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果蠅發現生物鐘的奧秘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來自美國的三位科學家共同獲得,他們分別是:
傑弗里·霍爾(Jeffrey C. Hall),邁克爾·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 和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
他們發現了調控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簡單來說,可以理解為生物鐘*的奧秘。
在獲得2017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之前,三位科學家也因為這個發現獲得過2013年邵逸夫生命科學及醫學獎
註:生物鐘又稱生理鍾。它是生物體內的一種無形的「時鐘」,實際上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它是由生物體內的時間結構序所決定。通過研究生物鐘,目前已產生了時辰生物學、時辰藥理學和時辰治療學等新學科。
Jeffrey C. Hall
傑弗里·霍爾(Jeffrey C. Hall)1945年出生於美國紐約,是一位遺傳學家。1971年在華盛頓大學拿到了他的遺傳學博士,之後在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後。1974年去了布蘭迪斯大學任教。2002加入美國緬因大學。現已退休定居於美國緬因。
Michael Rosbash
邁克爾·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同樣也是一名遺傳學家,他在1944年出生於美國堪薩斯城。和霍爾同年進入了布蘭迪斯大學任職。
Michael W·Young
邁克爾. 楊(Michael W·Young),美國遺傳學家,1949年出生於美國的邁阿密。1975年,在德克薩斯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之後斯坦福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1978年,進入洛克菲勒大學任職。
地球上的生命總是在適應地球的旋轉。所有生物都有一定的節律,人類晚間出現睡意、飛行時差帶來困擾、花朵晝開夜合,這都是熟悉的現象。但實際上,經常所說的生物鐘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傑弗里·霍爾,邁克爾·羅斯巴什和邁克爾·楊就通過他們的研究,帶領我們探查生物鐘,解開了生物鐘內部運作的奧秘。
他們使用果蠅*作為示範生物,分離出一個控制正常日常生物節律的基因。利用基因變異果蠅,進行了一系列開創性的實驗,揭示了操控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這個機制不僅只存在於果蠅,也存在於人類。
相關的研究工作在1984年取得第一個突破。當時,在布蘭迪斯大學的傑弗里·霍爾和邁克爾·羅斯巴什與斯坦福大學的邁克爾·楊,分別克隆了果蠅的周期基因(Period gene),這個基因若經過變異,就可以改變果蠅的晝夜節律。
註:果蠅作為遺傳研究中的重要實驗材料,先後有美國遺傳學家摩爾根(1933年)、穆勒(1946年)和劉易斯(1995年)分別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次幫助弗里·霍爾和邁克爾·羅斯巴什與斯坦福大學的邁克爾·楊獲得了2017年諾獎,這已經是第五次了。
這個發現帶來了傑弗里·霍爾和邁克爾·羅斯巴什的第二個突破。他們研究果蠅腦內由周期基因所編碼的信使核糖核酸 (mRNA) 和蛋白,發現它們的水平呈現晝夜節律性的變動。而且周期基因若產生變異,可以改變這些節律的波動。
這些發現為控制生物時鐘的基本機制提供了第一個線索﹕周期基因的蛋白產物可以按著24小時的周期循環,抑制自身生產的反饋路線。
傑弗里·霍爾和邁克爾·羅斯巴什隨後展開研究,揭示更多和生物時鐘機制有關的基因,並提供了詳盡的信息,說明它們的產物如何運作,怎樣通過周期基因的mRNA及蛋白的水平,控制晝夜節律,及日光如何重新調整生物時鐘。
現在他們三人在果蠅中所發現的晝夜節律的基本機制,也適用於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生物。這些機制和人類疾病之間的關係已充分顯示出來。例如,人類有兩個基因,與果蠅的晝夜節律基因對應,而這兩個基因與影響睡眠節奏的遺傳病呈現相關。
*參考資料
諾貝爾獎官網《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7》
維基百科
___________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內容為【SME】公眾號編譯,歡迎轉載
※中國超級工程創「現代七大奇蹟」,大橋橫跨伶仃洋讓港珠澳不再嘆零丁
※為了殲-10他曾靠賣麵條補貼經費,隱形埋名20載,家人還以為他是醫生
※手機沒「炸」多虧他,半路出家搞物理玩電池,一躍成為鋰電之父
※數理學霸被「忽悠」學生物,險些轉行賣保險,30年後竟成學術大明星
※創造了程序語言的女學霸,生前定義程序bug,死後引發千年蟲危機
TAG:SME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