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美花15年才裝備四代機 中國僅用了6年

美花15年才裝備四代機 中國僅用了6年

9月28日,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首次公開證實,殲-20戰鬥機已經列裝戰鬥部隊。從2011年首飛到2017年裝備試訓部隊,殲-20僅僅用了6年。而與殲-20同等級的美國F-22和F-35、俄羅斯蘇-57卻花了十幾年。殲-20為何進展如此神速?

文 | 席亞洲 瞭望智庫特約軍事觀察員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在殲-20之外,當代世界上同等級別的戰鬥機有美國的F-22、F-35,俄羅斯的蘇-57。

YF-22首飛在1991年,交付美國空軍是在2006年,耗時15年。如果從1997年F-22工程原型機首飛算起,耗時也有9年。

F-35的原型機X-35首飛在2000年,最早交付作戰部隊的F-35B則是在2015年交付海軍陸戰隊,耗時15年。如果從2006年F-35A工程原型機首飛算起,到2016年該機交付空軍,耗時也達10年。

俄羅斯蘇-57的原型機T-50在2010年首飛,目前尚未交付部隊。9月27日,俄羅斯官員宣布將在2年內完成國家試驗並交付部隊,照此計算。耗時起碼9年。並且,這個計劃究竟能否按時實現,尚存在未知數。如果從蘇霍伊設計局的第五代戰鬥機驗證機S-37(蘇-47 金雕)1997年首飛算起,那麼俄羅斯五代機(按照中國空軍標準屬於第四代)研製時間已達20年之久。

殲-20研發為什麼能夠如此進展神速?

殲-20列裝作戰部隊並參加朱日和閱兵

1

美蘇戰鬥機研發為啥那麼慢?

世界上第一種第四代戰鬥機F-22,最早起源於1981年開始的ATF研究項目,目標是要研製一種可以壓制當時剛剛出現、性能上與美軍F-15、F-16戰鬥機旗鼓相當的蘇聯蘇-27、米格-29戰鬥機。

該方案計劃在新一代戰鬥機上採用廣泛的新技術,如複合材料與輕型金屬材料、先進飛控系統和動力系統以及最重要的隱身技術等等。

1986年,ATF計劃向兩個團隊提出了「尋求建議書」(RequestFor Proposals),並進入驗證機研製評估階段——對「洛克希德、波音、通用動力團隊」提出的YF-22(YF22是試驗時的編號,正式定型後就是F22)和「諾斯羅普、麥道團隊」提出的YF-23兩種驗證機進行測試和評估。

這一選型工作一直持續到1991年。

最終,美國空軍選中了YF-22。

實際上,從1981年到1991年的這10年間,大部分精力還是放在了解決空軍「究竟需要一種什麼飛機」的問題上。

此後,F-22戰鬥機進入工程發展階段。

1997年,F-22戰鬥機的首架工程原型機終於首飛。此時,該機已經經過大幅度調整,除了外形上,最顯著的變化是空重,從15噸增長到了19噸。

美耗時15年才裝備4代機 中國僅用6年就列裝殲20

2017-10-01 06:15:00瞭望 分享 72參與

美軍F-22「猛禽」隱身戰機

事實上,1997年首飛的F-22跟1986年首飛的YF-22完全不同,其變化幅度不亞於蘇聯T-10-1原型機到蘇-27正式原型機的幅度。

當年的YF-22比後來的F-22輕了4噸,實際上後者已經完全是另一種飛機了

然而,事情並未就此結束。

冷戰結束,F-22戰鬥機的發展又遇到了新問題:造價過高,性能「過剩」。因此,該機受到了廣泛的質疑。

美國空軍1981年時提出ATF戰鬥機採購數量是750架,1994年削減到648架,1997年339架,2003年277架,2004年183架。

儘管美國空軍在2006年請求把製造數量恢復到381架,但未獲支持。

換句話說,在這段時間內,F-22一直在等待國會批複最終生產數量。

一直到2007年,事情才有了結果:洛克希德馬丁得到了183架飛機的合同,在2011年結束生產。

F-35的情況與F-22類似,最初在1992年通過JSF(聯合打擊戰鬥機)項目啟動,到2000年,X-35戰鬥機和X-32先後開始試飛。不久後,美軍選中了X-35方案。

