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7年度何梁何利獎公布 彭士祿、黃旭華兩位核專家獲大獎

2017年度何梁何利獎公布 彭士祿、黃旭華兩位核專家獲大獎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25日訊(記者 佘惠敏)何梁何利基金2017年度頒獎大會今天召開,彭士祿、黃旭華兩位院士獲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唐志共等34位科學家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陳小武等16位專家獲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彭士祿是核動力專家,我國核潛艇和核電站事業重要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黃旭華是我國核潛艇總體設計研究專家,為我國一、二、三代核潛艇研發做出卓越貢獻。

今年獲獎人年齡最大92歲,最小年齡40歲,平均年齡為56歲,50歲以下的約佔13.5%,50—60歲的約佔71.2%,60歲以上的約佔15.3%,獲獎人員年齡梯次和結構更加優化。海外歸國人員比例達到69.2%。中青年人才和海外歸國人員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主要力量。

今年獲獎科學家科學論文、發明專利等業績良好。「科學與技術進步獎」34位獲獎人,發表論文5804篇,人均170.7篇;「科學與技術創新獎」16位獲獎人,發表論文784篇,人均49篇,與去年基本持平。在授權發明專利方面,今年52位獲獎科學家,擁有專利1653項,人均31.7項,比去年人均專利數提高13.1%。

何梁何利基金是公益性科技獎勵基金,1994年由香港愛國金融實業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國偉先生共同捐資港幣4億元在香港註冊成立,其宗旨是通過獎勵取得傑出成就的我國科技工作者,倡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激勵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學技術高峰。20多年來,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以其公正性和權威性,在我國科技界及社會各界享有盛譽,在海外及國際影響與日俱增。

兩位獲得大獎的科學家的成就

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項——「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授予彭士祿院士和黃旭華院士。

彭士祿院士,我國著名核動力專家,我國核潛艇和核電站事業重要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在核潛艇方面,擔任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主持設計建造了我國第一座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研製成功第一艘核潛艇,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並長期為我國核潛艇研製、升級改造和戰略發展出謀劃策。在核電站方面,力推我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一期核電站採用壓水堆路線,組織引進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指揮自主設計、建造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秦山二期核電站,為我國核電技術躋身世界第一陣營打下堅實基礎。

黃旭華院士,我國核潛艇總體設計研究專家,為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從無到有、第二代核潛艇的跨越發展和第三代核潛艇的探索趕超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主持制定了一代核潛艇與核動力協調總體方案,提出並決策採用水滴形艇體外型,攻克大直徑艇體結構設計、極限深潛試驗等關鍵技術問題;主持完成一代艇現代化改裝,大幅提升在役核潛艇的綜合作戰、反潛隱身水平,解決了核潛艇安全延長服役等問題;主持開展二代艇預研工作,提出二代艇概念圖像,為推動二代艇立項和關鍵技術突破奠定重要基礎;作為戰略科學家,在充分論證研究的基礎上為我國未來核潛艇發展戰略目標的制定、裝備的持續創新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這二位老專家,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大致同齡,數十年做隱姓埋名人,干驚天動地事,將畢生的精力獻給了我國的核潛艇和核電事業,為國之重器——核潛艇和重大能源戰略——核電站做出了彪炳史冊的卓越貢獻,其思想、理念、風範和業績為我們樹立了新時代的楷模。

50位進步獎、創新獎獲獎人的成果特點

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召下,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中脫穎而出的50位「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獲獎人,科技成果豐碩、創新業績喜人,都有一張十分靚麗的成績單。他們是我國優秀科技人才、戰略科技人才、領軍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縮影。整體看來,今年的獲獎情況有幾個特點:

第一,國防科技領域重大成果彰顯大國實力;無人自主水下航行器的技術研究,實現了我國自航水雷技術的跨越式發展;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的成功發射,為我國空間站建設打下堅實基礎;殲-20戰鬥機的成功研製,實現了我國航空武器裝備創新能力的歷史性跨越,使我國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制空權。

第二,基礎研究原創性成果突出;例如,Sp雜化的二維石墨炔材料,引領了國際上二維碳材料的發展新方向。二維黑磷晶體場效應管,在少量黑磷晶體觀察到量子振蕩現象和整數量子霍爾效應,使得磷烯成為繼石墨烯之後的又一個二維晶體量子材料體系。

第三,產學研合作激發創新創業熱情;例如,環保型阻燃熱塑性樹脂關鍵技術的突破,從根本上扭轉了國外相關產品的壟斷局面;流波束賦形無線傳輸技術成為TD-LTE 4G國際標準的標誌性核心技術,為移動通信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領域之一做出了突出貢獻。

第四,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效益突出;例如,集成電路非易失存儲器的研究和開發,改變了我國集成電路高端產品研發依賴國外技術的被動局面;特種污染水防控和密閉空間生命保障的理論及環境工程技術研究,構建了特殊區域環境污染控制體系,對推動我國特種污染防治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五,區域創新全面服務地方發展;例如,我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28年紮根西北邊疆,樹立起國家生態屏障,改變惡劣環境,創造了巨大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第六,醫學藥學領域群英薈萃競爭激烈;今年從一百多名被提名人中脫穎而出的10名獲獎科學家均是我國醫學、藥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領軍人物。其中,有成功研製基因型新興「重組埃博拉疫苗」,進軍生物危害防控前沿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的巾幗科學家;有在眼科、口腔、基因診斷、創傷修復等小學科領域,奮發有為,科研成果大放異彩的優秀人才。

七是香港傑出人才脫穎而出,內地與香港合作成果喜人;在聚集誘導發光前沿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和引領性的研究成果,開創了由我國香港科學家引領、多國科學家競相跟進的嶄新領域。再有,由基金捐款人代表創建的梁銶琚腦科學研究中心,從事培養高端神經解剖學人才,研究痛與鎮痛神經機制,也取得一系列原創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財經網 的精彩文章:

量子革命:開啟未來科技「新引擎」
天貓啟動雙十一 投入6億元現金紅包
孟祥飛代表:中國的創新動能會不斷釋放
中國海洋科考首次在多圈層同步綜合作業
軟裝家居市場迎黃金時代 地毯何時鋪進你家?

TAG:中國財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