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半年的積蓄,參學了十五天,我覺得參學的意義在於……
我用半年的積蓄,參學了十五天,我覺得參學的意義在於……
文|續祥法師
01
看到自己的「局限」
生而為人,人生的每一階段都有特定局限,如何破除這些局限,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必修課」。
那麼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沒有相同的「破局」方法?
在我看來這是一道「即興填空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的解答,而我的答案很簡單——走出去參觀學習一番。
我一直知道自己的局限所在:長的太胖,讀書太少,脾氣還特別大。
但當我邁出廟門開始「參學」時,我親眼「看見」了這些局限。
之所以說是「看見」,是因為過去這些局限僅僅作為一個概念存在在我的腦海中,而當我出去參學時,陌生人的反饋讓我直觀的了解了它們究竟在哪裡。
這種「直觀的了解」不僅成為我以後打破局限的指示燈,更為我的「破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動力。
人都知道自己有局限,但卻看不見這些局限在哪裡。所以如何將「隱性的局限顯性化「是我們」破局而出「的關鍵前提——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參學可以完美的解決這個問題。
而人如果總是在一個環境里呆著,很難看到自己的局限——比如走不動的老和尚,希求安逸的小和尚。
但如果這個人哪裡都呆不住的話,會更加難以看到自己的局限——比如很多常年雲遊在外的「老參」。
前者如同井中之蛙,終其一生被環境局限,只能不斷鞏固自己的偏狹之見。後者則像是紛飛之蝶,整日居無定所,不肯沉下心來精耕細作,終日奔波卻一無所得。
在古德的論述中,形容前者為「井蛙」,坐井觀天,卻不知天外有天。而後者則被稱為「蝶住」,終日只顧得「隨意逐芳歇」,雖然形神俱疲,但自己的劣根性卻並無改觀。
前者雖然知道自己有局限,但卻不認為突破局限是一件必要的事情。殊不知認識不到突破局限的可貴恰恰就是自己的「局限」所在。
後者則恰恰相反,雖然終日奔波勞碌難以自省,但卻因為見識廣遠特別容易看見別人的局限。這些「見多識廣」的人一方面容易看不起人,另一方面自己素質與能力卻沒有因為「見多識廣」而得到提高,二者有機結合的產物,便是眼高手低。
在我看來,「見識」二字重在識,而非見。否則便只是賞玩山水,漁獵見聞,徒增戲論。換而言之,我們需要分清視野 和能力的兩件事,前者是你能看到多遠,後者是你能做到多遠。
對於後者而言,千萬要切記,你看到的,並不能代表你能做到。不然參學出了個眼高手低,實在令人灰心。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我一定要參學才能看到自己的局限呢?我安住在一個地方好好靜修不可以嗎?
之所以說參學更容易看到自己的局限是因為參學有一個不同於靜修的優點——在新的環境,人會重新審視和自己有關的一切,人的內心會更加柔軟。
因為在新環境里對遭遇的一切沒有經驗,所以我們內心也不再對發生的一切狀況都有「標準答案」。而這是修正自己的最佳時機。
如果是在一個熟悉的環境中,我們自我合理化的陋習,會給予自身任何不合理的一切情況一個合理的解釋。
熬夜是因為壓力大,拖延是因為自己需要休息,功課沒完成是因為今天被別的事情耽擱了。內心給予自己這些答案的時候完全不會深究這些答案背後的答案。
——壓力大恰恰是因為熬夜太多所以腦子瓦特了,拖延是因為你一直覺得自己沒休息好,耽誤你完成功課的事全都不是大事、急事、正事,而是瑣事、閑事、壞事。
更可怕的是這種思維方式一旦固化,就算是殺人越貨,你都能給自己找出一大堆不得不做的理由。
如此一來,你的「自我糾錯系統」將會徹底癱瘓,作為必修課的「懺悔」,也僅僅只是一堆上殿時不得不念的文字而已。
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罷,這一輩子其實就兩件事——一個是不斷打破自己的局限看見更大的生命藍圖,一個是看見更大的藍圖後找到升級的關鍵點不斷的在上面精進。參學解決前者,靜修負責後者。二者的關係並不衝突,甚至還可以相互增上,相互提供養料。古德之所以強調「冬參夏學」,奧妙也正在這裡吧。
從另一個角度講,在舊環境中你和周圍的人都已經磨合的差不多了,不管別人再怎麼看不慣你,你們之間都不會起什麼太大的爭執。
但在一個新環境中,你和那裡的人並沒有這個磨合的過程,你身上的問題別人會毫不留情的指出來,從而令你發現自己的「局限」在哪裡。
參學一圈,我最大的發現是:原來我的局限在「這裡」!