X-35原型機的尺寸重量都明顯要小於F-35

從一開始,JSF項目就充滿了爭議和反覆無常。參與項目的美國三大軍種和陸續加入的諸多國外合作夥伴之間要求不同,給該機的研發造成了諸多阻力。加之,難度較高的F-35B和F-35C拖延了整個項目的進度。

直到2006年,F-35空軍型F-35A才首飛。作為一種單發第四代戰鬥機,F-35比F-22遇到的麻煩更多,其各子系統性能都被嚴重「壓榨」,導致可靠性下降。

直到2016年,F-35才形成初始戰鬥力。而海軍的F-35C至今也沒能形成戰鬥力。

蘇聯在F-22出現後,也進行對第四代戰鬥機的探索。然而,根據其對未來空戰的理解,造出來的米格1.44概念驗證機卻更像是歐洲「兩風」的「三代半」戰鬥機,沒法F-22相提並論!

之後,俄羅斯又用了十多年時間,才初步想明白自己的四代機究竟該怎麼發展。

因此,T-50的試飛時間不過比殲-20早了1年。

2

「跟蹤發展」為殲-20研發提速

相比之下,中國殲-20戰鬥機的發展,從立項開始,目標就很明確,甚至主要指標都已經大致確定。

殲-20

這得益於中國的發展路徑優勢。

殲-20的總設計師楊偉曾說過,殲-20之後,中國戰鬥機已經難以以追趕的方式繼續發展,必須自己探索新的發展道路。

美國研製F-22時花費四五年時間研究未來空戰形態,才得出的「4S」需求,而殲-20從一開始就已經明確。

因此,殲-20的方案選型階段比F-22和F-35要短得多,節約了大量時間。

殲-20出現以後,美國也隨之正式立項第五代戰鬥機研究。目前,通過公開資料很難判斷是否代表著真實的研究成果。

例如,波音稱第六代戰鬥機氣動布局方面最大特點是取消垂直尾翼。這到底是故意放出的誤導?還是真實的設想?目前尚不可知。

在F-22戰鬥機1997年首飛後,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美軍第四代戰鬥機的基本構型。

當然,殲-20採用了更具創造性的外形設計,但單就指導其氣動外形設計的基本理論而言,它和F-22仍屬同一個時代。

正是F-22給中國帶來的壓力,促成了殲-20的「跟蹤發展」路徑。

如果說「跟隨式」發展戰略是殲-20研製速度快的前提,那麼,與殲-20首飛時間接近的T-50,其研發速度為何大大慢於殲-20呢?

這就涉及到另外兩個問題,其一是中國總體工業技術水平的厚積薄發,另一個是殲-20選取了最合適的「技術風險」區間。

3

中國工業厚積薄發的成果

自上世紀80年代廣泛引進國外技術、開展「863工程」以來,我國軍事工業在技術上就已經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0年以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大幅促進了中外技術交流。

如今,中國製造業已經成為世界上技術裝備最先進、規模最大、人才儲備最多、實踐經驗最豐富、體系最完整的工業體系。

作為「工業王冠上的寶石」,殲-20的快速成功其實是水到渠成的。

最近,美國國會開始調查美國軍工系統的「供應鏈缺陷」——這是在美國製造業衰退的環境下,對自身薄弱環節的一次「摸底」。這在F-35戰鬥機等重大美軍軍事科研項目中也有所體現,如F-35的軟體編寫,調整的進度難以滿足需求,這與項目中動用「碼農」數量的不足有直接關係。

一些身在軟體行業的朋友經常說:中國大部分「碼農」的基礎知識和知識運用水平不如美國同行。但是,我們應該看到,軟體業其實也需要大量水平一般、但能從事重複性工作的人員,這恰恰是中國的長處。

如果把一個國家工業技術表現為一個多邊形,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幾乎就是一個完整的「正多邊形」。但是,現在,美國工業的黃金時代已過,已經和其他國家一樣,變成了一個不規則圖形。

俄羅斯則是從蘇聯時代的不規則圖形變成「星形」,有些能力甚至變成了「0」,因為擁有這一能力的地區已經獨立出去。

今天的俄羅斯工業基礎已經有很多缺門,結果蘇-57 「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中國以前或許是一個類似「星形」的圖形,有些方面特別長,有些則特別短。但是,到了殲-20開發的年代,我們和美國的形狀已經有些相似,我們正在逐漸變成「正多邊形」。

