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科長新片給你答案
文丨文森特
沒割耳朵的梵高
2013年,馮小剛導演的作品《私人訂製》上映,電影非常爛,什麼都沒讓人記住。
倒是有一首插曲紅遍了大江南北,那就是《時間都去哪兒了》。
2017年,賈樟柯導演把這首歌去了一個字,就成了由他發起和監製的短片合集《時間去哪了》。
在有《王牌特工2》這麼強勁票房號召的片子面前,《時間去哪了》顯然不是沖著票房去的。
它是在平凡生活中,為大家製造一點點不同。
但就是那一點點渺小的不同,醍醐灌頂製造了時間歷經之後,足以讓每個人都沉下心來思考的慾望。
影片是由五個國家的導演合作拍出,都是用「時間」作為創作的主題,結合不同風格類型完成,最終組合成這部短片集。
每部短片大概時長25分鐘左右,《時間去哪兒了》是金磚國家的首部合作影片,這就不得不提到「金磚五國」。
從影片每一個分隔和影片開頭都能看出來,「金磚五國」的簡寫「BRICS」一直貫穿整個影片。
這個簡寫,其實是分別引用了俄羅斯(Russia)、中國(China)、巴西(Brazil)、印度(India)和南非(South Africa)的英文首字母。
由於該詞與英語單詞的磚(Brick)類似,因此被稱為「金磚五國」。
金磚國家的標誌是由五國國旗的代表顏色做成條狀,然後再圍成的圓形,象徵著「金磚國家」的合作,團結。
而《時間去哪兒了》則代表著金磚五國用一個主題「時間」,完成創作,在藝術領域互相融合。
首先是巴西導演沃爾特·塞勒斯的短片《顫抖的大地》。
短片講述的是2015年11月5日,處於巴西腹地的米納斯吉拉斯州遭遇了巴西史上最嚴重的社會環境災難:
一家鐵礦公司的水庫大壩坍塌,洶湧的泥石流沖毀了數個小鎮,上萬人無家可歸。
影片聚焦的就是這簡單的一家三口,但是因為在逃難的緊急時分,父親因為要返回家拿東西,於是與兒子和妻子走散。
從電影的最後可以看出災難過後,失去家園的人們開始重新尋找出路,而一直到最後,還是有一人因失蹤而下落不明。
導演就是從這個真實事件出發,開始創作。
短片一開始用了父子之間獨有的「口哨」暗號,乍一看以為是某種血緣上的傳承。
但到了災難發生之後,發現這個「口哨聲」已經變成了父子親情間的羈絆。
父子之間的聯繫是獨有的「口哨聲」。
第二個故事則是用「呼吸」。
俄羅斯導演阿歷斯基·費朵奇科的《呼吸》描述的是:一對情侶在冰天雪地里,彼此感情「膠著」的故事。
他們倆隱居在一座峽谷里的小屋內,女主人公很少在家,於是男朋友納札懷疑她和別人有染,兩人由此發生爭執。
在追逐的過程中,納札意外墜落,摔成重傷。
她用了最簡單的器具和納札的氧氣管,以支撐救援到來之前的這段時間。
但隨著氧氣的消失殆盡,她只好用曾是納札懷疑過「出軌」的手風琴作為氧氣的輸送工具,用來支撐男友呼吸。
短片的最精彩處,就是在他最後他快死時,好不容易問出:「我還有多長時間?」
而她邊推拉手風琴,邊回答:「從現在起,我就是你的時間。」
然後短片戛然而止,乾淨利落。
說到這裡,文森特想說拍攝這兩部短片的導演都是很厲害的。
其中的巴西導演沃爾特·塞勒斯是著名的大導演,他的作品有家喻戶曉的《中央車站》、《在路上》、《摩托日記》。
沃爾特·塞勒斯和賈樟柯也非常有緣,2014他帶著拍攝的賈樟柯傳記片《汾陽小子賈樟柯》參加了羅馬國際電影節。
而俄羅斯導演阿歷斯基·費朵奇科,也是一位優秀的導演。
2005年,憑藉紀錄片《捷足先登三十年》榮獲第62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的最佳紀錄片獎項。
2010年,執導的《沉默的靈魂》還提名金獅獎,最後拿到費比西(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既然是合拍的短片,自然就有所比較。
