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離家越久,越懂得故鄉的意義

離家越久,越懂得故鄉的意義

每個洪湖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鄉土是每個人身上無法磨滅的印痕,對於離開故鄉,漂泊在外的遊子,提起故鄉總是有著一種特殊的、充滿依戀的感情。無論什麼時候,無論離家多遠、離家多久,只要觸及到描寫故鄉的一段段文字、一個個場景,甚至是聽到一聲聲鄉音,總是會觸碰到心底最柔弱的地方,而不禁眼淚撲簌。這個奇妙的感覺,對於我來說,離開故鄉的時間越長,就越強烈,在內心深處也就越懂得故鄉的意義。

(坐著船,對岸便是家)

一些關於成長的記憶

對於一個農村孩子來說,出身農村,背景匱乏。未來的日子是傳承父輩在土地上的生活,每日重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還是遠走他鄉,尋找另一種活路或可能。這是我們那一代很多農村孩子從懂事起甚至是出生時就面臨的命運。

我的父母只是普通的農民,一輩子都在土地上勤勞耕作。也許是他們覺得在土地上討生活太過辛苦,他們和故鄉很多家庭的父母一樣,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夠另尋出路,過上另外的生活。而在所有的出路里,他們都覺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只有讀書才能成為改變孩子命運最好的出路。」

讀書,費用並不低,一家人還要生活。記事以來,為了這個家庭,為了讓我們有個好的出路,父母租種了很多的田地,每日早出晚歸,努力播種、插秧、鋤草、收割,勤勞耕作。在他們看來,能將家庭維持開來,並讓我們不愁學費和生活費,就是最緊要的事情。幸而,我總歸是叫父母放心的孩子,他們每天安心勞作,也很少為我擔心。

(村道旁無人再用的豬圈和廁所)

在故鄉生活的那些年裡,我常常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很少有膽量走向人群。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成為了一個在親戚、鄰居眼中顯得沉默寡言、口齒笨拙,甚至是見到人還未說話就臉紅的孩子。這曾經一度讓我充滿了焦慮、惆悵和困惑。

終於有一天,我走出房間,走進了村後的小樹林里。那是個不大不小的林子,雜生著各種草木,平常鮮有人至。但在那個夏天,村裡很多的孩子都跑進了那片小樹林里,不停地嬉戲玩耍。捕蟬、掏鳥窩、盪鞦韆、捉迷藏,甚至是在樹林邊上的小水溝里捕魚抓蝦。

(現在的鳥窩很安全)

孩子們的歡笑聲、響徹的蟬鳴聲震顫著整片樹林。我低著頭,在小樹林邊上走個來回,耳朵里滿是響聲,在那盛大的喧囂里,我分明聆聽到了內心渴望一起玩耍的聲音。隨後,我走進了樹林,走向了那些小夥伴。

從此,我有了很多的玩伴,開始感受到自身的變化,也有了很多在故鄉的值得記憶的日子。

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後來我離開故鄉開始到外求學。

(到鎮上必經的橋,橋下長滿了水草)

如今,已是多年過去,我也離開「故鄉」多年,終日混跡在城市的叢林里生活。但只要回到故鄉,仍舊會去那小樹林里走一走,仍舊會去那裡尋找成長的記憶。

只是,曾經的小夥伴都已長大,那小樹林再沒有那些個夏日那樣的喧囂,樹林里的鳥兒和蟬也不會再有人去驚擾,旁邊的小水溝也長滿了雜草。

故鄉的那些親人

鄉村的收入原本微薄,一年到頭的農耕更是辛苦,如果想增加家庭收入,更多的就是農閑時在副業上動動腦筋,但這些腦筋,更多的都是與體力相關。它們嚴重的透支和消耗著故鄉親人們的體能資本。

我的父母在過去多年除了租種很多田地外,常常還在沒有農活的冬天,兩個人冒著嚴寒一起在河裡,在水溝里撈田螺。網拖、手摸,只要能撈起來,各種辦法都使盡。冬天的水冰冷刺骨,但儘管如此,他們常常還是會一勞作就是一天,甚至兩天、三天……

(小河裡的沉船,寫滿了故事)

幾天下來,手指就會開裂,格外的疼。但生活還要繼續,撈田螺也要繼續。整個冬天,都是白天幹活,晚上睡覺前貼個創口貼或塗點膏藥用於止痛。

如今他們早已年過六旬,這樣的生活儘管我們勸阻再多,但他們覺得忙碌了一輩子一下子歇不下來,而且還可以給我們減輕點負擔,所以每年仍在繼續。父親的頭髮早已全部花白,母親的身體也瘦得不到八十斤,害怕一陣風就會吹倒。

