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霸業難成的海上馬車夫

霸業難成的海上馬車夫

荷蘭女王貝婭特麗克絲出生於1938年,2008年恰逢70大壽。為慶祝女王生日,荷蘭設有女王節。過節時全國放假一天,民眾狂歡,熱鬧非凡。

女王節從生日慶典逐漸升級為狂歡活動,始於貝婭特麗克絲的外祖母在位時期,她的生日是8月31日。1948年其女繼位後,因為生日是4月30日,所以女王節也就隨之改了日子。貝婭特麗克絲1980年繼位,她的生日是1月31日,按理說女王節又要改日子了。但冬季不便於民眾在戶外長時間活動,所以女王為表示對母親的尊敬,將自己的官方生日改為4月30日。這一舉措得到了荷蘭各界的支持,然後就是繼續每年以熱鬧的方式來慶祝和享受女王節。荷蘭王室如此親民是有歷史傳統的,因為在這個國家,最高領導人似乎從來沒有建立過絕對權威,也就沒有機會實施雷厲風行的變革或者導致民怨沸騰的暴政。大家同甘共苦,彼此尊重,倒也其樂融融。

荷蘭的正式國名是「尼德蘭」。由於在七省聯合時期,荷蘭省是尼德蘭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因此約定俗成,用部分代指了整體。

尼德蘭在荷蘭語中是「低地」的意思,位於歐洲大陸的西北角。荷蘭在歐洲的國土面積現在僅有4.2萬平方公里,相當於2.5個北京市。歷史上的尼德蘭還曾包括現在的比利時、盧森堡及法國北部的部分地區。萊茵河、馬斯河、斯海爾德河多條河流在此注入北海,形成了面積廣闊的三角洲。越靠近海的地方,地勢越低,海水經常倒灌,所以早期極不適宜人類生存。

荷蘭的攔海大壩,1927年動工,1932年完工,全長32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防洪堤壩。

尼德蘭最早被文字記載是在古羅馬時期。為加強邊防,羅馬人曾主導修建過要塞和運河。法蘭克王國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前期,尼德蘭地區發展緩慢,11世紀後,才建立了一些小公國。隨著人口增長和技術進步,尼德蘭人或加高地勢,或修建堤壩,一點點改變惡劣的自然環境,擴大生存空間。13世紀後,在三角洲地帶陸續出現了一些由漁村和集市發展起來的城鎮,包括後來名氣很大的布魯塞爾、安特衛普、阿姆斯特丹、鹿特丹。14世紀,勃艮第家族通過聯姻和條約,逐漸取得了尼德蘭的統治權。尼德蘭的經濟發展又上了一個台階,捕魚、紡織、釀酒都是優勢項目。當時歐洲北部的商貿主要由漢薩同盟壟斷,它排斥一切非德意志地區的商人。尼德蘭的經濟實力還很弱,要想壯大商業需找到突破口。

大自然反覆無常,它的微小變化經常能對某個地區產生深遠影響。15世紀40年代,因洋流變化,具有極高經濟價值的鯡魚漁場從波羅的海轉移到了北海。幸運女神眷顧尼德蘭人,把鯡魚趕到了他們的家門口。結果在很短的時間內,尼德蘭就壟斷了鯡魚貿易,北部地區的發展駛入快車道。

當時西歐民眾普遍存在溫飽問題,海產品中的鯡魚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鯡魚貿易最令人撓頭的環節是保鮮,在沒有冰箱冷櫃的時代,肉質鮮美的鯡魚會很快腐爛。尼德蘭一位聰明的漁夫發明出一種一刀去除鯡魚內髒的方法。處理後的鯡魚加鹽腌制,最多可以保存一年以上。如此簡單高效的操作在漁船上就可以完成,因此漁船可以長期作業,到達更遠的海域,獲得更高的產量。漁船回港後,一桶桶腌制好的鯡魚迅速進入市場,流向八方,換回金銀和其他商品。鯡魚貿易對於尼德蘭人來說,不僅僅是低成本高收益,讓小漁民變成小富翁。鯡魚除了是普通食品,還能長期保存,適用於很多艱苦環境,說得嚴重點,有些戰略物資的意思。

