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每天都吃西洋參,會給身體帶來什麼變化?別太晚知道了

每天都吃西洋參,會給身體帶來什麼變化?別太晚知道了

西洋參可能這個名稱大多數的人,都不了解,但西洋參還有個名稱「花旗參」。現在的秋季乾燥,而且人體很容易缺水,乏力疲勞,這就是所謂的「秋乏」。

秋季乾燥,陰液不足,陽熱相對旺盛,陽盛陰虛容易導致身體陰陽失衡,此時養陰潤燥是最關鍵的,而西洋參是個不錯的選擇,不僅起到補氣養陰的作用,還對消除秋燥有一定的功效。一起來看看西洋參還有哪些功效吧!

西洋參的功效與作用

最近一段時間,很多上班族因為秋燥引起種種不適,經常情緒不好,愛發火、口乾舌燥食慾差、渾身沒勁總犯困......這個時候可以吃點西洋參來「降火」。 西洋參在這時可以起到很好的「降火」作用。與其它參類不同,西洋參是一種「清涼」參,其味苦、微甘,性涼,具有滋陰補氣、生津止渴、除煩躁、清虛火、扶正氣、抗疲勞的功效,很適合秋季「清補」。那麼西洋參還有什麼作用呢?

1、益胃功能

西洋參顯著增食、增肥。

2、調節中樞神經

西洋參中的皂甙可以有效增強中樞神經,達到靜心凝神、消除疲勞、增強記憶力等作用,可適用於失眠、煩躁、記憶力衰退及老年痴獃等癥狀。

3、保護心血管系統

常服西洋參可以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心肌氧化、強化心肌收縮能力,冠心病患者癥狀表現為氣陰兩虛、心慌氣短可長期服用西洋參,療效顯著。西洋參的功效還在於可以調節血壓,可有效降低暫時性和持久性血壓,有助於高血壓、心律失常、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腦血栓等疾病的恢復。

4、促進血液活力

長服西洋參可以降低血液凝固性、抑制血小板凝聚、抗動脈粥樣硬化並促進紅血球生長,增加血色素。

西洋參的吃法

西洋參作為補品, 補而不燥、補氣養陰,滋補調理首選,男女老少皆宜。古語云:「西洋參性涼而補,凡欲用人蔘而不受人蔘之溫者皆可用之」。故補而不燥是西洋參的特別之處。如果用錯誤的方法服用西洋參,可能不僅會影響到藥效,還可能會引起一些不良的反應。那麼西洋參怎麼吃最好呢?

1、含化法

將西洋參放在砂鍋內用水蒸一下,使其軟化,再切成薄片,放在乾淨的玻璃瓶內或瓷瓶內。每日早飯前和晚飯後各含服2~4片,細細咀嚼咽下。

2、沖粉法

將西洋參研成細粉狀,每次使用5g參粉置於杯中,沖入沸水加蓋約5分鐘即可飲用,可重複沖服幾次至無味。

3、燉服法

將西洋參切片,每日取2~5g放入瓷碗中,加適量水浸泡3~5小時。碗口加蓋,再將碗置於鍋內,隔水蒸燉20~30分鐘,早飯前半小時服用。

5、煮湯法

將西洋參切成薄片,做菜湯時每次放入約10g共煮。

6、泡酒法

用西洋參30g置於凈器中,用米酒500g浸泡,密封7日後取食,每日兩次,每次空腹飲用20毫升。酒盡再添,味淡後取參食之。

哪些人不宜吃西洋參

西洋參具有很多保健功效,如增強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和增強人體免疫力等,其性味寒涼,在補氣的同時不會像人蔘那麼上火。但體質虛寒的人,即平時口比較淡,稍微吃一些寒涼食物就容易腹瀉,喜食熱飲,大便較稀爛者不宜多服;

面色蒼白、畏寒怕冷、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痛腹脹、感冒咳嗽、便秘者、急性感染有濕熱者,也不宜服用西洋參;

兒童、青少年陽氣旺盛,除非在醫生指導下,否則不要輕易吃參,以免誘發性早熟。」

其實秋燥有一部分的原因體內濕氣過重引起的。雖然現在是秋季,但是那炎熱的天氣還是依然沒有變化,還是那麼的熱。天氣熱,人們就各種的吃冰淇淋,各種地冷飲,因此也讓濕氣有機會入侵。濕氣的表現:長痘痘,臉出油,瞌睡,無精打采,腰酸背痛......濕氣影響還是挺大的,那麼應該怎麼做呢?

