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琴韻悠悠 赴一場知己之約——東營第一屆枕流琴館音樂會側記

琴韻悠悠 赴一場知己之約——東營第一屆枕流琴館音樂會側記

高山流水,知己難覓,是日,張良傑的知己坐滿了大廳。

10月22日,東營市呂劇博物館音樂廳,東營市古琴協會會長、枕流琴館館長張良傑以一首《流水》壓軸古琴音樂會,技驚四座,張良傑說:「慕名而來的觀眾都是我的知己,就像《流水》里的伯牙和子期,我們因琴結緣。」這首千古名曲,彷彿是張良傑的真實寫照,因為這些年來他立下了一個又一個約定:和古琴的知己之約,和學生的知己之約,和自己的知己之約。

張良傑

與古琴之約:一生相伴,一世相隨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古代稱為琴,傳說上古時期的神農氏創造了最初的古琴。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漢族彈撥樂器,位列古代文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古琴在西周時期廣為流傳,並與瑟、鼓等樂器在祭祀時演奏。文獻中關於古琴最早的記載是《詩經》,《詩經?關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亦有「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等記載。古漢人在彈琴之前,要沐浴更衣,焚香盥手,這並非是一種迷信,而是表示對古琴的恭敬。由於歷史原因,古琴藝術瀕臨斷絕,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才逐漸恢復,2003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於「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而張良傑與古琴結緣則是在它成為「非遺」之後。

東營市建市較晚,是一片廣袤而全新的城市,歷史上尚無關於古琴的記載。2004年,尚是一名古琴愛好者的張良傑經過細緻的調查,在本地沒有古琴師資的情況下,開始到南方尋訪名師,系統學習古琴藝術,一學就是十幾年。2005年11月12日,在東營天麗茗茶舉辦了首次象徵性的古琴雅集,當時山東地區彈琴者不多,有淄博、青島琴友二人參加,東營地區也僅二人,所彈奏曲目也只是幾首小曲。2005年之後,張良傑繼續到南方求學,於2009年夏,被東營地區其他傳統文化愛好者無意間發現並開始隨學,當時第一批學員僅6人。隨著東營地區學琴者日眾,2011年1月8日,在東營市黃河口文化市場「頤心閣古傢具館」成立古琴社,後定名為「枕流琴館」。「枕流」,靠近水流,以切東營為黃河所經;又《世說新語》孫子荊典「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明代文人顏繼祖亦說:「無樹非台還是佛,枕流漱石即為禪」。故取名「枕流館」。那時,從學者雖然不多,但古琴在東營地區的發展開始趨於正規與平穩。

就這樣,從一個古琴愛好者到開館收徒教學,十多年來,張良傑和古琴儼然成了知己。一生相伴,一世相隨,這既是張良傑和古琴的約定,也是他對古琴的承諾。

枕流琴館成立後舉辦了多次雅集,古琴在東營地區的發展開始趨於正規與平穩。

與學生之約:勤勉授業,用心傳道

而今在一些城市,學琴、授琴、雅集、斫琴、賣琴聲已不絕於耳。儘管從目前挖掘的古籍來看,歷代琴家已存有3000多首曲子,但近三四代琴家所彈僅百來首。之所以絕大部分古琴曲均處於沉睡狀態,這與無人「打譜」不無關係。從7世紀的唐代開始,古人就用減字譜來記錄古琴演奏,這也是人類使用年代最久遠的一種樂譜。其由文字譜發展而來,獨特之處在於只通過文字方式確定了能夠準確記錄絕對音高和指法。「古琴這種記譜的方式很獨特,琴譜只有音高,沒有節奏,必須通過琴人的自身努力轉化為可聆聽的音樂。」張良傑說,這是古琴教學的難點之一,老師必須手把手地教,學生才能聽得懂學得會。

對於古琴教學,張良傑有著獨到的理解。張良傑認為,古人教學生叫做傳承,如今叫做教學,其本質是相通的。韓愈《師說》對此曾做過經典的解讀:「傳道授業解惑」,是指教育的綜合的過程:傳道,授業,解惑,三個並列而行。張良傑對此深以為然,他把前來學習的古琴愛好者不僅僅是當成學生,而是當成知己,真誠相待。他始終堅持教一個成一個,堅持對學生負責,對古琴藝術負責。

由於古琴教學很難大批招收學生,所以早些年張良傑十分「低調」。曾有人勸張良傑多做宣傳,廣收門徒,他一口拒絕,為的就是確保學生都能夠得到最好的「道」。張良傑說:「在兩個小時的授課過程中,要保證授課質量,即使費盡全力,最多也只能教四個學生。如果招收太多的學生,教學質量便會下降。」而且張良傑本身還是東營職業學院的一名理科教師,平時的教學任務也不輕鬆。

雖然沒有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但是省內外很多人慕名而來向他學琴,截至目前,張良傑培養的學生已有百餘人。現在,他的很多學生都已成為了優秀的古琴演奏者,其中很多也開始招收學生。在濟南、濰坊、濱州等地,都有張良傑學生在「傳道授業」。

