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秋意濃,天轉涼,養生這樣做

秋意濃,天轉涼,養生這樣做

1、養胃吃南瓜

秋分節氣過後,氣候漸涼,是胃病多發時節。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患有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統疾病的患者,應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

中醫認為,南瓜性溫味甘,入脾胃二經,能補中益氣,是秋季暖胃護胃佳品。南瓜中含有豐富的果膠成分,有助於保護胃部不受刺激。早餐煮粥時放幾塊南瓜或在晚餐上加一道南瓜粉絲湯,簡單方便,營養美味。

2、潤燥分溫涼

秋季,天氣轉涼,雨水稀少,空氣乾燥,易出現口乾、鼻干、咽干、舌干少津、乾咳少痰、皮膚乾裂等現象,此即醫學上所說的「秋燥症」。

但需要注意的是,同樣是秋燥症,卻有溫燥和涼燥之分——

溫燥:多發生於初秋天氣尚熱之時,除上述乾燥癥狀外,還可見煩渴、咳嗽、喉痛、失音、眼赤腫痛等症。

涼燥:多開始於秋分之後,通常伴有惡寒無汗、鼻塞、乾咳痰清等症。

梨對熱燥所引起的各種秋燥癥狀均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功效。梨生吃可清六腑之熱;熟食又可滋五臟之陰。李時珍說,梨能「潤肺涼心,清痰降火,解瘡毒、酒毒」。

初秋時節,如能每日堅持吃2個梨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秋燥。由於梨性寒涼,秋分之後用梨不宜過多,否則傷陽太過冬易生病。

對於涼燥,建議食用白蘿蔔。中醫認為,白蘿蔔溫性,微辣,多汁,可行氣潤燥。所以,秋分後白蘿蔔是克制深秋「涼燥」的有效蔬果之一。

除了白蘿蔔外,菠菜、山藥在防治「涼燥」上,同樣具有卓著的功效。這些食物可在寒露之後多多進食,以遠離寒燥侵擾。

3、起居要守時

從秋分開始,天氣逐漸變得晝短夜長,此時應適當調整「生物鐘」,將夏天晚睡早起的作息時間調整為早睡早起。有條件的人,可以將晚上入睡時間調整在21:00~22:00,晨醒時間調整為4:00~5:00。

需要注意的是,心臟病患者不宜「起早」,肝病、腎病、胃病患者莫要「貪黑」,切忌過勞。

4、進補需有度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現在正是秋季進補的好時節,但秋分時節進補,不可太過,要適量。忌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忌慕名進補,過量濫用滋補品反而可能會導致過度興奮、血壓升高等。

5、飲食潤且酸

根據秋季「燥者潤之」和「少辛增酸」的原則,可適當多吃具有滋陰潤燥功效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蜂蜜、梨、甘蔗、柿子、香蕉、荸薺、橄欖、百合、銀耳、蘿蔔、豆漿等。

另外酸甘化陰,還宜進食一些帶有酸味的食品,如葡萄、石榴、蘋果、芒果、楊桃、柚子、獼猴桃、檸檬、山楂等。

6、養生分寒熱

對於表現為平素較他人更怕冷、手腳涼、喜熱飲者,不要刻意「春捂秋凍」,而應注意隨時避風寒,尤其不適合穿著暴露頸、肩、腰、臍、腳踝的服裝;

要保持心情開朗,心態積極,加強行動力和執行力;

運動適宜選擇慢跑、舞蹈、太極等能夠調動熱量、加速循環代謝的運動,但不宜運動過量或者強度太大;

飲食忌葷腥、冰冷食物及飲料,宜選擇溫陽養陰之品,但不宜溫補太過。慎用熱葯和辛辣食品。

對於表現為平素較他人更怕熱、易急躁、喜冷飲者,應注意養護陰精、固護陰液。

首先要戒煙、戒酒、戒辛辣飲食;

其次要改變操心過勞的思維模式和急躁、爭強好勝的性情,放下心事,減少糾結,開闊心胸,調試自己,放慢節奏,避免著急上「火」,火由心生。

7、精神調節好

秋分過後,大自然呈現出一派蕭瑟之景,草木枯萎,花葉凋落,人也與自然相應,容易情緒低落,悲憂傷感。

此時應調整精神狀態,保持樂觀的情緒,胸懷豁達,寧神定志,收斂神氣。以此減輕秋季對人心理上的不良反應,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干擾。

8、常喝熱飲

常喝冷飲會傷害人體的胃氣。中醫所講的胃氣,包括人體胃腸道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以及人體防禦疾病的能力等。胃氣受損後,會引起消化、吸收功能減弱、免疫力降低等癥狀,進而引發多種疾病。

無論什麼季節,常喝熱飲對健康都大有裨益。首先,喝熱飲具有養護人體胃氣的作用。中醫認為,人體胃氣充盈,身體自然健康,即使患有疾病,也比較容易康復。其次,常喝熱飲還可以增加人體抗病毒的能力。這是因為,喝熱飲時其蒸氣會隨著大量空氣一起吸入,暖和並滋潤上呼吸道,促進血液循環,增加白細胞對細菌、病毒的吞噬能力,防止細菌、病毒的入侵。同時,熱飲進入人體後,能起到溫暖人體器官的作用,會使全身感覺放鬆和舒適。

很多人習慣性或者說懶惰性的忽略冬季的早餐,使得寒冷的早間更加寒冷,再厚的棉衣也不如一碗熱飲帶來的溫暖多。尤其是很多喜歡喝飲料的女生體寒,體質偏弱,這時更需要一份冒著熱氣,暖到心裡的熱飲—一品玉露,具有美容養顏,安神助眠,理氣舒肝等功效,是秋冬不錯的選擇。

秋冬的來臨,一款熱飲,遠離姨媽期的煩惱,紅糖,紅棗,蓮藕,搭配滋陰補血,生薑可增強免疫力,同時可緩解感冒帶來的不適癥狀,溫暖身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