一、穴位按摩

通過穴位按摩與艾灸來排濕既是中醫祛濕的有效方法,也十分簡單易學,在家就能自己動手祛濕。

1 百會穴

位置:頭頂正中線與兩耳間聯線的交點處,大致在頭頂正中央處。

按摩方法:手握成拳狀敲打或來回揉搓百會穴3-5分鐘,最好有發熱之感。此外還可以點燃艾柱,灸熏此穴位。

功效:該穴若受濕氣入侵,則容易導致頭痛頭脹,出現頭暈,腦袋也有如戴帽一般的沉重感。刺激該穴位能幫助理順行氣,消除積滯,還可健腦寧神。

2 大椎穴

位置:頸後正中,位於頸部和背部交接處突出的骨頭即第七頸椎棘突的下緣。取穴時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上方即是。

按摩方法:低頭,雙手十指交叉放到大椎穴的部位,用雙手大拇指同時用力來回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穴發熱。

功效:大椎穴受濕氣入侵,易造成肩頸病症如肩膀頸椎酸痛不適等。刺激該穴位可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提高免疫力。

3 神闕穴

位置:臍中部,即肚臍眼處。

按摩方法:順時針揉動腹部,也可點燃艾炷來灸熏穴位;或者塗抹艾草精油於腹部後用熱水袋溫敷;或使用艾盒,將其點燃後固定在腹部20分鐘,注意溫度不要太燙。

功效: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脾胃不適、腹脹、大便粘膩,女性還容易引發婦科炎症如白帶增多、經血不暢等。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為主,刺激神闕穴有助於健脾祛濕、強健身體。

4 湧泉穴

位置:足底,足前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於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處來找到穴位。

按摩方法:點按早晚各一次,每次點揉3-5分鐘,以有酸痛感為佳,兩側交替進行。也可用溫熱水泡腳後艾灸,雙足穴位各灸15-20分鐘。

功效:湧泉穴受濕氣入侵,會導致膝關節痛、風濕及全身疲勞、浮腫。常按此穴有助促進睡眠,對腎虧引起的眩暈、失眠、耳鳴、頭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療效。

5 陰陵泉穴

位置:陰陵泉穴為祛濕要穴,位於小腿內側,在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採用正坐或仰卧姿勢,由膝蓋下方往膝蓋方向摸索,在膝蓋內側碰到大骨的部分。

按摩方法:點按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處3-5分鐘。

功效:若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會出現膝蓋疼痛、兩腳笨重、行走不暢之感。刺激該穴位可達到清利濕熱,通經活絡的效果,幫助緩解腹脹、膝痛等不適之感。

二、食療方

薏米在中藥里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

很多朋友都喜歡用薏米煮很多食物,什麼薏米冬瓜粥、薏米桂圓粥、薏米蓮子百合粥、薏米紅豆粥、薏米南瓜粥,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薏米到底是何方神聖吧。目前市面上最多的薏米是,雲南曲靖薏米,貴州興仁薏米、以及福建金沙薏米, 金沙薏米產於福建省仙游縣龍華鎮金沙村,因金沙村得名,別名玉蘆、玉珠珠,是著名的土特產, 金沙村有句民謠唱道:「薏米勝過靈芝草,藥用營養價值高,常吃可以延年壽,返老還童立功勞」。在宋代就有栽培,已有千年歷史,在明代貴為朝廷貢品。

中醫認為,薏米的顆粒越小,藥用價值越高,眾多的薏米中,金沙薏米顆粒是最小的。也只有它曾為朝廷貢品,說明了它的營養價值。《本草綱目》中記載的正是金沙薏米。它是目前國家唯一確認的糧葯兼用、唯一有國家地理保護標識的的薏米。

推薦吃法:

【薏米紅豆粥】

薏米其性涼,味甘、淡,入脾、肺、腎經,具有利水、健脾、除痹、清熱排膿的功效。紅豆,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補心、健脾胃之功效,因此薏米紅豆粥是治濕邪最好的藥方。

材料:薏米和紅豆按2:1配(大約差不多就行啦,沒有必要這麼精確)

做法:把薏米和紅豆洗凈浸泡一晚。把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用猛火煮開,改慢火煮至薏米爛熟即可。喝的時候可以酌量加些冰糖或紅糖。

【薏米冬瓜粥】

材料:薏米、大米、冬瓜

做法:1、薏米洗凈泡一夜。大米洗凈泡1個小時。

2、冬瓜去皮洗凈,切成小丁。

3、砂鍋中放入清水、大米、薏米大火煮開。

4、粥體粘稠後,放入冬瓜丁再煮10分鐘即可

總結:你知道西洋參嗎?

.......................

每天都會帶來不一樣的健康養生知識,喜歡記得點擊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娛樂小清新 的精彩文章:

經常放屁,預示身體狀況變差?別太晚知道了!
牙結石很臭怎麼辦?這3大危害怎麼辦?4大招教你輕鬆去除,快存
1勺蜂蜜2個土豆頂過老軍醫,專治胃病,用一個好一個,記得存!
經常吃這5類食物等於吃毒藥,對身體損害很大!你有在吃嗎?
人體6大「黃金穴位」,每天按10分鐘勝吃10年參,不知道太可惜了

TAG:娛樂小清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