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為什麼可怕?100多年前就實行義務教育,經費來自中國

日本為什麼可怕?100多年前就實行義務教育,經費來自中國

最近有個新聞,說日本第125代天皇、現任天皇明仁天皇,計劃於2019年3月31日正式退位,讓位給他的兒子德仁皇太子。

對於中國來說,日本這個鄰國的一舉一動,總是令人關注。而最愛君關注的,則是明仁天皇的曾祖父明治天皇(1852—1912),因為正是這位於1867—1912年在位的日本國君,他所發起的明治維新」,深刻影響了日本與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

最愛君今天要講的,就是這場100多年來深刻影響中國歷史的日本改革。

日本:史無前例的帝國考察

1871年12月23日,一個平均年齡只有30 歲、規模上百人,幾乎囊括了當時日本半數帝國政府要員的使團,從日本橫濱出發、遠航歐洲,與日本1000多年前派遣遣唐使,遠赴唐帝國學習一樣,這個使團肩負著兩個出行目的:一是希望全面修改與歐美列強的不平等條約;另外一個,則是廣泛考察、學習歐美諸國的制度與文明。

岩倉具視帶隊的這個使團,從1871年12月23日起航,遍游歐美12個國家,一直到1873年9月13日正式返航,為時一年九個多月——這也是日本史和世界文明史上,一次史無前例的政府組織的超級考察。日後,那個深刻影響了中國近、現、當代史100多年的日本,也將由此崛起。

1871年12月22日,「岩倉使團」出發前合影。人物右起: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岩倉具視、山口尚芳、木戶孝允。

從1853年被美國炮艦強迫打開國門後,對於日本人自稱的黑船來航」事件,日本人一直引以為恥,日後,他們發起了倒幕運動」,推翻了實際統治日本的德川幕府,改而尊奉當時的日本明治天皇睦仁進行改革維新,而這場從1868年開始的革新運動,也貫穿了整個明治天皇統治時期,史稱「明治維新」。

岩倉使團環遊歐美,但面對奉行「柔肉強食」的歐美列強來說,日本人想跟他們修改不平等條約,無異於與虎謀皮,結果當然是妄想。

對此在接待岩倉使團時,剛剛完成德國統一大業的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一針見血、毫不客氣地說:當今世界各國,表面上說的是禮儀相交,但實際上卻是以大欺小,以強凌弱。」

對於俾斯麥的這番言語,後來被稱為日本「明治維新三傑」之一的大久保利通,在聽後感覺如夢初醒、醍醐灌頂,他很興奮地寫信給西鄉隆盛(也是「明治維新三傑」之一)說:聽了俾斯麥的一席話,我開始感到日本的前途大有希望了,經營國家不可不如彼···用俾斯麥的強權,締造英國式的富強···(為此)即使我一個人,也要維持這個國家!」

在大久保利通看來,此番考察的最重要體會,就是經濟上要學習英國式的改革,而政治軍事上,則要學習德國的鐵血和軍事帝國主義。

富國、強兵、軍事、擴張,一個日後以侵略為本性的日本,由此開始埋下現代化與法西斯的雙重種子。

天皇:帶頭斷髮、穿西裝

為了推行改革,主管日本內務省的大臣大久保利通,首先剪短了自己的頭髮,親身踐行斷髮脫刀令」,並公開短髮晉見天皇,由此引發朝野震動(這無異於後來辛亥革命時期的剪辮子運動)。沒想到十多天後,明治天皇也公開剪短頭髮,並穿上了西裝,這好比在日本帝國的臣民中,投下了一顆思想的原子彈。

改革,要鬧真的了。

明治維新中,帶頭斷髮、穿西式服裝的日本明治天皇。

為了迎接西方文明,顯示日本的開化,日本明治政府耗資18萬日元,耗時三年,在東京修建起了一座洋樓——鹿鳴館,以作為接待外國客人的迎賓館。

當時,明治政府的達官貴人經常在此舉辦大型宴會,以此進行「鹿鳴館外交」。當時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更是經常率眾舉行化裝舞會,日本傳統身著和服的達官貴人們,在這裡卻經常戴著禮帽、穿著燕尾服,貴婦們則戴著插著羽毛的帽子,拖著西式長裙,跟老外們一起喝酒、觥籌交錯。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人的西式宴會。

為了顯示對於西方文明的「熱愛」,並不信仰基督教的伊藤博文,甚至經常往基督教堂跑,以顯示對西方宗教和文化的「信服」;明治天皇則在皇宮中,公開鼓勵婦人穿著洋式服裝,並在皇宮中舉行西式宴會,喝葡萄酒,聽西式的唱片和音樂。

