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是,俏皮風趣的皮影戲其實非常浪漫……
有人這樣描述皮影戲:「一塊白布就是舞台,尺把長的小人是演員,當燈光穿過皮影,人物、花草、樓宇,在畫布的另一端映現色彩明艷、栩栩如生的世間百態。」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有時用方言),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2011年11月2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決定把中國皮影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皮影戲最早起源於哪裡,有各種不同說法,起源時間也有爭論,一般說法是起源於漢朝,《漢書.外戚傳》記載「李夫人少而蚤卒……方士齊人少翁能致其神,乃夜張燈燭,設帷帳,陳酒肉,而令上(武帝)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 其中「設帷帳」、「夜張燈燭」,讓漢武帝另坐他幕觀看影子,被認為已構成影戲雛形。
中國的皮影在宋代已極為盛行,每逢節日,影戲台數甚多。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班社竟達四五十家。公元十三世紀,當時的蒙古軍營中也演皮影戲,作為一種娛樂,後來還隨軍把皮影帶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國。之後,皮影便在東南亞各國流傳。
皮影戲按地方分為不同流派,如四川皮影、陝西皮影、唐山皮影、北京皮影、 湖北皮影、雲南皮影、東北皮影等,各流派皮影人物造型都有不同,也都有各自的拿手曲目。
皮影戲雖然種類繁多,但區別主要在聲腔和劇目方面,至於影人製作和表演技術則大同小異。皮影戲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場面景物, 通常是民間藝術家手工製作而成。皮影的製作程序通常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餘刀,是一個複雜奇妙的過程。一般先將牛皮或驢皮、羊皮颳去毛血,加工成半透明狀後再刻制上彩,其雕繪工藝講究刀工精緻,造型逼真,是極具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作品。
影人一般分頭、身、四肢等幾部分,均為側影,頭部附有盔帽,身部、四肢皆著服飾,塗油彩後用火磚烘烤壓平即成。演出時將影人的頭插於身部,身與四肢相接,同時在身部和兩手安上三根竹扦,即可操作。
皮影戲的小人物形象都很詼諧風趣,然而,你不會知道,皮影戲的誕生源於一個浪漫感人的愛情故事。
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去世,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杆。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
館長覺得皮影的製作非常精緻,每一個人物的服飾、表情、動作都經過精心的設計,顏色搭配和圖案甚是好看,無論是放在家中作中式風格的裝飾還是收藏,都是很不錯的一個選擇。
那麼想近距離欣賞皮影藝術可以去哪裡呢?
中國美院皮影藝術博物館位於杭州市南山路210號,館內陳列中華皮影藝術院院長趙叔同的皮影藏品300多件。趙叔同將多年收藏的100多箱共計4萬多件明、清等務個時期的皮影道具、手抄劇本等捐贈給中國美院皮影藝術博物館,總價值達數千萬元,其規模在國內外首屈一指。
山西呂梁地區孝義市,擁有中國唯一的皮影木偶藝術博物館。上世紀80代建起的皮影木偶藝術博物館成為時下人們收藏、研究皮影及木偶藝術的專題博物館,並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研究所認定為"中華之最"。
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友誼西路243號,是中國唯一以"皮影收藏、展示、研究、創新、 複製、演出"為研究對象的綜合性博物館。
※為祖國慶生!珍貴國慶紀念郵票曝光
※沒騙你,這些都是葫蘆!精美到不敢相信……
※這清明上河圖裡的外賣小哥還挺帥的嘛!
※如果擁有這些絕美瓷碗,我估計一頓能吃三碗飯……
TAG:全球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