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墨跡觸摸國畫-明董其昌九峰寒翠圖-在手機上欣賞傳世國畫

墨跡觸摸國畫-明董其昌九峰寒翠圖-在手機上欣賞傳世國畫

墨跡觸摸國畫-明董其昌九峰寒翠圖-在手機上欣賞傳世國畫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閔行區馬橋)人,明代書畫家。萬曆十七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後謚「文敏」。

董其昌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盪;青綠設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傑出代表,兼有「顏骨趙姿」之美。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能詩文。其存世作品有《岩居圖》《明董其昌秋興八景圖冊》《晝錦堂圖》《白居易琵琶行》《草書詩冊》《煙江疊嶂圖跋》等。 著有《畫禪室隨筆》《容台文集》《戲鴻堂帖》(刻帖)等。

董其昌強調以古人為師,但反對單純機械地模擬蹈襲。隨著閱歷的增加、思想的成熟,他在繼承前人技法時不倚傍他人廡下「作重台」,而是有選擇地取捨,融入自己的創意。他認為如果離開了自己的創意,古人的精神也難以表達,故應以自己獨創的形式再現古人的「風神」。憑藉自己對古人書畫技法得失的深刻體會,他攝取眾家之法,按己意運筆揮灑,融合變化,達到了自成家法的化境。

董其昌的山水畫大體有兩種面貌,一種是水墨或兼用淺絳法,這種面貌的作品比較常見;另一種則是青綠設色,時有出以沒骨,比較少見。他十分注重師法古人的傳統技法,題材變化較少,但在筆和墨的運用上,有獨特的造詣。他的繪畫作品,經常是臨仿宋元名家的畫法,並在題識中加以標榜,雖然處處講摹古,並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能夠脫窠臼,自成風格,其畫法特點,在師承古代名家的基礎上,以書法的筆墨修養,融會於繪畫的皴、擦、點劃之中,因而他所作山川樹石、煙雲流潤,柔中有骨力,轉折靈變,墨色層次分明,拙中帶秀,清雋雅逸,他在天啟二年,67歲時臨摹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採取青綠設色、水墨兼并淺絳的綜合繪畫技藝手法,充分表現出他的人物工筆精湛、山水風格獨特畫壇藝術自然傳承的巨匠魅力。他的畫風在當時聲望顯著,成為「華亭派」的首領。

董其昌特別講求用墨的技巧,水墨畫兼擅潑墨、惜墨的手法,濃淡、乾濕自然合拍,著墨不多,卻意境深邃,韻味無窮;無須炫異矜奇,而真氣橫溢,充塞紙間。董其昌的設色山水,或用楊升沒骨法,從彩筆代替墨筆,完成線條、輪廓、鉤、勒、皴、擦,盡態極妍,不為刻畫;或仿黃公望的淺絳法,參以趙大年、趙孟頫的青綠法,別樹一格,層次分明,淡雅清新,生機盎然。

董其昌作畫強調寫意,使綺麗多姿的山水顯得有些捉襟見肘的色彩。但是他兼長書法、詩文,每每繪完山水,題以詩文,行楷簇簇如行蠶,閃閃如迅霆飛電,全圖詩、書,畫相映成趣,和諧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董氏的創作,因而成為文人畫追求意境的典範。如《遙峰潑翠圖》,整個畫面不過是干遠景而已,筆墨也很簡單,但神韻、骨力俱足。畫面的前部作一隅坡腳,綴以數塊荒石。坡腳上有三株老樹,交錯而立。中間一株是夾葉樹,稍事勾勒,卻枝葉備見;旁邊兩株的樹葉,則充分發揮潑墨的作用,左以直抹示盤曲,右以橫點示傲岸,濃淡相間,一派生機。畫面上部以淡墨一抹而就,遠山橫貫,僅見輪廓隱人天際,山體卻茫茫然,彷彿煙嵐縈繞,雄渾無比。作者再用濃墨在一片淡遠的景色中,染出幾處高低錯落的樹葉,遠近有致,層次豐富,煙雲流動,充塞渚岸。左側繪有小坡,坡上以橫墨抹出數株直樹。中間汪洋大水,不施筆墨,而萬頃湖面浩瀚無涯之氣勢躍然紙上。此圖長225厘米,寬75厘米,如此大幅立軸,只寥寥地布置些近樹遠山,就把握住整個畫面峰遙、水闊、樹翠的神情。這正是董其昌巧妙地運用「王洽潑墨,李成惜墨,兩家合之,乃成畫訣」的結果。全幅似疏似漏,但沒有照應不到的地方,用筆爽利遒勁,又含蓄靈秀,純以墨色氣勢的潤澤、醒目而動人遐思。如不是熟練地掌握「空處有畫」的本領,就不會有這樣高明的布局。有人認為這是董其昌從「寬能走馬、密不通風」的書體結構中觸悟而得,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整幅立軸不設色,但面貌清麗,有咫尺千里之勢,給人以遠深寧靜的感覺。

【墨跡共享藝術-墨跡觸摸國畫】特別精心製作設計適合移動互聯時代通過手機欣賞臨摹學習的超高清中國畫名畫,如果喜歡的話最好收藏起來,隨時都可以打開欣賞臨摹學習,我們每天推出各類精品名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墨跡書畫藝術共享平台 的精彩文章:

墨跡觸摸國畫-顏伯龍國畫作品精選-手機觸摸高清傳世國畫
墨跡觸摸油畫-法國唯美學院派布格羅繪畫作品集-手機欣賞油畫名畫
墨跡手機字帖-唐孫過庭草書《書譜》全卷適合手機欣賞書法字帖

TAG:墨跡書畫藝術共享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