一場從上至下的改革運動,開始了。

「明治維新」的基礎,是實行強硬的中央集權。在擊敗德川幕府後,明治政府首先將各地割據的諸藩大名手下的領地(版圖)和領民(戶籍)收歸中央,這一措施史稱版籍奉還」;在由中央集團管理土地和人民後,明治政府又於1871年,實行了廢藩置縣」,將各地的藩領(類似中國安史之亂後的藩鎮),改為3府72縣,從而結束了日本長期存在的封建割據局面。

與清朝在太平天國後,各省的地方政府逐漸掌握財政、政權、軍權,出現分裂趨勢不同的是,日本的明治維新,一開始就是以強化中央集權為背景,從而為日後的成功改革奠定了基礎。

在此背景下,明治維新開始力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等三項主要改革。

富國強兵方面,日本首先是全力組建一支學習西方的現代化軍隊:陸軍方面,日本參考德國;海軍則學習英國。1873年,日本發布徵兵令,規定無論士族還是平民,只要年滿20周歲,都有履行兵役的義務,由此改變了日本社會中,原本戰爭只屬於武士的慣例。

除了引進西方的軍隊制度,日本還裝備現代化兵器,聘請外國人訓練軍隊,當時,日本的軍事開支,佔到了明治政府財政預算的近40%,為了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日本對平民強行增稅,天皇則帶頭從皇家內庫中提出30萬日元支持海軍,並發動全國華族和富商捐款203萬日元購買軍艦等設備。

在這種全民總動員下,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日本稱為日清戰爭)前夜,日本的國家兵力達到了7個陸軍師團共24萬人;海軍則擁有了能與大清帝國決戰的數量:炮艦達28艘、水雷艇24艘。

明治維新時期,進行西式演練的日本軍隊。

在甲午戰爭戰勝大清帝國後,日本開始品嘗到「富國強兵」帶來的好處,日本國民更是對戰爭產生了極大熱情,日本的軍國主義開始形成,當時日本民間輿論的說法是:

日清戰爭、連戰連勝、軍隊萬歲、軍人守護神、軍人的地位如日中天。」

殖產興業方面,日本則掀起了全面引進歐美產業技術的熱潮:在甲午戰爭以前,日本主要發展輕工業;甲午戰爭獲得清朝的2.3億兩白銀賠款後,明治政府便利用清朝的賠償金作為財源,大規模投入鋼鐵、機械等重工業的發展,並建起了「八幡制鐵」所等大型工廠。

在這種戰爭賠款的生產刺激下,到了1937年全面侵華戰爭前,日本已能大規模生產汽車、坦克、飛機和大炮,所以,讀史到這裡不得不感慨,日本的重工業的起初發展,主要財力竟然來自於清廷的甲午戰爭賠款,這實在是一個令人諷刺的事實——中國在甲午戰爭失敗後的賠款,反過來卻幫助了日本的重工業發展,刺激了日本人進一步侵略中國的慾望。

甲午戰爭後,日本利用清朝的戰爭賠款,建起了八幡制鐵所,為日本的軍工業和重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為了學習技術,日本政府不惜重金聘請外國人才。當時,日本政府第一座官營的富岡制絲廠,普通女工年薪最高的只有25日圓,而法國技師的年薪卻高達2700日圓;在重金「挖角」和學習下,明治維新開始後僅僅十多年時間,到了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日本的紡織品產量就已超過了西洋製品進口量,並以優質低價大規模反向出口歐美國家。

到1898年,經過二十多年學習,日本已開始自主建造大型客船;並在德國武器的基礎上,改造研製成功了日本三十年式步槍等武器,強化了日軍的軍事基礎。到了1902年,日本已經有能力仿造和量產當時英國最新型的機車,並實現大規模出口歐美。

在學習先進科技方面,日本人也迅速跟進。

1895年,義大利人瑪可尼發明無線電後,日本馬上在1896年便進行無線電試驗,到了1905年日俄戰爭前,日本軍隊中的無線電裝備率,甚至接近100%,為當時全球軍隊之最,從而為日本海軍在1905年對馬海戰中,殲滅沙俄「太平洋第2分艦隊」奠定了情報基礎。

日本的真正可怕之處,和之所以能在二戰後再次崛起的關鍵,則是來自於明治維新時期,對於文化教育的培育。

文明開化方面,明治政府在1871年設立文部省後,巨資投入教育,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時,日本全國就建設小學達53760,中學256所,大學8所;與中國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後,才開始真正大規模推廣義務教育相比,日本從1873年起,就開始確立以全體國民為對象的初等義務教育,在實際上,領先中國達百年之久。

明治時期(1867-1912年),日本的教育事業迅速發展。

甲午戰爭後,當時的日本明治政府,特地從清朝的賠款中,提取1000萬日圓(占賠款總額的2.8%),設立了教育基金,將戰爭賠款直接用於教育事業,並對全國入校的小學生,實行了學費全額免除制度(清朝的戰敗,竟然資助了日本的義務教育)。

