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異鄉,何為團圓,何為中秋?
為什麼中秋節又叫「團圓節」呢?
對於此題,有很多種解法,且聽我細細道來。
一種是:很久很久以前,久到堯帝時期,有嫦娥的時候。嫦娥選擇了「寧做仙人不羨鴛」,偷吃仙丹飛上了天成了神仙,做錯事情一定有懲罰,就是罰她一輩子(這一輩子是真的長)不能回人間。
開始嫦娥還挺高興,時間久了,一個人未免孤單,就開始思念人間的生活,想她的夫君。李白可憐嫦娥,寫道:「白兔搗葯秋復春,女亘孤棲與誰鄰?」
嫦娥苦苦哀求王母娘娘,王母娘娘終於應允,許她在每年月最圓之時回人間與夫君團聚,在天明之前必須返回月宮。長而久之,每年的八月十五就成了團聚的日子。
另外一種是:這晚的月亮那麼圓,遠在異鄉、交通不便不能歸家的遊子,看到明月朗照如玉盤,自然由「圓」想到「不圓」,也就會期待和家人團聚,如不能團聚,就抒發思念故鄉和親人的苦情,「今夜月明入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還有一種是:因為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既是收穫,就是全家人一起慶祝豐收,一起歡聚。
早在夏商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是祭拜月神的意思。而祭拜月神需要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葡萄等祭品,都是圓的,象徵著家庭的圓滿和諧,然後需要全家人一起在月下祭拜月亮,接著主婦在切月餅時要把在家的和外地的都算到一起,象徵團聚。
中秋節為團圓節,是家庭團聚的日子,可是,這個中秋,我不能回家,以後的中秋,我還不知能否回家。
有人會對我說:古代人在這一天前力求能夠趕回來,而大多往往因為交通不便而放棄;不在家的也會作詩寄情、傳信寄思,祈求儘快的團聚——在他們心裡,家,永遠在心中,不曾忘懷。
而現在的我們,生活在交通發達時代的我們,卻把中秋節變成了假期,回家已成為備選項,不知道父母的期盼和那一句「沒事,在那照顧好自己」後面蘊含的期待、不舍、無奈和心酸。
可是,身在異鄉,何為團圓,何為中秋呢?我心裡也知曉,沒有家人陪伴的中秋不能稱為「團圓節」。
我是離開故鄉的現代「遊子」,我真的很想回家,想看看日夜思念我的父親母親,還有年老的祖父祖母。但是,因為假期的短暫、工作的繁重、身體的疲累、車票的難以預訂、機票價格的昂貴等等等等,我不得不放棄。
在我準備打電話給家人、告訴我無法回家的時候,我做了很多心理準備——我害怕他們已經不再年輕,有些蒼老的聲音,我害怕聽到爸爸媽媽失落又強顏歡笑的聲音,我害怕聽到他們不斷說「照顧好自己,秋天了,早晚涼,要注意保暖……」的聲音,我真的很害怕……
在我真正給祖父祖母、爸爸媽媽打電話的時候,聽到他們無奈但理解的聲音的時候,我是多麼自責悔恨,我強忍住從心裡流出來的淚,裝作工作輕鬆裝作開心裝作不累,不讓他們擔心自己。我只能說:「我想你們,但是時間太短,我怕回去就捨不得回來……」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突然想起小時候的中秋,那時我還沒有上大學、沒有工作,每逢中秋,最期盼的就是爸爸媽媽把圓圓的不同口味的月餅掰給我吃,我像等著謎底一樣閉著眼睛猜月餅的味道。
今年中秋,我似乎要靠著回憶過完了,即使給自己買再好再貴的月餅,也找不回那種欣喜和幸福了。
何為中秋,身在異鄉,如何團圓?
不,我要回家,我要給父母一個驚喜,說一聲:「爸爸媽媽,我回來了!」
※抒情詩:人人心中有 人人筆下無的情感共鳴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家國天下」的情懷並不虛無
※溫柔敦厚 是中國人骨子裡的美好
※《春秋》:禮讓是一種洒脫的境界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