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h1>黑暗工廠</h1>

<h1>黑暗工廠</h1>

將於當地時間10月23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的《紐約客》封面描繪這樣一幅未來圖景:

一個滿臉鬍鬚的年輕乞丐坐在未來的曼哈頓街上乞討,身旁的機器人向他手裡的杯子里投擲螺絲和螺帽,他身旁的小狗也滿懷驚訝和擔憂地看著旁邊走過的機器狗。目前越來越多的工作正在被機器人取代,而且科學家還在研發更加智能的機器人。以前機器人只是人類勞動者的幫手,但如今卻是人類給機器打下手。人們對這種趨勢情緒複雜:機器人讓勞動更簡單,但也淘汰了更多工人。

23日將刊發的《紐約客》封面

「人肉機器人」

上世紀90年代,全球最大的辦公傢具製造商Steelcase公司在美國有上萬名工人,旗下有七家工廠,都開在密歇根州第二大城市大急流城(Grand Rapids)附近。但今天,該公司在密歇根州只留下了兩家工廠,合計僱用工人不足2000人。

現在Steelcase工廠有了自動化的生產線,有了可以舉起辦公桌面的機器手。有了電腦程序指揮的工作台——所謂「可視化檯面」,它能一步步指導工人組裝一件傢具。有些人管這些按照嚴格自動化步驟勞動的工人叫「人肉機器人」——他們不需要什麼崗前培訓。在生產線上,連電鑽都是電腦控制的機械臂掌握的,工人只需把機械臂拉到正確的位置,讓機械臂鑽孔。10年前,工業機器人協助工人完成生產任務;但現在,機器人淘汰了不少工人,剩下的人類工人也只能給機器人打下手了。

然而,公司員工斯丁森和桑迪還是都認為,自動化不會對他們的工作構成威脅。在桑迪看來,人類有靈巧的雙手,能根據感知做出判斷,這些是機器無法替代的。想一想,還有一些事是機器人不能勝任的,比如把手放進一些東西裡面,打開盒子的包裝,打一個結封口。「你還必須請人在這兒。還得有人來看著那種應該無所不能的機器。」他這樣說。

機器人「溫妮」

一天下午,在布朗大學的「人類與機器人實驗室」(Humans to Robots Laboratory),一台擁有笨重紅色機械臂的機器人想要從人造雛菊中摘花瓣。這台機器人在實驗室被昵稱為「溫妮」(Winnie),它用一隻帶膠頭鉗的機械臂夾住人造雛菊,接著縮回另一隻機械臂並輕輕轉動,指向人造雛菊。此時,它發出了類似電機空轉的聲音,好像是在思考接下來該做什麼。隨後,這隻機械臂猛地伸向人造雛菊,抓住一片花瓣,並把它放在桌子上。

這家實驗室由布朗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斯蒂芬妮·泰勒絲(Stefanie Tellex)創建,她一直致力於開發能與人類協同工作的機器人。「總體而言,我的研究項目涉及機器人開發,這種機器人可以在一些複雜任務上與人類協作,」泰勒絲告訴我,「我們想要開發的機器人能在它們所在的環境中很好地感知和操縱物體。」

教會機器人感知不同物體的意義重大。比如,這項技術可以用於採摘水果和其它農產品的勞作;這種勞動目前往往需要人在烈日下暴晒數小時,而美國人越來越不願意從事這種體力工作,通常是由那些低收入的外國移民去完成。

能有效撿起藍莓的機器人可做很多事情,而這些事情目前完全是由人類來承擔。此外,這種趨勢還有可能給工業機器人帶來新的挑戰——不僅需要它們從箱子里拿出錢包,還要求它們從錢包里抽出信用卡。

未來的「黑暗工廠」

最近一次訪問中國時,我親眼目睹了當地人對機器人的認可程度。當時迎接我的是上海劍橋工業集團的首席執行官黃剛(Gerry Wong),這家企業主要為華為、諾基亞和阿爾卡特-朗訊等公司生產電信設備。

當我們穿上工作服、戴上髮網、穿上布質鞋套準備進入潔凈的生產區時,黃剛闡述了在中國快速實現自動化的必要性。他說,長期實行的獨生子女政策加劇了勞動力短缺。而且,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成本的提高,願意從事製造業工作的人越來越少。

後來,我們回到裝有監視器的房間,黃剛給我看了一段有關工業革命歷史的幻燈片。他講解道,第一階段開始於1800年左右,當時蒸汽機開始投入使用,發源於英國、法國和德國。第二階段始於1900年,以電的產生為標誌,以美國、英國和德國為主。第三次是信息技術革命,從2000年初開始,主要集中在美國、德國、日本和韓國。黃剛的觀點是,中國正處於第四階段的前沿,以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為中心。最後,他拿起一張幻燈片,上面寫著:「未來:『黑暗工廠』」。「你不需要工人,把燈關掉就行,」黃剛笑著說。

管窺

未來有一天可能工廠不再需要開燈

辦公傢具製造商Steelcase員工戴維·斯丁森在車間工作了幾十年。斯丁森過去的工作就是提醒工人們該做什麼,以及查清問題部件如何進入系統。他需要時不時地出現在工人身邊,一絲不苟的示範怎麼擰螺絲,或者多大的扭矩才是正確的。現在,這些工作都沒必要了,自動化機器承擔了所有這些工作。「再也不用通過一直不斷地培訓、培訓、培訓、培訓、培訓的方式來訓練肌肉記憶了,」他說,「以前那些工作很辛苦,感覺是『什麼都得我看著』。」

他注視著運行順暢的車間里,一排排機器在看管人員面前上下挪移鑽鑿,就像表演舞蹈。即使經濟和需求都保持強勁,企業員工數還是會逐年遞減。「你能想像到的技術這裡都有,」斯丁森給我展示車間里的計算機化工作站時告訴我。「下周之前,我們可以再做些改進,讓他們更好用。」

自動化令效率不斷提高,即使這意味著,在某個時間點,機器可以不再需要斯丁森來看管和操作。未來有一天,可能斯丁森的工廠不再需要開燈,而他的工作就是可以更少地工作。 天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資訊來了 的精彩文章:

軟控股份預計全年扭虧為盈
中油資本凈利或超50億元
2017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濟南站落幕
中秋夜天外飛來一顆火流星 別只是看個熱鬧
雅戈爾動物園這五頭長頸鹿是「三代同堂」 聽聽他們的故事

TAG:資訊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