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雨:昆明池不僅僅是一個池
夜晚,獨伏案前,忽然想起在老家的灃河上由清末軍機大臣趙舒翹所修的古靈橋兩端的牌樓有他親書的歐體大字,東頭為「漢鯨秋卧;影射昆池」,西頭為「周芑春縈;晴連渭澍」。 因其字裡行間隱喻著家鄉(橋的兩端)物阜民豐,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的深厚歷史底蘊,不由得對牌樓中描繪的與橋東遙相對應的昆明池產生了遐想。
該圖來自網路
昆明池是漢武帝開鑿用以訓練水師,並補給長安城內用水的池塘。只因雲南的昆明國不服從漢皇統治,還唆使西南的越西等國不準向漢朝進貢,而昆明國精熟水性,漢武帝為了維護西南穩定,征討昆明國,效彷昆明滇池,以練水師。據資治通鑒記載:「上將討昆明,以昆明有滇池方三百里,乃作昆明池,以習水戰。以故吏弄法,皆謫令代棘上林,穿昆明池。」據北宋宋敏求《長安志》和《三輔黃圖》均載:「池周匝四十里,三百二十頃,兩岸立有牽牛和織女刻石,中間有刻石鯨魚,每至雷雨鳴吼鬚尾皆動,漢世祭以祈雨往住有驗,上有樓船戰船數百艘。池內養魚以給諸陵祠,余者市上變買。」 據史書載,漢武帝曾派在這裡訓練好的水師去平定南越,取得成功。從開鑿昆明池之舉中可以看出漢武帝安幫治國平定天下的遠見卓識和雄才大略。
昆明池被歷代帝王認為是稱雄心灞天下宣示的象徵。自西漢武帝開鑿昆明池後,北魏太武帝於太平真君元年下令發動長安五千人浚昆明池。唐太宗貞觀年間,曾浚修昆明池,疏導灃、潏二水入注池中。唐時薛仁貴跨海東征之前也曾在昆明池訓練過水兵。唐德宗貞元十三年,京兆君韓杲奉皇帝詔,追循漢制,引汶水、灃水入昆明池。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皇家再修昆明池。南宋孝武帝曾將南京的玄武湖改名為昆明池,意比漢武帝。清朝乾隆皇帝把北京的西湖更名為「昆明湖」,意為紀念漢武帝的文治武功,仰慕漢武帝的雄才大略。在其旁的石碑上講「此昆明湖是仿西安以西四十里斗門昆明池修建而成」。清未光緒皇帝曾在北京的昆明湖觀看水師演練,甚為感慨,遂賦詩一首:「水戰原非陸戰同,昆明緬想漢時功。誰知萬里滇池遠,卻在堂階咫尺中。」 可以看出他夢想施展個人報負的雄心壯志。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主席邀請民主人士柳亞子先生共商國是,寫下了七律《和柳亞子》先生,其中有:「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詩中的昆明池指北京的昆明湖,亦指長安的昆明池,其意深遠。柳亞子先生讀後,感動不已,遂寫到:「昆明池水清如許,未必嚴光憶富江」的詩句,成為一段鮮為人知的佳話而被廣為傳頌。
而今,西安西南的昆明池早巳滄海變桑田,岸邊的牽牛和織女的刻石雕像已經被周圍的百姓請進了廟堂而供奉;當年池中央的刻石鯨魚深埋於附近馬營村村民的房下;周邊的鎬京觀、豫章觀、昆明台、斗門、石匣口早己烙上了歷史的痕迹。
在歷史的長河中昆明池它不僅僅是一個池,它承截著太多的期待與厚望,歷朝歷代的帝王都以它樹雄心以明志,可見昆明池系著國家的完整和統一。
而今之中囯絕非昔日之中國,我們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但傳統的儒教絕非我們一再忍讓的理由,也不是以發展國力而生怕戰爭做借口。古人有「治亂事必用重典」的理論,我囯古人的兵法和謀略是我們國之瑰寶,採用「拿來主義」,付諸實際地去大膽運用就足矣。受到太多傷害的中囯人,團結起來高唱國歌,想想兩千多年前歷史上的漢武帝吧!
昆明池不僅僅是一個池。
文/凡雨
作者簡介
凡雨,行伍出身,喜好寫作,常愛用筆表達心聲。文章以描寫灃河兩岸長鄠兩地豐邑之地名人、名事,地理歷史居多。曾被《西安晚報》、《西安檔案》、《花溪》、《秦嶺》、《今日長安》、《長安畫報》、《畫鄉文化》、《金戶視野》等媒體刊登。
※一言以興漢!這個成為華夏民族文化圖騰的稱號,卻差點被廢棄!
※古羅馬遠征軍被安息打敗,殘兵東逃,被西漢收留於今甘肅地區!
※辛德勇漫談《燕然山銘》︱刻石文字出自誰人之手
※中國古代朝代為何沒有一個超過三百年的?只因這種東西在作祟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