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誰定義了「天才」的標準?

誰定義了「天才」的標準?

引言

在莫扎特之前,沒有音樂家被稱為「天才」。可他究竟「神」在哪兒?我們今天又該如何欣賞莫扎特?

邀請你跟隨《西方藝術課》主理人嚴伯鈞,全方位地認識一下這位藝術天才。

1.莫扎特樹立了音樂領域中「天才」和「神童」的標杆。在他之後,我們再形容某位音樂家極具天賦,都會冠以「莫扎特」之名。比如,門德爾松被稱為「德國莫扎特」,聖桑被譽為「法國莫扎特」。

2.莫扎特只活了35歲,但創作生涯卻長達31年。他4歲開始作曲,7歲寫了第一部交響曲,11歲寫第一部協奏曲,12歲就寫出第一部歌劇。要知道,「樂聖」貝多芬也是到29歲了,才有了第一部像樣的作品。

3.莫扎特一生短暫,卻給後世留下了豐富的作品。莫扎特的作品總數超過1000部,出版的有626部。《安魂曲》是他的最後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一部作品。

4.莫扎特作曲從來都是一氣呵成,樂譜手稿看不見任何修改塗抹。莫扎特做的事不太像是作曲,更像是將腦海中的作品謄寫出來,因此也有人說莫扎特是「上帝的抄譜員」。

5.莫扎特的作曲方式很「嚇人」,他可以同時想像所有樂器在一起發出的聲音。別人都是橫著寫,寫完一個樂器再寫另一個。而莫扎特是豎著寫,同時寫出不同樂器同一時間演奏的音符,就像是一台掃描儀一樣。

6.莫扎特的音樂,風格典雅,線條簡單,聽感甜美。莫扎特對於悲傷或喜悅的表達,十分隱忍和適度。即使是表現反派角色的旋律也十分優美,因為他不允許「醜陋」的音符出現在自己的音樂中。

7.莫扎特的音樂中,始終帶著一種「宿命論」。莫扎特的音樂如果以憂傷開篇,結果也一定是悲傷的,他想用這種方式來表現無法逃脫的命運安排。與此形成對比的是「音樂鬥士」貝多芬,貝多芬往往是壓抑緊張開場,但結尾卻是勝利光輝。

8.莫扎特的音樂表面十分「套路」,但深層次的變化卻極為豐富。莫扎特作曲其實有很多明顯「套路」,很多曲目的結局甚至是相同的。但他總能在相對類似的框架下,寫出幾句神來之筆,經得起永恆的推敲。

9.莫扎特的音樂,看似不複雜卻隱含著極高的技巧,常讓演奏者「如履薄冰」。所以,有的鋼琴家在演奏莫扎特時會手指內扣,始終保持指甲縫接觸琴鍵,保持最靈敏的觸感,這樣才能演奏好莫扎特的音樂。

10.鋼琴家傅聰曾評價說:莫扎特就是「孫悟空加賈寶玉」。孫悟空說的是莫扎特音樂風格的千變萬化,賈寶玉講的則是莫扎特音樂中的那份赤子之心和反抗意識。傅聰本人對莫扎特音樂的演繹非常經典,可以說是一個結合了東方韻味的莫扎特。

11.莫扎特的天賦能夠發揮,很大程度上是他父親的功勞。莫扎特的父親是一位為教廷服務的音樂家,在發現莫扎特的音樂天賦後,便帶著莫扎特到處見世面,繼續開發他的潛能。莫扎特6歲時,在歐洲範圍內已經小有名氣,10歲開始為奧地利王室演奏。

12.天才,不代表不努力。莫扎特自己就說:「我每天花8個小時練琴,但是人們卻用天才兩個字概括我全部的努力。」

藝術的魔力,在於讓你隨時隨地從日常瑣事中抽離出來,感知美好,表達美好。

《嚴伯鈞·西方藝術課》,一個快速學習和享受人類藝術史精華的途徑。一年時間,讓你遍覽藝術名作,和古往今來的藝術大師成為朋友。

訂閱指南

如果你是蘋果手機用戶:

請下載「得到」App,註冊登錄;

搜索「藝術」或「嚴伯鈞」,點擊專欄,即可訂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羅輯思維 的精彩文章:

如何擁有1/10000的精英的見識
羅胖60秒:職場的三種人
你以為的自己,跟諾獎得主發現的人性到底差幾步
爹媽的見識,決定孩子看到的世界
羅胖60秒:忘掉感受,回到現實

TAG:羅輯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