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真的是在證明我們不能熬夜嗎?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真的是在證明我們不能熬夜嗎?

新聞時段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10月2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名美國科學家傑弗里·霍爾、邁克爾·羅斯巴什和邁克爾·揚,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行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10月3日《新京報》)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審委員會說,3人識別出控制日常生理節律的基因,「我們得以一窺生物鐘,並闡明了它的內部運轉方式」。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真的是在證明我們不能熬夜嗎?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解析時段

01

這三位科學家深入鑽研了生物鐘,並且闡釋了內在的原理。

「生物鐘」對於我們來說都不陌生,生物鐘紊亂產生的危害大家也都有些概念,但是具體科學層面的討論,一直都缺乏足夠的證據。

這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晝夜節律的研究領域,是因為他們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發現了生物鐘的內在原理,並且克隆出了周期基因(PER,period gene)。

之後他們又發現了一系列相關的生物鐘基因,邁克爾·羅斯巴什解釋,控制生物鐘的基因像一個鐘擺,PER是其中的重要一環,而其他生物鐘基因和它一起「搖擺」,來調控生命體的生物節律。

02

除了本身基因的發現和確定,研究者還發現「如果人體生物鐘不能很好地與晝夜節律匹配,可能進一步影響機體其他功能,比如免疫和內分泌功能,影響生活質量。對於生物節律及其基因機制的研究有助於人類更好地了解自身,有望克服晝夜節律對職業能力的限制。」

在深入的研究中,科學家們還發現晝夜節律的紊亂,與內分泌代謝疾病,例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嚴重的腦部疾病,例如阿爾茨海默病,乃至腫瘤的發生髮展都有關聯。

那我們熬過的那些夜豈不都在侵蝕我們的健康?

說實話,是的,但也不是那麼絕對。我們應該在該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做什麼事情。每個人的生物鐘都是存在一定差異的,我們需要配合的是自己的生物鐘。

所以,我們應該在我們自己的生物鐘提醒睡覺的時候睡覺。

03

說到這裡,看來最可怕的還不是熬夜,是我們想睡的時候卻睡不著。

比起熬夜、跨時區旅行這些改變生物鐘的活動,想睡時不能睡是更痛苦的事情,不僅對生理造成健康威脅,還更有可能使人抑鬱、焦慮,形成更多心理負擔。

世界衛生組定義失眠為一周內至少有三個晚上出現入睡困難和(或)難以維持睡眠,或者有無法恢復精力的睡眠引起的不適,伴隨白天的苦惱或影響社會功能。

早段失眠被稱為睡眠起始障礙,是指入睡困難。

中段失眠被稱為睡眠維持性障礙,是指睡眠中存在頻繁的和延長的覺醒。

末段失眠被稱為早醒,是指比期望的時間更早醒來,且不能再入睡。

失眠的發生有三個因素:誘發因素、易感因素、維持因素。維持因素是急性失眠轉為慢性失眠的關鍵,維持因素越多,說明慢性失眠的可能性越大。

不妨來看看心理學界應對失眠最科學、有效的方法:CBT-i(睡眠障礙認知行為治療)。

廣安門醫院的主任醫師王健教授帶領他的研究團隊對CBT-i的效果進行了大量的樣本研究,發現在CBT-i干預失眠的有效率高達89%,並且具有長期效果。

此外,CBT-i也是世界上公認的可以快速有效干預慢性失眠的非藥物方法,是美國唯一進入醫保報銷的失眠非藥物治療項目。

感謝您的閱讀

也感謝您能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更多的人

點擊閱讀原文詳細了解王健教授關於CBT-i的研究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

朱建軍談中華衣冠里的潛意識|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人有衣服?
中秋喜樂|意象對話創始人朱建軍解讀「嫦娥奔月」里的潛意識
猶豫不安、混沌囫圇,這些是一個心理諮詢師可以有的狀態嗎?
1879計劃內部課程首公開:異常行為的特徵與干預
未來已來,新態勢下心理諮詢師行業的發展分析

TAG:中國心理學家大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