尼德蘭人並沒有躺在鯡魚收益上睡懶覺,而是繼續向多領域拓展,實力增強後,不再甘心居於從屬地位,開始向漢薩同盟發起挑戰。漢薩同盟的鼎盛時期大致是英法百年戰爭的時段。它就像一個大幫會,高峰時成員達70多個,在周邊國家享有很多商貿特權。英法戰爭加上北歐諸國、波蘭-立陶宛、俄羅斯及自身德意志地區的各種紛爭,造就了漢薩同盟的歷史地位。雖然漢薩同盟也有自己的武裝,但它沒能形成一股統一強大的軍事和政治力量,而是與各路封建主和騎士團維持變化無常的鬆散同盟關係。隨著封建制開始衰落,王權逐漸得到加強,各國對漢薩同盟越看越不順眼,紛紛採取措施取消其在本國的特權。但是商業貿易不能說斷就斷,漢薩同盟的一些反制措施也令各國蒙受損失。最好的結果是能有一位比漢薩同盟出價便宜的替代者,結果這副歷史重擔被尼德蘭挑了起來。

漢薩同盟很瞧不起這個新暴發戶,依然基於傳統經驗排斥和打壓尼德蘭,不過時代不同了。尼德蘭人陸續得到了各國國王和貴族的支持和默許,自己也很爭氣,不僅迅速掌握了商業技巧,而且在軍事實力尚不成氣候的情況下,還掌握了政治技巧,混得如魚得水。最關鍵的是,尼德蘭人起點低,可以提供更為廉價的商品,在貿易戰中一點點蠶食漢薩同盟的商業領地。至15世紀末,尼德蘭的商船數量超過漢薩同盟,開始與之平起平坐。

大航海後,大西洋經濟迅速崛起,尼德蘭迎來了一次更大的歷史機遇。不過尼德蘭的軍事實力不足以開疆拓土,要想在更大的範圍做生意,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政治靠山,幸運女神再次眷顧了尼德蘭人。16世紀初,經過此前勃艮第公國、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王國的聯姻鋪墊,尼德蘭成為正在崛起的西班牙帝國的一部分。國王卡洛斯一世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出生於現在比利時的根特,視自己為尼德蘭人,出於對故鄉的熱愛,給予了尼德蘭商人很多不受限制的貿易權。尼德蘭人藉助疆域廣闊的西班牙帝國開始打造屬於自己的商業帝國,不僅很快擊敗漢薩同盟,主導歐洲北方經濟,並且成為全球貿易中一支重要的新興力量。

但在宗教改革運動中,尼德蘭北部地區主要接受了新教中的加爾文宗,與新教國家來往密切。西班牙作為天主教的守護者和歐洲大陸的霸主,不能容忍新教的發展。查理五世在位後期,開始管控尼德蘭的異端分子,矛盾全面爆發則是在其子菲利普二世(1527~1598)繼位以後。

菲利普二世從小生活在西班牙,對尼德蘭沒有感情。尼德蘭在經濟領域日益突出的重要性,以及新教活動日益活躍,促使他逐漸加強了對尼德蘭的統治,派遣總督、增加駐軍、懲處異端、提高稅收。基於商業特性,尼德蘭人習慣分塊自治,面對世俗或宗教的統治和管理,已經形成了反對絕對權威的傳統。結果一系列的高壓舉措,引發尼德蘭人為爭取獨立而戰。