我的叔叔,他一輩子的生活都過得讓人心疼。人到中年,由於嬸嬸不堪疾病的折磨,在家裡趁著無人自盡。叔叔幾年後又重組了個家庭,一共養育五個子女。這些年,由於生活的重壓,臉上寫著的全是操勞過度和睡眠不足,六十歲的面貌看起來如同七十幾歲。好不容易養育的五個子女,大兒子卻遺傳了母親的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大女兒十幾歲的時候出去打工,然後在外結婚生子十幾年來一直再未回來;小女兒雖然長大後嫁在了附近,卻跟隨丈夫一家去了外地並買房定居;小兒子很是努力爭氣,卻在今年春節過後在返回外地工作的途中因車禍離去。

(屋前的小河)

我一直清晰的記得,多年以前,那些我們上學放學時他們兄弟姐妹五人全部輟學在家一人一根釣魚竿整日整日在門前河裡釣魚的情景。同樣,我也還清晰的記得,春節回家時,看到背已經駝成一張彎弓的叔叔和他背後那整個村裡唯一未翻新的老房子時,不禁潸然淚下。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了農村生活的艱辛、殘酷和面對未來命運的不確定性。

除了叔叔,我的父親還有七個兄弟姐妹,他們一輩子都是樸實善良的農民,也無一例外的一輩子都沒有離開故鄉那片土地。不離開土地,意味著收入有限,會比其他的家庭更為貧窮。但是,卻也是他們,讓我更為懂得了一個人、一個家庭與故鄉的意義和聯繫。

每當逢年過節,或者是農閑,他們都會聚集在一起,一張桌子或者是幾個凳子一圍,便開始家長里短或談論過去的往事。每每這時候,便能讓人感受到這個大家庭的存在,親情的存在。

家在,親情在,哪怕走得再遠、再久,故鄉也會一直在。

零落四散的我們

離家,打拚,經過多年的努力,在異鄉的城市總算是安下了家。但卻由於一千多公里的距離和工作的忙碌,一年到頭常常只能在國慶或者是春節才能回鄉作片刻的停留,來去匆匆。

每次回家,父母親總是竭力將我們當成客人,去街上買很多他們平時捨不得吃的好菜,置辦一桌豐盛的家宴。鄰居問:「你家來客了?」「我兒子兒媳婦回來了」。

不知何時,我們在父母眼中由親人變成了客人。

每次離開的時候,父母親總是恨不得將包和行李箱全部塞滿才甘心,想將故鄉的食物和家鄉的味道伴隨親情一併裝滿我們的行囊,以確保我們在想家的日子,可以通過食物來慰藉心中涌動的鄉情。

(屋後的防洪大堤)

或許天下的父母對異鄉的兒女永遠是一樣的濃情,這是他們在離別時表達關愛的唯一方式,淳樸厚實而愛意深沉。

在異鄉的城市,我們如同四散的蒲公英,散落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為著生活打拚。

我在重慶,妹妹、妹夫在青海,伯伯家的堂哥在廣州,叔叔家的幾個則分散在廣西、蘭州……生活、生存,很多時間都讓我們無暇抽身,不多的問候也是在QQ、電話、微信里完成,朋友圈裡的點贊和關注變成了溝通感情的新方式。

在故鄉,這會被人視為人情淡漠,不通人情世故的表現。但在異鄉,大家都會選擇理解,這是我們真實而慘淡的人生。

生活儘管艱辛,但我們無論走多遠,始終都不會將故鄉的烙印抹去。

少小離家,早年對親情的概念並不濃郁,對故鄉的感情亦是遊離不定。但或許當一個人日漸成熟,或到了一定的年紀,不再年輕,便有了對故鄉的歸屬感,便會懂得鄉愁的含義。

(從大堤上遙望村莊)

當年從故鄉到異鄉,整整16個小時的車程,當初離開時的場景,如今都不曾忘卻。成長的片斷、記憶中的鄉村,是午夜夢裡回放的電影。小樹林、油菜地、老屋、父母親人,常常會在記憶中洶湧而至。

多年以來,我們為著生活如同候鳥奔波在異鄉,一直在故鄉與異鄉間輾轉。儘管常常會有一些不為人知的過去,憤懣、不滿、艱辛,但只要回到故鄉,那些都會化為血液里翻滾的親情。

故鄉有我埋骨的血親,亦有著生命的延續。親人、故土、鄉情,聯接著我與故鄉的前世今生,我的心也將會一直在那裡。

回味往期美文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遠最美是洪湖 的精彩文章:

TAG:最遠最美是洪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