參學過程中,變換的風景,奇異的遭遇,萍逢的客人……一切旅途中可能發生的事件,強烈地超出了我們已知的範疇,對於那些想要突破自我局限的的人來說,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每個人生來都有局限,有些局限註定伴隨我們一生,所以我們有所不為,有些局限卻可以被我們逐漸打破,所以我們有所必為——參學就是其中一件。
02
發現自己的未知
回到佛學院,同學問我此次參學都有什麼收穫,我想了一下,興奮的告訴他:參學以前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參學以後我知道了自己不知道什麼。
看見同學一臉懵逼,我才反應過來他準備聽我和他說說一路上的見聞,而非真的要聽我的「收穫」。但撇開見聞不談,我這一路上最大的收穫真的是知道了自己不知道什麼,親近心愚法師四天,讓我明白自己對唯識一無所知。
和張居士的四小時長談,讓我明白自己對天台宗一無所知。和妙悟法師吃了一頓飯,讓我明白自己對戒律和威儀一無所知。
雖然世界上依舊還有很多我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但我已經開始「知道自己不知道」了,這絕對是一個好的開始。
「知道自己不知道」這話看起來挺繞,其實不過就是在說空杯心態而已。但又有幾個人真的了解什麼是空杯心態呢?我最初聽到空杯心態這四個字時也覺得自己了解了,「不就是說虛懷若谷嗎,還整一個新詞」。
但聽完這四個字的我依然和過去一樣的傲慢和狹隘———這其實就是典型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還以為自己知道」。
如果我真的了解,就不會繼續在看書時不求甚解馬馬虎虎,不會在老師講課時在下面玩遊戲,就不會在別人說話時隨意打斷別人。
參學回來,我還是那個我,世界還是那個世界,唯一和過去不一樣的是「我眼中的世界」,它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更加令我有動力保持謙卑。
參學一圈,我最大的收穫是:知道了自己的不知道。
03
遇見未知的自己
我從來不會想像自己一本正經的和別人求法是什麼樣子,但當我見到心愚法師時,我見到了一個認真求法的自己。
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有什麼音樂細胞,但當早川博士在清華園為我彈奏古琴時,我見到了一個「表裡俱澄澈」的自己。
我的人設從來都是少年老成,但當我和妙悟法師在遊樂園中開懷大笑時,我看見了一個十七歲的自己。
未曾經歷的世界中藏著未知的自己,未知的自己藏在未曾經歷的世界,他們可能藏在一個深山古寺的禪堂里,一個小茅棚的茶几前,可能在一扇門後面,也能能在一本書裡面。
他們就像是你失散多年的兄弟,在平行宇宙中無聲無息的等待你。如果不想他們等太久,那你就趕緊出去走一走,無論是名寺古剎也好,深山茅棚也罷,在你扣開門後迎接你的其實並不是主人,而是更好的你自己。
參學一圈,我最大的感悟是: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
當你和我一樣的泛若不系之舟領略江湖之遠時,你會發現天地何其寂寥,峰巒何其高聳,海洋何其廣闊,你會明白,自己是多麼的微不足道,你會願意以十倍的努力繼續前行——不僅是旅途,還有「聖道」。如果你看完以後有些心動,那就和常住告個假,出去走一走吧。
不要擔心那麼多,如果不出發,你永遠不知道自己能夠走多遠——參學如此,修道亦然。
GIF/118K
※佛教造像的珍寶——雙頭佛像
※佛教造像手形錄
※學佛人更要講誠信
※吉祥草與菩提座。佛陀大傳
※【解讀】佛頭密碼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