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臨貼入佳境 悟道得精髓——走近書法家張文玉

臨貼入佳境 悟道得精髓——走近書法家張文玉

臨貼入佳境 悟道得精髓——走近書法家張文玉

書藝歷程

張文玉,男,1963年4月出生,公務員,大學文化,中文專業,熱衷傳統文化探究體驗,喜古文詩詞,酷愛書法,出口是文章,下筆成美篇。作為一名在書法藝術天地暢遊數十年的諳道者,他自謙是書法愛好者。

殊不知,一名書法家最高的境界即是愛好。好之能傾情,能在書法修行之路上得專好品質,著實難能可貴。這種品質,其實就是大家底基,自古至今,凡書法大家皆是書痴,傾情之好,無一例外。

書法之道,在於習臨。潛心臨貼,極需苦功夫,但是如張文玉這樣苦修致極,以苦為樂,深入帖境的書法修鍊者,實乃少見。

張文玉從大學時代才開始涉獵書法,一見傾心,從此對書法激情不減,熱情持續高漲,開始了深刻入境的臨貼實踐征程。觀古人貼,思書藝之道,揣摩書藝之高境,竭盡全力。後來因身屬機關公務人員,政務繁忙,曾中斷臨帖約十年。近年來,公務稍減,又得機會重拾翰墨,再臨名帖,邊臨邊創,漸入書法佳境,臨帖創作不歇一日,並把臨摹或創作的書法拍照存檔,發於空間,以新貌比舊貌,在對比中求進取,在進取中悟真諦。

縱覽張文玉留存在空間里的幅書法作品存照,一是看到了他沉積下的書法功夫相當厚實,二是能看到他的書法技藝從青稚到嫻熟的發展過程,十年苦功,歷歷在目,無論習帖或是自創作品,都成為這位書法修鍊者從愛好者跨進專業隊列的精彩路標。

張文玉向別人展示自己的作品,常以寫得不到位,功力不足自謙。先不談張文玉書法是不是已經大功而成,只是勤修不輟的執著勁頭,即可識他正在漸修大家之功。

書聖修筆時,也不曾有頂級書功。可是因為執著,用盡千缸墨,施禿萬隻筆的執著,終讓他修得聖筆奇功。所以,觀賞張文玉的書法作品,除了能看到筆法墨技日漸成熟的發展軌跡之外,還會被張文玉不輟修藝的執著精神與扎紮實實的行動所感動。如此執著,書痴之品,痴而獲績,定是必然。

張文玉書法習修,從臨顏歐楷筆入手,後追漢晉,師法於禮器、張遷、西狹等漢碑,沉迷於書譜聖教和晉人手札,執著於鍾繇、羲之小楷。書品主追高古,雄強樸拙,雜糅漢味兒、晉韻、唐法,間揉章草意趣,書風具備融諸家之長,獨得一家專技的新風意象。

作品賞析

自古小楷難成,通常會因小而失了縱情快意,無論是空間還是用筆都很難精準把握。張文玉習書,攻小楷不畏艱難,他精臨《鍾繇薦季直表》入境界得精神。你看捺筆如投匕,即是鍾繇原書同意境。

有人或許認為,張文玉臨鍾繇楷,捺筆不似。其實,觀賞臨作,絕非以似為本。書法大師啟功講書曾言:後人臨前人書,不要講似,臨書不是學筆跡,學筆跡是誤區,因為兩人筆跡,絕不可相同,如若會有相同筆跡,司法上就不會存在鑒定筆跡一項了。

大師之意是說臨古人書,不是學前人筆跡,而是學前人筆法,筆法的疾滯,筆法的銳鈍,筆法的精神形態才是臨貼之要。如果不得前人筆法精神氣質,只顧象形,實屬臨帖之敗。張文玉臨帖能遵大師論,求形似,但不唯形似,力得前人筆法氣質之妙,所以他的捺筆精神形態才得與鍾繇相同的精神氣勢,故很多人看了他的小楷照片往往認為是大楷,此乃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之佳境,也是得鍾繇小楷氣勢之境。

張文玉臨前人貼,不拘筆形,得意境造化,得書法修行真諦。所以,你看他的楷書新作《一場秋雨一場寒冷》形態是自己的,內涵品質卻是聖人筆。不拘舊形,專註書法精神的氣質傳承,張文玉做到了。他楷書創作有高古純樸且文雅的氣質,以大楷筆法入小楷是他的獨創,又有筆畫結字的錯落之美,能將鍾繇楷書雲鶴游天、群鴻戲海的精神內核渲染進筆墨里,入境而成。

除了楷書臨貼能入境的功力,張文玉的行書作品則是別具一格。他的行書作品基於楷書修成,行筆依楷書轉承,不擬修飾,用大筆蒼墨的氣勢,把積聚在小楷里的功法一傾而出,實現了行書走筆結體的大氣度。比如《浩然正氣》這幅斗方,拙筆掩智,掩而不絕,筆跡有畫意,飛墨成詩境,是形態與意志的絕美體現。精裱懸掛,浩然一派,正氣盈室。張文玉的行書作品有生機,有生態,有文化風尚,說明的書法創作絕對是抒心過程,以書法抒心法,這是書家思想能融於筆墨的真境界。

草書作品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書法天資。資質平者通過苦修,可成楷書造詣,但無論如何苦修,難成草書之功,因為草書是需要天才與天資的。