這就是殲-20能夠誕生在中國且發展速度如此快速的基礎。

4

我國的總體規劃非常有遠見

「技術風險區間」主要指發展規劃。在某種程度上,「技術風險區間」的選擇,更接近於一門藝術。

俄羅斯的T-50的總體方案過於強調降低技術難度,強行用三代機水平的總體布局設計來滿足四代機的要求。結果,「陰溝裡翻船」,在機腹低壓區布置的彈艙門意外成為了研製過程中的最大麻煩,至今,這個問題似乎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導致戰鬥機遲遲不能服役。

即使彈艙問題得到解決,該機的雷達隱身性能也無法達到第四代戰鬥機的應有標準,只相當於第三代戰鬥機的重大改進型。其正面雷達反射截面積為0.4平方米,僅略小於美國F-18 block 3攜帶武器繭包後的1平方米而已,兩者的隱身性能並沒有本質性區別。這就導致了該機在俄軍內部的計算機模擬對抗中,面對F-22和殲-20的時候,完全表現不出四代機的應有水平。

美國的F-35則是性能選得過高,技術方案卻過於保守,可以說是「螺獅殼裡做道場」。美國想在相對傳統的總體布局前提下,強行實現巨大的航程和載彈量,結果也遇到了大量問題:因為其散熱主要靠燃油,飛機內必須保留相當數量的燃油,而過於局促的外形設計導致超音速飛行時彈艙溫度可能超過400度,進而引爆彈藥……

美軍F-35

這些問題在設計之初難以預料,要解決這些技術問題,無疑需要額外的時間和金錢,最終導致整體項目嚴重拖延和超支。

在研製殲-20的時候,我國的總體規劃是非常有遠見的。

在殲-20方案競爭階段,相關機構提出的方案類似俄羅斯的「金雕」——強調超機動,把隱身性能和超音速機動性放在了次要地位。

某所更是提出了「逆天」的「輕型隱身殲擊機」方案。

俄羅斯米格1.44和蘇-47兩種方案都顯然不具備四代機最關鍵的「高度隱身」特性,決定了其一開始就難成正果

回過頭來看,這兩個方案所指向的戰鬥機發展方向,顯然都不能發展成足以與F-22對抗的先進戰鬥機。

而殲-20方案抓住了四代機的本質特徵,強調隱身性,運用全新小展弦比升力體鴨翼布局,採用大量新材料新結構,能攜帶大量武器燃料。並且,較大的尺寸和空重,給殲-20的未來發展留下了充足空間。

宋文驄院士《一種小展弦比升力體鴨翼布局》中已經描繪了殲-20氣動布局方案的基本要點

同時,殲-20迴避了一些過大的技術風險。例如,初期設計中採用的類似F-22的矩形截面尾噴口,後來改成了圓形,以適應發動機實際情況;並且,將主要精力放在先進飛控系統和武器航電方面,為未來發動機換裝留下空間。

可以說,殲-20的總設計師楊偉在選取總體設計方案時所表現出來的造詣,已經超出了許多國際同行的水平。反過來說,殲-20的總體決策水平,也確實大大高於毛糙的俄羅斯PAK-FA項目,或在官僚扯皮中反覆調整的JSF項目。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04年左右刊登的中國第四代戰鬥機想像圖,該刊當時認為該機可能會在2020年首飛

這也是中國特有的體制優勢帶來的成果。

作為世界上研製進度最快的第四代戰鬥機,殲-20即將開始服役。最近,首架使用國產渦扇-10某改型發動機的殲-20戰鬥機也已經實現首飛,接下來,其大批量生產和裝備部隊已經是可預期的事情。可以肯定,該機的產量將大幅超過F-22的183架,成為我國天空的新一代守護者。

中國人,應該為我國能夠設計製造出這樣一款戰鬥機而倍感自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網 的精彩文章:

長假首日北京景區承載量未現超載 故宮門票全網售
看中國發展:城鄉的距離短了,回家的路程近了
法國馬賽一男子在車站持刀襲擊致2死多傷 已被擊斃
時速「350」列車有多穩?揭秘復興號「350」運營背後故事

TAG:中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