這兩部短片是我覺得五部短片里最優秀的兩部,之後第三部就是我認為最差的《孟買迷霧》。
提起《時間去哪兒了》你會想到那種被人說濫了的情緒泛濫。
就在這部印度導演馬德赫?巴達卡爾拍攝的短片里,這種情緒被無限放大了出來。
《孟買迷霧》描述了在孟買,一位精神孤獨的老人,在最後的時光里遇到了一位流浪的男孩,兩個人相互陪伴、相互治癒的故事。
故事平淡,毫無印度片的精髓所在,只能通過短小的時長,以完成「時間」的宏大命題。
劇本差強人意,完成度算是這裡面最差的。
第四個故事則是第二差的《重生》。
南非導演賈梅爾?奎比卡的作品一直都「劍走偏鋒」,很難被世人理解。
《重生》選取的還是科幻穿越的題材,爛俗且毫無新意。
短片講述了在未來世界裡,每個人的生命都被設定,一個被設定為清潔組的機器人,不顧生命危險,試圖尋找作為人的溫度。
但隨著在未來世界「她」的死亡,和精神世界的解構,在南非土地上出現了一個「接生」的場景。
隨著「新生」的誕生,完成了穿越命題的強行「硬拗」。
除了配樂的電子樂還算對位之外,其餘並不出彩。
《時間去哪兒了》把重頭戲,放在了賈樟柯自編自導的短片《逢春》上面。
坦白說,在看之前就知道短片講的是一個關於「二胎政策」的故事。
但看完才覺得《逢春》並沒有那麼狗血和刻意,也沒有就這種題材歇斯底里,反而很含蓄克制。
特別是賈樟柯的台詞,寫的真是太好了。比如趙濤在平遙古城上說「感覺時間快把我僅有的一點點東西都拿走了」。
短片《逢春》把背景搬到了山西平遙,故事聚焦在一對演員夫妻上。
他們已經有一個14歲的女兒了,國家二胎政策開放後,他們考慮再生一個孩子。
但卻要克服內心的顛簸,比如日趨增長的年齡,以及未來物質上的問題,但最終他們還是選擇再生一個。
《逢春》是由賈樟柯的妻子,也是御用女演員趙濤,以及多次合作的演員梁景東主演。
令人恍如隔世般地以為,這是《山河故人》里沈濤和梁子在一起的另一個結局。
如果看過賈樟柯之前的作品,就會發現他特別執著於「時間」這個主題。
他試圖用電影的形式,不斷展現生活場景的變化。
對於電影來說,構成它的主要元素,就是時間和空間。正因如此,電影的魅力也在與它的時間性,是流動的。
賈樟柯導演曾這樣對時間下過定義:
「時間不是一個靜止的狀態,時間是雙面的,是一直處在動態中的。時間也是一個動態,從這個角度來說,時間賦予了電影敘事,時間賦予了電影生命,因為生命也是一個時間的過程,電影可以講述人的生活,否則的話它就和照片一樣,是一個靜止的瞬間,而沒有更多的生命信息可以傳達。這是電影導演要珍視的,是我們這個媒介存在的魅力。」
我想這就是這部短片集的核心:時間,與電影結合,完成流動性的紀錄。
時間可以像《顫抖的大地》里,是一場災難的刻度,也是災難發生之後的種種「反應」。
時間也是《呼吸》里延長生命的尺度,是《孟買迷霧》里生命最終臨近的「片刻歡愉」,也是《重生》之後「再來一次」的狂歡。
時間,還可以是「相對的」。像趙濤在《逢春》里說的那句:「只要你願意,咱們就能把時間拿走的東西,再一點點的拿回來。」
影片的最後,是一句出自《滕王閣序》中的名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這句話的意思是,早年的時光已經消逝,珍惜現下和將來的時間,還為時不晚。
或許這就是這部短片集《時間哪兒去了》激發你思考的深度層面:時間,是那些抓也抓不住的東西,但那才都是真的。
- FIN -
截止明天中午12:00
鮮女會選
1個沙發+4個走心評論
被回復直接掃碼加 wo
領【現金】紅包
※電影終會散場,影院終會打烊
※殺人都能這麼紳士,全世界大概只有《王牌特工2》了
TAG:小鮮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