看草書,可知張文玉書法有天資。草書《王安石 梅花》資慧充盈,自然天成。

這幅作品是張文玉修書藝的早期作品,其實越是早期作品越能體現書者的天資原質,以無道勝有道,筆跡鉸轉自由,墨色飛揚縱放,靈性足,妙不可言。草書質地,不完全是修出來的,還需自然天性的傾發,一幅梅花呈天資,最是書意成精神。張文玉本人也是著意這幅作品的天意之成,珍愛有加,通常做自己的頭像圖標。

不錯,天才之成,往往是不可復得,就如王羲之書蘭亭一樣,書成天意,回頭再書則一筆敗一筆,終不成書,才留有《蘭亭序》這千古奇作。張文玉得《梅花》,也是天成。草書品質,天資使然,苦修難成。每每賞《梅花》總會被草書源於天成的氣象所感動,書意入境,莫過如此。

藝路秉持

識其藝術,必需識其藝術思想。在書法修成的道路上,張文玉有兩大難能可貴,是其始終秉持不棄的藝術修行標準。

一是自覺拋棄功利。張文玉書法,不以功利為目的,盡以傾心探究且玩且賞的純粹心態面對,每每暢遊書海,則是心曠神怡,樂不思蜀,開心異常。他不以功利之需參加各類競賽,以至於周邊早年書友漸淡忘其尚習書法,偶見其書作,便驚訝不已,感嘆不止。他不以功利之惑參加各種書法組織會社,為的是遠離名利圈,把應酬時間更好地歸用於臨摹書帖,以保持自得其樂的書藝心境。

二是不急於求成。風格不是張文玉的刻意追求,他堅信風格是自然形成的,而非急功近利造成的。水到渠成,只有自然形成的風格與成績,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是能站住腳的。這種藝術心態,就是平和,是書懷,也是他的諸多作品不急於求成卻相當厚重沉穩的重要心因。

書法悟道

張文玉不但是一位書法實踐者,也是一位思想者,邊行邊悟就是他的修藝道途。他的書法理論探究成果雖然沒有編撰成冊,卻皆為思想火花,不缺光華。摘編如下,以窺其悟道之功——

-----臨帖的宗旨是什麼?經常會有個問題縈繞著我,學習書法,臨帖,究竟怎麼臨?臨什麼?是學習古人的用筆,還是結構,抑或是神韻呢?經過自己的體會,我覺得這些都有必要學,但卻不是關鍵,那關鍵是什麼呢?這首先要弄明白學慣用筆、結構、神韻後,究竟能得到什麼。經常學習書法的人也許都有感觸的,就是別人的東西你是學不到手的,也許有人會覺得這話太絕對了,但實踐告訴我,臨帖臨的再像也就是學到七分而已,而如果滿足這七分的話,那也便成了書奴了,永無出頭之日。也許有人會主張學習字帖的神韻,現在也有許多人不是在提倡意臨嗎?可仔細想想,神韻真的能學到手嗎,回答是否定的,不可能,因為字的神韻猶如人的氣質胸懷,是別人無法模仿的,比如偉人的精神氣質和胸懷,能學到手嗎?王羲之的放浪形骸氣質,能學來嗎?同理,結構也同樣學不到手,因為每個人的書寫習慣都是不一樣的,想達到百分之百的學像也是不可能的。

那麼書法臨帖究竟學什麼?臨什麼?我想關鍵是學習古人名家的用筆理念、結構理念和創作理念。比如王羲之結字的理念有一方面是聚散有度、張弛合理、疏密得當。這個理念我們理解了,會運用了,臨帖的目的也許就達到了,同樣用筆也好,神韻的創作也好,都是一樣的道理。

------就書法的每一個字而言,怎麼樣才算寫的成功了呢?我想應該做到符合書法規律的基礎上有自己的獨特個性,而且要做到精而簡。即每個筆畫多一毫就多,少一豪就少。恰到好處而無絲毫多餘,又無絲毫少缺。

-----書法創佳作的前提除了孫過庭所說的五合外,還要加一點,就是創作時,受書寫內容的左右而激情澎湃,只關注書寫內容而忘記了關注書法的美。

------啟功說,「千奇百怪之黃庭經最開詐人之路」,為什麼這麼說呢?原來王羲之的黃庭經經過宋人多次翻刻之後,啟功認為這已經完全失去了原貌,這也是啟功一貫倡導臨帖不臨碑的緣由。這就叫我們這些一直按照一些書法大家倡導的追求高古的人困惑不已。試想古人有墨跡流傳下來的能有多少呢,別說魏晉了,就是明清的也恐怕不是太多吧。我們想學魏晉,怎麼辦?臨碑刻怕失原貌,臨墨跡沒有。我們換個角度想想,宋人的翻刻能流傳到今天,為何?想必宋的翻刻一定很多,但能流傳到今天的有多少呢,所謂大浪淘沙。我輩昏聵不識好歹,難道幾千年的那麼多火眼金睛的大書法家們也昏聵?為何不把這「開詐人之路」的禍患之物棄之,何也?能流傳下來的當自有其價值。

----- 書法創作和做人是一樣的,筆墨下去就要勇往直前,絕不回頭,一不做二不休,靠著自信,憑著智慧,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順勢而為,只有這也才能創作出好作品。

結束語

執著,臨貼入境,大悟書道,有天資,富有創造力。這些都是張文玉的書法品質,或者說是他的修藝資本,因此,功得大成之際,再升新台階,只需靜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之光 的精彩文章:

書法家趙振江隸書、草書欣賞
王淑玲的人物畫和花鳥畫,寫意楷模,老藝術家風範
書法家侯建和草書堪稱一絕,慢慢看吧,好作品都在後邊
墨是傾情在於潑 畫績大成籍悟道——記著名畫家萬元民
縱情油彩超現實 精繪自然大手筆——記著名油畫家王惠國

TAG:藝術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