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出現這些信號 糖友需警惕糖尿病心血管併發症
糖友都知道,糖尿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其併發症。以往我們過於追求降糖效果,嚴格控制降糖目標,而忽視了降糖過程中的低血糖、體重增加、心血管風險等問題,以致降糖帶來的獲益大打折扣,患者的各種併發症風險依然存在。一旦發生併發症,將對糖友全身造成嚴重影響。特別是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風險,一旦發生更為兇險。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陳小燕教授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死亡危險性較非糖尿病人群高2~4倍。有數據顯示,72%的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合併血脂紊亂、高血壓等心血管危險因素,半數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正值9月30日「世界心臟日」來臨之際,陳教授告誡廣大網友,心血管疾病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網友一定要警惕!
糖友需警惕7個早期危險信號
糖尿病患者並發心血管疾病,表面上看似乎發作很突然,然而心血管病變其實早已經悄悄地發生著。陳小燕教授說,糖尿病會導致全身血管病變,可影響全身器官的微循環,損傷微血管微神經,往往在重大心血管疾病發生之前,身體便會出現許多信號,它們往往預示著心血管病變風險。因此,注重這些細小血管及神經受損的信號,將對防治心血管疾病有極大好處。
1、聽力下降。 長期高血糖會累及內耳小血管及神經,聽力下降甚至喪失的危險也隨之增加。「內耳有全身最精細的血管及神經,糖尿病導致的小血管神經的損傷,常常首先表現在聽力下降。」陳小燕教授強調。
2、腹脹、便秘或腹瀉: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胃腸蠕動減慢,可能與胃腸自主神經受損有關。
3、手腳麻木刺痛或持續冷感。糖友如發現自己有對稱性手足刺痛、麻木,或者肢端發冷,即使穿襪子也不能暖和的話,提示可能已發生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若感到一側面部或肢體麻木,周身難以支持,則需注意小中風可能。
4、出汗異常。慢性高血糖的糖友可能發生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可使汗腺分泌異常而形成多汗、少汗甚至無汗,半身出汗而半身無汗等異常情況。
5、體位變化,但心率無相應變化:正常人躺姿與坐姿,心率的變化大概在10左右。若糖尿病病人體位變化,心率無相應變化,需警惕心血管神經受損可能。
6、運動時心率無相應變化:如果患者運動到達一定的強度時,心率無相應的改變,如未能達到像平常說的170減去年齡這樣的心率時,排除藥物影響後,需注意心血管神經功能受損的可能。
7、體檢時心音無明顯的差異性變化:正常狀態下,聽診時心音的聲音應該是「嘀噠嘀噠嘀噠」,如若聽起來是「噠噠噠」的聲音的話,也需警惕心血管神經功能受損傷的可能。
5年及以上老糖友 做這幾項檢查全面了解心血管狀況
「心血管危險因素主要包括糖尿病、血脂紊亂、高血壓和家族史、肥胖,特別是腹型肥胖。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特別是病程在5年及以上的患者,建議至少每年全面評估一次心血管病變的危險因素,以便及時發現並有效控制這些危險因素。」陳小燕教授講到,「首先,可做靜態的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觀察患者心率變化。其次,可以為患者做神經肌電圖、淺表的動脈如頸動脈及下肢動脈間接了解心血管情況。若病情需要進一步觀察心臟狀況,還可做心臟血管CT檢查,直接觀察心臟血管狀況。」
此外,陳小燕教授建議,患者還有必要半年檢查一次血液中的各種脂質水平的變化,檢查項目有: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載脂蛋白a(Lpa)等,如血脂不正常,則有必要增加檢查的頻率。另外,每年檢查尿液中的白蛋白水平,有血壓異常的患者每年檢查24小時動態血壓也有助於推測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全面管理 最大程度降低心血管風險
陳小燕教授提醒:「通過檢查發現已經存在心血管危險因素的患者,應採取綜合管理策略,在控制血糖的同時,全面管理好各種心血管危險因素,包括降壓、調脂、減重等措施,以期最大程度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風險」。
今年6月公布的《2型糖尿病合併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降糖藥物應用專家共識》中建議,對於2型糖尿病合併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血糖管理的總原則是必須兼顧降糖有效性和心血管安全性,並且優先考慮選擇具有心血管獲益證據的降糖葯。陳小燕教授指出:「內源性腸促胰島素激素GLP-1受體激動劑利拉魯肽不僅可以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天血糖,且低血糖發生率低,還可以減輕患者體重、降低收縮壓和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相關研究也表明,此類藥物可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給患者帶來良好的心血管獲益。」據了解,利拉魯肽因此也被2017年ADA(美國糖尿病學會)指南推薦用於2型糖尿病合併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以降低死亡風險。在我國,利拉魯肽也已被納入到國家基本保險目錄,大大降低了患者負擔。來源:家庭醫生在線
※時光流轉,萬物在變,只有時尚女人的風韻不變
※時尚青春的養生氣息,和扣人心弦的魅力
※腎虛或腎虧對身體的傷害極大,4個行為會傷腎 教你養腎方法
※大自然般清新美女,陽光的氣質令人傾心
※中秋將至如何健康吃月餅 挑選注意這三點
TAG:天天愛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