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紫砂壺起源第一篇:紫砂與宜興日用陶瓷粗陶的關係

紫砂壺起源第一篇:紫砂與宜興日用陶瓷粗陶的關係

摘要

宜興陶瓷傳說早在四五千年前原始社會晚期,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燒造陶瓷了。商周時期已有幾何、印紋陶和早期的青瓷出現,到秦、漢、宋、明、清至今陶瓷生產演進迅猛。紫砂陶始於北宋,盛於明清,繁榮於當今,經歷代陶人的努力,人才輩出,造型各異,種類繁多,層出不窮。

要說紫砂壺的起源,就不得不從宜興日用陶瓷粗陶的歷史談起。

宜興日用陶瓷粗陶生產歷史悠久,源遠流長。1975年,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學歷史系和宜興陶瓷公司共同組成的陶瓷古遺址、古窯址普查活動證明:早在六千多年以前,宜興的先民們就在這裡燒制窯器了。僅在丁蜀鎮附近,就先後發現古遺址7處,其中,新石器時代5處。從宜興地區大量出土的距今六千多年前的陶杵、陶柏等制陶工具以及大量出土的屬早期原始的宜興粗陶類型的粗砂陶、紅陶、灰陶、白陶等陶器遺存,說明當時的先民們不但廣泛使用石斧石刀等石器工具從事農業生產,同時又掌握燒造了各類粗沙制陶技術。

(宜興西溪遺址)

據對丁蜀洑東元帆村(下層)出土的遺物整理,當時的宜興日用制陶粗陶技術原始,種類有粗紅陶鼎、牛鼻式耳罐、腰檐釜、陶豆、陶缽等。這些器皿,採用夾砂粗紅陶為原料,直接采自地表土,未經淘洗。吸水率高達15.91%,氣孔率達29.6%,燒成溫度約為900℃。中層出土的遺物整理,發現胚體手制後充分氧化燒成的紅陶,到輪制後經還原氣氛燒成的灰陶,或再經使用摻碳法燒成的熏陶,則表明已距今五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另據歸經駱駝墩文化遺址所採集的宜興

(宜興駱駝墩遺址)

日用粗陶以及雲帆遺址(上層)出土的陶片,其燒成溫度已經達到1000℃左右。宜興日用粗陶窯的「構造」一般很簡單,在地面上挖個坑做火膛,上面設置直徑1米左右的窯壁,周圍用草拌泥築成圓頂窯室。此種窯爐,由於密封不嚴,陶土中的氧化鐵在燃燒過程中得以充分氧化,所以,成品大多呈紅色或紅褐色。(資料源於「宜興陶瓷簡史」)

(宜興陶器「始祖」:平底腰檐釜)

粗陶經歷新石器時代,從殷商至西周,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仍然佔主導地位。但灰陶和幾何印紋陶也佔有相當比重,並且發現了火候較高的褐陶。夾砂紅陶仍然是以手製為主,而黑陶、灰陶(褐陶)等器,一般是輪制和手制相結合,亦有的多為輪制。這是一項新的制陶技術。比較這一時期的陶器紋飾,還保留了堆文和刻劃紋,但也開始出現雕刻、鏤孔等新的裝飾技術。這個時期窯爐封閉也緊密的多,不僅提高了溫度(1000℃以上),燒成的氣氛也出現了部分還原氣氛,從而能燒制出比較精緻的灰陶(褐陶)了。

(宜興窯燒制的六朝青瓷盤口壺)

宜興日用粗陶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幾何印紋完全脫離了原始手工制工藝的軌跡,專為輪製為主,也就是從宜興日用陶瓷粗陶手捏法製作改為手拉胚製作,集合印紋陶從宜興日用粗陶範疇里脫胎稱為細陶的先驅。亦由於原始青瓷器(有人稱為青釉器)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在殷商時期就少量出現),佔有相當比重,宜興日用粗陶開始與幾何印紋陶、原始青瓷器共同發展、各取所需、各佔比重。而灰陶和粗砂紅陶卻明顯減少。發展到秦漢時期,宜興日用陶瓷粗陶和幾何印紋陶,原始青瓷器(釉陶)並駕齊驅,三分而立。在丁蜀鎮及其附近,眾多窯址集中於此。說明至遲在兩千多年前的東漢時期,宜興就已經形成了一個制陶中心。器型以壺、罐、瓮、壇為主。常見的壺類有盤口壺、長頸壺等。罐類有雙系劍口炫紋罐、雙領雙系炫紋罐等;瓮類有雙系劍口瓮、直肩瓮等。紋式有廳格紋、窗欞紋、炫紋、水波紋等。成型的方法,宜興日用粗陶類大件製品採用手工打片成型,胎內壁有「小而光」裏手「壓痕」,器外拍打直條狀窗欞紋。而幾何印紋陶小件製品採用拉坯輪旋成型,整個陶器顯得勻稱規整。炫紋、水波紋是在陶輪上旋製得,方格紋、窗欞紋、蕉葉紋則是壓印上去的。據出土的遺物陶片物理化測試,坯胎中的氧化鋁含量17—20%之間,三氧化二鐵含量有的較低22.5%,有的較高25%。表明當時對陶土的選用和處理,以較前代進步,但仍不夠精細。泥料大多採用自地表層土,不很注意選土練泥,加之燒成不當,燒成後的陶坯坯體中間常夾有大鼓泡及分層現象,器表常出現較多的斑點(鐵質)和溶洞。陶胎的吸水率約為5—9%,氣孔率為11—18%,燒成溫度在攝氏1100℃以上。部分釉陶的燒成溫度已達到1240℃左右。這是陶業向前發展的標誌。