張良傑認為,要想做到教有所成,首先得自己水平夠高。經過十多年對諸城派以及廣陵派琴學的學習,張良傑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他沒有就此滿足。2016年9月,張良傑遠又赴上海,隨九嶷派傳人喬珊老師修習管平湖先生經典曲目《流水》、《離騷》、《廣陵散》等。學成後又經喬珊老師介紹,奔赴河北唐山隨九嶷派另外一位德高望眾的老琴家李天桓先生學習《高山》、《水仙操》等曲目。截至目前,張良傑已能精彈四十餘首曲子,求學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但是他仍然在不斷地學習提高,他說:「藝術的學習永無止境,接下來我會繼續拜訪名師,與他們學習交流,爭取學會更多的優秀曲目。」張良傑準備慢慢積累,把自己的教學心得整理成冊,做成一套教材,讓更多的古琴愛好者從中受益。勤勉授業,用心傳道,這既是張良傑和學生的約定,也是他對學生的承諾。

2011年5月,在藍天集團孫隆昌先生的幫助下,琴館搬遷於藍天會館,教學條件進一步得到提升,學員數量也有所增加。

與自己之約:走向台前,推廣古琴

張良傑介紹:「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東營人喜歡上了古琴。據不完全統計,東營地區目前至少有二百人可以彈奏古琴。」東營地區的古琴文化日益繁盛,可謂走在了全國前列。張良傑本人的思想也隨之出現了一定的變化,他不再選擇「低調」,而是主動做起了宣傳,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來,隨著張良傑琴館裡的老學員水平不斷提高,其中一些優秀者當起了他的助教,忙裡偷閒的他開始思考如何推廣古琴文化。張良傑認為,古琴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瑰寶,古琴藝術能夠成為「非遺」更是證明了其價值。這些年來,張良傑浸淫琴韻之中,古琴已經成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覺得自己有義務也有責任去推廣普及古琴文化。

其實,張良傑已經付諸行動了。

2011年,張良傑成立枕流琴館之後,舉辦了多次雅集。歷次雅集,不僅本地學員積极參加,濟南、淄博、濰坊、諸城、青島、濱州等地的琴友也聞名而來,大家歡坐一堂暢所欲言,好不痛快。除了正常的教學,枕流琴館還致力於社會公益活動:比如受東營市實驗學校委託對青年骨幹教師進行傳統文化培訓、受河口區圖書館委託開設古琴公益課等。隨著東營地區修習古琴者不斷增加,為了同好之間能夠更好地交流學習,在各方友好人士的幫助與協調下,東營市古琴協會於2015年8月28日正式成立,張良傑任第一屆會長。之後,枕流琴館不僅活躍於東營地區,也堅持走出去的方針:2016年11月5日,枕流琴館學員二十餘人參加濰坊市古琴藝術節系列活動;2016年12月25日,枕流琴館諸學員赴濟南參加「泉城琴慶」……此外,張良傑還在東營職業學院開設了古琴選修課。他認為,年輕人學東西快,而且更有利於古琴的傳承。

2017年10月22日,「琴響碧天秋」――第一屆枕流琴館音樂會在東營市呂劇博物館音樂廳奏響,本次音樂會由東營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東營市演藝有限公司主辦,東營市古琴協會、枕流琴館承辦。音樂會上,來自全省各地的五十多名古琴演奏者為觀眾表演了《良宵引》、《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等十餘首經典曲目,而這些演奏者都是張良傑培養出來的。談及舉辦此次音樂會的目的,張良傑說:「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更多的人知道古琴、欣賞古琴、愛上古琴。」而對於古琴藝術發展的現狀和未來,張良傑也有清晰的認識。雖然這些年古琴藝術蓬勃發展,但是其中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依然存在,張良傑希望多方齊努力,真正讓「非遺」古琴藝術發揚光大。

張良傑坦言,研習古琴的這些年來,他受益匪淺。每每靜坐撫琴,他便會從平凡世界中超脫出來,超然忘我,在古琴的悠悠韻律中,他彷彿遇到了另一個自己,這另一個自己亦如知己般常隨不離。愛上古琴,投身古琴,推廣古琴,這既是張良傑和自己的約定,也是他對自己的承諾。(東營日報記者 王文朋)

2017年1月8日,於張雅君國畫空間舉辦枕流琴館成立六周年雅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翰墨齊魯 的精彩文章:

東營市第四屆書法篆刻臨帖作品展將於12月舉辦 現開始徵稿
鄧石如篆書《八闥冊》
工筆稀世之作!絕對值得珍藏的高清晰《清院十二月令圖》全套
《智永真書千字文》書法教程,系統解讀版
枕流漱石 古琴鳴秋——第一屆枕流琴館古琴音樂會在東營精彩上演

TAG:翰墨齊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