當時,新教勢力在歐洲發起新一輪的破壞聖像運動,搗毀天主教教堂中的聖像和藝術品。1566年,運動蔓延到尼德蘭後,遭到鎮壓,部分民眾奮起武裝反抗,但是力量比較分散。後來被尊為荷蘭國父的威廉·奧蘭治親王(1533~1584)於1568年招募僱傭軍,與西班牙軍隊戰鬥,逐漸成為各路抵抗力量公認的領袖,並得到了英法及北歐國家的支持。戰爭時斷時續,勝負來回拉鋸。1581年,尼德蘭北方組建的同盟決定不承認西班牙的統治,宣布成立七省聯合共和國。但在西班牙的重壓之下,南方各省的反抗鬥爭未獲成功。隨著無敵艦隊進攻英國失敗以及干涉法國胡格諾教派戰爭失敗,西班牙元氣大傷,與荷蘭的戰事漸漸停息,雙方開始和談。後又幾經反覆,直到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西班牙正式承認荷蘭獨立。

威廉·奧蘭治親王

從1568年到1648年,荷蘭為了爭取獨立堅持戰鬥,被稱為「八十年戰爭」。獨立過程雖然有艱苦的一面,但作為戰場的大後方,荷蘭很少被戰火波及,尤其是進入17世紀後,反而迎來了經濟發展的高潮。出於對西班牙統治的厭惡,眾多尼德蘭南部的商人、工匠陸續來到北部,導致荷蘭以更小的面積,在短時間內幾乎吸納了原來尼德蘭的大部分人才、資本、技術。同期,在歐洲爆發的各種宗教鬥爭及戰爭中,荷蘭成為各路逃難者的避難所,例如英國的清教徒、法國的胡格諾教徒。他們也給荷蘭帶來了各種資源,部分人還以此為中轉站前往美洲。

缺少武力保駕護航,做生意要靠和氣生財。荷蘭商人竭力避免捲入他國的軍事政治紛爭,各方都不得罪,和誰都可以做生意,哪怕是西班牙,其他各國也很少對荷蘭商船下手。當時歐洲對商船收稅並不依據排水量,而是主要看商船頂層甲板的寬度。於是精明的荷蘭人把船造成了上邊窄、中間寬的大肚子形狀,並減少武器配備,不僅能多載貨物還能少繳稅,因此船的造價只有其他國家的1/2,甚至1/3。如此一來,運費也更低,所以荷蘭商人的商品價格低廉到誰都難以拒絕的地步。荷蘭商船的數量增長迅速,至17世紀中葉,超過了其他歐洲國家商船數量的總和,因此獲得了「海上馬車夫」的稱號。

全球貿易中,荷蘭在亞洲逐漸取代葡萄牙,壟斷了香料貿易,通過建立貿易中轉站和殖民地,掌握了從本土經南非、斯里蘭卡、馬六甲,遠達印尼和日本的貿易線路。相比於葡萄牙的粗放式經營,荷蘭更加精耕細作,成立東印度公司,掌控全局;在亞洲各地,入鄉隨俗、客隨主便。來到中國,向皇帝行三拜九叩大禮,賄賂官員,以求通商;來到日本,向幕府保證不傳教,安心蝸居長崎,悶聲發財。另外,荷蘭還成立了開拓美洲的荷蘭西印度公司,也建立了一些殖民地。

17世紀初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

生意做得這麼大、這麼廣,對資本的使用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創立於1602年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借鑒此前金融交易場所的經驗,開張後熱鬧非凡,人頭攢動,為荷蘭經濟注入新動力。債券、股票價格的漲跌牽動著投資者的心,在資本的收益性、安全性、流動性之間尋求最高效的平衡。當然,過度投機也會招致損失,著名的鬱金香泡沫破滅後就擊碎了無數人的發財美夢。阿姆斯特丹不僅是荷蘭的重要港口、商貿金融中心,還一躍成為歐洲北方經濟的中心,進一步躍升為大西洋經濟及全球經濟的中心。