(蘇南吳國土墩墓出土幾何印紋陶器)

自東漢以後,至魏晉南北朝,特別是在三國二晉時期,釉陶和南山青瓷興起,宜興日用陶瓷粗陶退居次位。至隋唐五代時期,在宜興日用粗陶陶盆產品的製作方法上創造了「打片圍模法」製作新工藝,這一製作工藝被沿襲使用至今。

宜興日用粗陶到了宋代以後,進入了興盛發展期。前面提到異性的青瓷燒造歷史,大體結束於五代十國。宜興青瓷沒落的原因,一是原料條件的限制,宜興當地沒有優質的制瓷泥料,二是各地的名窯迭出,特別是浙江的龍泉青瓷。這樣,宜興青瓷慢慢退出市場,而日用陶瓷粗陶重新佔據大部分的市場份額,也因此振興了丁蜀窯廠。陶土的開採也不再是使用之前的表層粘土,而是從山坡腹地開採出來的甲泥和嫩泥,進行混合配比。

(羊角山古窯址)

(羊角山宋元時期殘陶片)

成型工藝:大件日用品上已開始純熟運用條築卡把法。即把軟泥搓成條狀,在打制的底片上,一圈一圈的築起,築到一定高度,再以拍子、搭子為工具,進行內外拍打,使泥條之間緊密結合,表面光滑微隱干之後再往上捏築。乾燥的陶坯運進窯腔後,依次套裝,各坯件間用指捺痕高齒形窯具(俗稱「芹墊」或「芹」)和泥塊隔墊,使燒制工藝進一步發展。陶缽、陶盆、陶罐、陶壺的成型,則以傳統的宜興日用陶瓷粗陶之法,打成片後圍成一團,拍捏成狀。其中罐類日用品採用泥片鑲接成型。瓶、壺之類產品,特別是便壺大量的燒制,使瓶執、壺嘴使用的「鉚釘銜接法」工藝進一步深化。所謂「鉚釘銜接法」,即是在成型的器物上按執把和壺嘴的形狀開口,待執把、嘴塞進後再用泥補上。便壺在漢代就開始燒造,至唐代工藝成熟。唐代製作便壺的工藝,是採用白沙泥捶成泥片,圍模拍打成身筒,然後再鑲把裝嘴。至宋代時,製作便壺的工藝更成熟了。宜興日用陶瓷粗陶的產品種類還有各式砂盂、砂盆、馬槽、食盆等器,此類大多是供軍隊所需,此軍需品沿襲成為民用品而大量燒制。砂盂、砂盆、食盆類產品,大多用泥片合成,打片圍模,唯獨馬槽類產品採用的是泥片相接成型。瓶類製品則大多數為手拉胚成型。

(手拉胚制陶)

北宋中期,在宜興日用陶瓷粗陶的基礎上,綜合了宜興粗陶製作工藝上泥料選配、成型打片圍模、泥片相接的製作方法以及燒成工藝的各類特點,紫砂器成為一門獨特的工藝品門類誕生了。他的誕生,與中國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及飲茶方法的演變緊密相連,與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文化環境緊密相連,也與宜興陶土資源中獨特的紫砂泥的發現和利用緊密相連。

(紫砂壺製作)

綜觀宜興日用陶瓷粗陶的發展史,我們清楚的看到一條脈絡,清楚的看到宜興日用陶瓷粗陶的歷史演變、工藝製作方法和發展軌跡。宜興日用陶瓷粗陶制陶六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為宜興紫砂陶的誕生髮展,直至成為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品中的一朵艷麗的奇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儘管目前還沒有人定論宜興紫砂完全是從宜興日用陶瓷粗陶中脫穎而出,但這種可能性還是存在的,或者說,宜興紫砂是從宜興日用陶瓷粗陶中演變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工藝美術門類,這是比較合乎邏輯的,也是緊密相關的。誰也不能否定的是:是宜興日用陶瓷粗陶悠久的制陶歷史,才造就了宜興紫砂陶的起源和發展。

此文部分內容摘自鮑建南所著——《壺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馬談紫砂 的精彩文章:

紫砂壺——壺裡乾坤一門藝術
紫砂壺——筋紋紫砂壺的套路
紫砂原礦綠泥是什麼泥料?這種泥料好不好?
買一把真正的宜興紫砂壺究竟要多少錢?
紫砂壺中的「十八羅漢」,我們買不起,看看總可以吧!

TAG:小馬談紫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