到了1898年,日本兒童入學率達 97%;到1910年左右,日本已完全普及了國民教育,並大規模興辦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使得日本的國民素質大肆提升,同時培養了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

日本人的邏輯是:通過戰爭獲得賠款與殖民地、物產、稅收,然後再用戰爭所得去資助自己民族的教育和工業,反過來再利用教育獲得人才和工業成果,去繼續侵略其他國家。

這,也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在邏輯,其深層的可怕之處。對於日本來說,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使得日本即使在二戰戰敗後,也擁有強大的人才基礎,得以再次迅速崛起。

因為只有人才,才是一個民族長盛不衰的奧秘之所在。

懵懂的大清帝國

對於日本明治維新的成果和背後的野心,在當時,即使是號稱整個大清朝最具謀略的官員,也忽視了日本這次革新背後的意義。

1876年1月,53歲的大清帝國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在天津接見了當時年僅29歲的日本駐華特命全權公使森有禮,座談間,李鴻章跟森有禮談起中西文化,沒想到森有禮說:

我們日本覺得西方的學問十分有用,可是貴國的學問只有三分有用,其他七分實在是太陳舊了,沒什麼用途。」

對此李鴻章有點不爽,便諷刺說:「那閣下認為你們學習西方文化,學到了七成嗎?」

沒想到森有禮接著又說:「只學到了五成。」

在當時的李鴻章看來,這位年僅29歲的日本大使實在過於狂妄,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森有禮當時的回答,卻代表了整個日本民族的普遍心態,因為在他們看來,清朝腐朽不堪,日本在明治維新開始後,便已下定決心,要「脫亞入歐」、建設一個大日本帝國、進而滅亡中國了。

即使是號稱大清帝國「中興名臣」的李鴻章,對「明治維新」也是蒙查查。

對此,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福澤諭吉,就在1885年發表的《脫亞論》中表示:

「不幸的是近鄰兩個國家···一個支那(日本人對中國的歧視性稱呼),一個朝鮮···這兩個國家如果不是這樣改革,那麼毫無疑問,從現在開始不出數年他們將會亡國,其國土將被世界文明諸國所分割。」

福澤諭吉說:「作為當今之策,我國不應猶豫···不如脫離其(中國)行列與西洋文明國共進退。對待支那、朝鮮的方法,不必因其為鄰國而特別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對他們的態度方式對應即可。與壞朋友親近的人也難免近墨者黑,我們要從內心謝絕亞洲東方的壞朋友(指中國和朝鮮)。」

福澤諭吉發表這番脫亞入歐」論後9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慘敗,最終賠償日本2.3億兩白銀,並割讓台灣和澎湖列島給予日本;而遼東半島本來也在《馬關條約》的割讓之列,只是由於俄國等列強擔心觸及他們的在華利益,最終才因列強幹涉而「幸免於難」。

宣揚「脫亞入歐」,敵視中國論的福澤諭吉,被日本人印在了鈔票上。

就此,被梁啟超諷刺為眼光狹隘、「知有洋務而不知有國務」的李鴻章,在戰敗後赴日洽談《馬關條約》時,向伊藤博文等人發表了一段演講表示:

「余認為此次戰爭得到兩個好的結果,第一是歐洲的陸海軍作戰方式,被黃色人種成功應用得到了驗證(最愛君註:大清國被殘酷打臉);第二是永眠的中華開始覺醒,日本給予清國的刺激,相信對我國將來的進步會發生最有益的影響。」

李鴻章接著說:

「我國人民對貴國抱怨之聲甚多,然與抱怨之感懷相比,余個人也許應該感謝貴國喚醒了中華國人。」

演講結束後六年,1901年,作為大清帝國洋務運動主力軍之一的李鴻章,最終因胃血管破裂吐血身亡,為了整個大清帝國,他耗盡了畢生心血,卻始終參不透日本人的明治維新,何以能成功的奧秘;而在明治維新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所謂大日本帝國,卻愈發驕橫跋扈、不可一世,繼續對中國虎視眈眈。日後,他們還將發動一場全面侵華戰爭,企圖將中國一口吞下。

李鴻章儘管糊塗,卻說得沒錯,日本人通過一場甲午戰爭,最終喚醒了中國。

這個敵人,始終值得警惕和研究。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一個二線軍閥幹了件青史留名的大事:不費一槍一彈,讓外蒙回歸中國
上海青幫鼻祖、超級鹽梟徐寶山:如何洗白成辛亥革命功臣?
大海航行靠舵手,中國的盛世是怎麼來的?
帝國首富往事:朱元璋為何要幹掉沈萬三家族?

TAG:最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