諷刺鬱金香泡沫的繪畫(局部),將瘋狂進行鬱金香交易的人們繪成一群猴子。

當歐洲其他國家還在以犧牲廣大農民利益為代價拚命發展工商業的時候,荷蘭的城市人口已經超過50%,城鄉差別縮小,全國上下朝著共同致富的目標前進。有了錢就要改善生活。建大壩、修運河、圍海造地,這是荷蘭人命中注定永遠要做的事。除此之外,荷蘭人顯得有些小氣,不願意建造大型廣場、教堂、紀念碑等公共建築來顯示地位,更願意營造自己舒適的小家,比如培育花卉,飼養寵物。16、17世紀的歐洲其他地區,大部分職業畫家還專為教會、貴族服務,而在荷蘭,他們的最大主顧卻是政府機構、各種行會和富有的中產階級,很多畫作甚至裝飾在麵包房、鐵匠店,乃至農民家裡。這也造成尼德蘭繪畫擺脫了宗教神話、皇室貴族題材的束縛,帶有濃郁的市井和鄉土氣息。

《夜巡》,倫勃朗,1642年。

荷蘭人不追求稱王稱霸的政治利益,他們的財富分布相對分散,在當時是共同致富的典範。這樣的財富格局好處是各階層、多行業間相對自由平等,任何一方都可以藉助財富表達利益訴求,壞處是難以形成維護整體利益的強權。當其他地區越亂時,荷蘭混得越好。例如三十年戰爭期間,荷蘭就大發戰爭財,是其最輝煌的時期。但是戰事一旦平息,荷蘭這樣只在商業上高效的國家,劣勢暴露無遺,必然成為別人案板上的魚肉。西班牙帝國衰落後,歐洲的海上新霸主英國和陸上新霸主法國開始輪番向荷蘭下手。

面對英國針對自己制定的各種新商業規則,荷蘭民眾的愛國熱情被點燃,出錢出力,迅速建立了強大的海軍。在17世紀後半段,荷蘭與英國打了三次大規模海戰。僅從戰役結果看,荷蘭不落下風,甚至取得了多場重要勝利,但是巨大的軍費開支卻拖垮了經濟,其軍事資源已無潛力可挖。面對海上的英國時,荷蘭人還有長期拚死一戰的勇氣;而面對陸上的法國時,自己精心打造的防線一觸即潰,看看無險可守的低洼國土,荷蘭人的戰鬥意志很快被戰火摧垮了。荷蘭人不願再為國防多捐錢納稅,為戰爭多流血犧牲,清楚勝利無望,只有逐漸交出海陸商業霸權,專心於商貿金融才是上策。

遵循歐洲的傳統,英法兩國相互作梗,也不易吞併荷蘭。之後的走勢大致是誰稱霸,荷蘭就歸順誰。霸主輪流坐莊,荷蘭來回反覆。幸虧荷蘭的商業優勢始終存在,能同時為諸強服務,諸強也就很少對這隻會下金蛋的母雞痛下殺手。後來在法國大革命的狂風暴雨中,1795年荷蘭共和國滅亡,1814年包括比利時和盧森堡在內的荷蘭王國建立,不久又分成三國,古老的尼德蘭地區才基本完成了現代政治版圖的定型。

大航海後,歐洲引領世界的大潮中,荷蘭曾經傲立潮頭。它繼承了古希臘城邦、義大利城市共和國的商業成就,不過在安全保障上遠遜於英國,利於商業的地理優勢難以抵消不利於軍事的地理劣勢,因此商業強國難以演變成軍事強國,不能像威尼斯共和國那樣獨立,更不能像雅典城邦那樣稱霸。當周邊出現強敵時,荷蘭人再精明勇敢也無計可施,對於帝王霸業只能是有心無力。不過,輝煌前後各種拼殺的經驗教訓,也成為荷蘭人的一項重要遺產。在強手如林的歐洲,荷蘭多選擇隨波逐流,做一富家翁即可。

作者丁舟,代表作品《言必稱希臘還是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公園 的精彩文章:

沒有凈空,陳曉旭還會慘死嗎?
為何農業要研究和開發轉基因作物及食品?
站起來比人還高的史前狒狒你見過嗎?
魚腥草還能吃嗎?
解讀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

TAG:科學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