即可。
他們真正關注的,是家居文化。許多留學德國的學生都忍不住誇讚,德國家庭里最乾淨的地方永遠是廚房和浴室,形同醫院消毒室,家庭主婦更是視衛生間為家庭的名片;廚房不單純是烹飪的場所,更是社交的地方,每到周末便會宴請賓客,與他們交流和碰撞思想……
由此可見,德國家庭更注重生活的品質以及生活對於其本身帶來的真正意義。
那麼,中國人又是怎麼想的呢?
一位旅居德國30年的大學教授曾親述:
本人在聯邦德國慕尼黑市僑居了三十個春秋,期間,上至部長、行長、董事長、教授,下至平民百姓的家,都曾多次去做過客。給我留下最為難忘的印象之一是:家家戶戶窗明几淨、井井有條,每個角落都洋溢著濃烈的生活氣息。
反之,在中國人眼裡,「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安居樂業,國泰民安」——都傳承著一個道理:人活一世,總得要有個自己的房子,無論權貴,還是黎民百姓。
所以,市井之內,房子成了一生至上的追求,沒房,不結婚;沒房,不幸福;沒房,你就是一個窮逼,一個苦逼。房子,成為衡量一個人成敗的絕對標準,這樣的標準,直接適用於婚姻之中。
給孩子買房,首先的出發點並不是考究孩子的生活質量,而是受世俗觀念強制的儀式,沒有房子車子,就貌似沒有資格結婚,沒有勇氣去愛你所愛。
物質的絕對化,遠遠超過了生活本身的意義。
社會學者杜寧在《那個不買房的中國人》里寫過一句話:
「物質給予我們帶來的安全感是必要的,但不是絕對的,就這一點,大部分中國人都沒弄明白。」
於是,這些人只能稀里糊塗地活著,只能活得稀里糊塗。這時候,就不要扯「難得糊塗」的境界了,有些事你不明白,就是真糊塗,而且這種糊塗會很可怕,比如這些給孩子買房的父母。
04
不負責任的中國父母。
猶太人作家阿爾法就曾說過:
「中國父母給孩子買房,太不負責任了!」
這些父母,就是糊塗的父母。
在猶太人的法則里,生存能力對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賺然能力是生存能力之一,而學習是為了生存能力服務的,從這裡便可看到兩個民族教育觀之間的差距——
馬修是個不折不扣的猶太人。
第一筆生意是 7 歲的時候被他爸逼著找了一份送報的工作。
他想,既然都挨家挨戶送報紙了,不如順便推銷車牌保護罩。一般人都不忍心拒絕小孩。他就讓他爸爸幫他去批來車牌保護罩賣。
有一次,他向一個男人推銷保護罩,人家不要。
「你有兩輛車,那個牌照已經很舊了,都皺了。」
「那是我老婆的車。」人家一臉不在乎。
「那你為什麼不買一個試試,用幾個月,對比一下,看看牌照能不能用久一點?」
「如果我不能賣出去 4 個,賣至少1個也是好的。」那麼小,他就懂這個,這都是教育和觀念熏陶的結果。
再對比大多數中國父母:
我高中一同學,高考完口口聲聲說要去打一次暑假工,體驗賺錢的艱辛,他的父母高興啊,孩子懂事啦,有這份心意就好啦,別去,家裡又不是過不去,要零花錢爸媽給啊。
後來執拗不下,真去了一家玩具廠,做流水線工人,走前父母給了兩千塊做車費和伙食,反正廠里包吃包住,這錢綽綽有餘,沒想到做了三天他就回來了,苦不堪言,回來時還一分錢沒剩,都不知道花哪去了。
這樣的差距,瞭然於心。
05
那些晚年活得幸福的人,都有什麼特點?
有時候,教育能力高低真的看天賦,如果父母沒有培養孩子本事的天賦和能力,那就把自己的人生過好,哪怕不為現在,也要為你自己的將來。
那孩子就不用教育了嗎?並不是,而是通過你自己的行為來對孩子旁擊側敲,把自己活成他們的榜樣,這比粗暴直接的教育效果好一百倍,你不必事事為孩子操心,真正該操心的,是你自己,你的老伴,你的晚年。
曾經有一張新聞圖說:月薪三千的農民工父親,給孩子買了一套房交了首付,每個月還要拿出2000元給孩子還房貸。
現在這個父親五十歲了,依舊混跡在鋼筋水泥的工地里,活得慘不忍睹。
另一邊,歷盡人世苦難的日本老奶奶柴田豐就很不一樣,她92歲開始寫詩,99歲出版第一部詩集,迅速風靡日本,暢銷150萬冊,心境不同,晚年的待遇也會不同。
當記者採訪她的晚年生活時,柴田豐老奶奶說:「我呀,活過了九十,我開始寫詩,每天的生活,有滋有味,儘管身體老朽,瘦似枯枝,然而目光如電,透人心脾……」
別灰心
喂,說什麼不幸
有什麼好嘆氣的呢
陽光和微風
從不曾有過偏心
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做夢
我也有過
傷心的事情
但活著真開心
你也別灰心
這首詩,是柴田豐奶奶寫的,字裡行間,都是一種淡然洒脫的味道,期頤之年,活得相當的長壽健康,而她膝下子孫成群,五代同堂,羨煞旁人。
柴田豐老人
在日本,像柴田豐這樣的老人有很多。
曾有這樣一份排課表風靡網路:
「乒乓球一周練習三次比賽一次,鋼琴課一次合唱兩次,插花課一次陶藝課一次,每天跑步10公里……」
這可不是虎媽狼爸給孩子制定的功課表,這是常見於日本老人的日程安排。
也許你不禁要問,他們哪裡有時間帶孫子啊?!
含飴弄孫,樂享天倫之樂,自然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但是他們可不是全天候為兒孫服務。活到這個年紀,為什麼還要如此操勞,這可是終生遺憾吶!
06
民間老百姓有句話說:中國人活著都不怕,還怕死嗎?
這句話證明了中國人都活得很皮實,比如買房這件事,就特別執著,自己買了,也要給孩子買一套,就算沒錢,哪怕退休十年了,也要起早摸黑地想辦法掙點錢,也許勤勞了一輩子的他們並不覺得這樣很累。
但仔細一想,這樣真的不對。
為什麼?
很簡單,如果你這樣我這樣,你一比我一比,就容易形成普遍化的世俗觀念。不信?等到哪天你老得實在動不了了,你趴在按揭貸款買來的房子陽台上往前看,哪怕前方是一片花海綠茵,你也會覺得窒息。
這窒息的背後,有你以前的血汗,悔恨,有孩子的笑容,還有你羨煞旁人的眼神,雜糅了太多情景與情緒,可惜這一生雖心向美好,奈何卻以一個「悲」字蓋棺定論。
看到這裡,你覺得父母應該給子女買房或者墊首付嗎?
作者簡介:國館,最中國的文化微刊。用文化修鍊心靈,以智慧對話世界,在這裡,重新發現文化的魅力。
※為什麼一流成功人士的鬧鐘都定在早晨5:57?答案出人意料
※全世界最美醉的高速公路,剛剛開通,就在中國!
※馬雲的無人餐廳開業,沒有一個點菜員、收銀員,不用手機,不用錢包
※我為什麼寧死也要遠離底層社會?深度
※首富孙正义:2年读4000本书,总结14条成功之道
TAG:EMB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