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佛菩薩慈悲為懷,菩薩的慈悲就是普通人的同情心嗎?
在小說、電影、電視劇里,「出家人慈悲為懷」這句話似乎已經成了和尚的標誌,而對不太了解佛教的中國人來說,「慈悲為懷」更是佛菩薩獨有的一種身份標籤。
相信不少人會把慈悲與同情聯繫在一起,以普通人的同情心去理解佛家所說的慈悲。但其實,慈悲並不等同於同情,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菩薩
一般人見到弱者,比如生患重病的人,或者家徒四壁的人,又或者是街邊乞討的乞丐,都會十分同情,大多數人也或多或少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予一些幫助。這是人的「同情心」,也是同理心,因為人作為有情眾生之一,能夠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
俗話說,「將心比心」,從心理學角度說,同情就是這樣一回事。
事實上,這種移情、通感的心理活動,並不只存在於人與人之間。養過寵物的人一定知道,貓貓狗狗都通人性,有時甚至能感知陌生人的熱情或者敵意。
不過,這種同情再怎麼大愛無疆,也不能算是慈悲。
和尚
慈悲精神是和大乘佛教菩薩思想聯繫在一起的,同時,慈悲之心是緣「苦」而存在的。
大乘佛教對菩薩思想的描述不外是「自覺覺他」、「自度度他」,類似於「將心比心」的過程,不過這種將心比心,是以自己的證悟為前提的。這就好像,我們出於同情去幫助別人的時候,必定是在自己能力許可範圍內去幫助別人,不可能遠超自己的能力範圍。(大慈善家都是富豪哦)
另一方面,慈悲不是簡單的同情,而是因為佛菩薩了悟了人世間的「苦」才生起的心境。
佛家以為,「苦」有八種,分別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再加上最根本的五陰盛(即五蘊盛)。佛菩薩是因為照見這幾種不同的「苦」,以及人世間的有情眾生都不能得免,所以才會生起慈悲之心。
眾生皆苦
咱們對於弱者,是因為見到了他們的不幸、他們的痛苦,「將心比心」而生起的同情心。但是,大多數人不會去思考,這些不幸、這些痛苦的背後是什麼;也不會去思考,這些痛苦到底是沒來由的,還是因果相承的。
正因為此,我們的同情心,只能稱為同情,而不能稱為慈悲。
拿中國人的話說,我們的同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自己還沒怎麼徹底想明白的一種行為。
當然,大多數人在天災人禍面前,都會慷慨解囊,這也是人的善心使然,因此說,這世上總是好人多。
娑婆世界
大乘佛教以「慈悲」為基礎,生髮出慈、悲、喜、舍這「四無量心」,便是修行之人有別於其他人的地方。
慈,是自己覺悟之後去覺他的心;悲,則是覺悟之後對他人「苦」的了悟。合在一起,「慈悲」便是覺悟了的菩薩,在對他人「苦」的了悟的基礎上,去幫助他人覺悟、解脫的心。
真正的慈悲之心,絕不是一些小恩小惠的心態,而是大慈大悲、救度世人的宏願,譬如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誓願,方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慈悲之心。
地藏菩薩
※這個和尚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全因一群尼姑而為人所熟知
※佛性是什麼?說白了就是每個人的本來面目
※你還把雞湯當佛學?難怪看了那麼多網文還是不懂佛理
※你以為佛祖一直用梵文講經說法?其實釋迦牟尼最反感的就是梵文
※釋迦牟尼講佛法,卻問了一個奇怪的問題「從生到死要多久」
TAG:依他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