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這些重陽節習俗的道教背景
文/武當玄拙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出自於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歌中的詞句,透露出的是濃濃思鄉之情,也讓登高、插茱萸等重陽風俗隨詩而流行開來。梁朝宗懍寫作一本筆記體文集,名曰《荊楚歲時記》,主要記錄楚地歲時節令風物故事,其針對重陽節風俗記道:「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節。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這些風俗至今仍有流傳,而其背後都融入了濃重的道教元素。
武當秋韻(資料圖)
敬重天地,崇拜山嶽
重陽節最重要的習俗莫過於登高。九月九日登高,人們要做兩件事:一是飲酒為樂,二是「辭青」。魏文帝《與鍾繇書》中記「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是說「重陽」二字寓意長久,所以要「享宴高會」;辭青,與清明時節的「踏青」相對應。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重陽時令在寒露和霜降,氣候從此開始有了寒氣,萬物也開始進入肅殺的冬季,道教倡導敬重天地萬物,所以有「辭青」習俗。易學中認為,九為老陽之數,九月初九便是陽之極,乃是陰陽之氣交匯互換的時節。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節日要前往山上遊玩,以避氣變之災。
登高遠望(資料圖)
選擇登高,也與古人對山嶽的崇拜有關係。《禮記》中記載說,因為山川能夠出云為風雨,所以稱之為神。所以登高山的行為便被賦予了尊崇、敬畏神明的意味,這一習俗可以追溯至春秋時代。梁人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記載了一則有關於重陽節起源的故事,曰漢代桓景曾拜費長房為師,費長房告訴他九月初九是陰陽交匯的時節,人們容易受到不好氣息的影響,所以應該在這一天帶著家人、鄉民到高山去躲避。桓景聽從了費長房的勸告後就帶著人們離開了家鄉,待到回來後,發現家裡的牲畜全都死了。由此也就留下了九月初九登高辟邪的傳統。從道教導引養生學上來看,在陰陽交會時節到野外登高呼吸新鮮空氣,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尤其是面對秋高氣爽的美景,登高遠望,嘯詠騁懷,人們心中的堵塞會得到更好的疏解。從內外兩方面來講,仲秋登高都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
遍插茱萸,辟邪驅毒
正如詩中記載,在登高的同時還要「遍插茱萸」,這是因為茱萸本身便有辟邪的作用。《本草綱目》說它有治寒驅毒的功能,葛洪祖師作《西京雜記》中記載了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於每年九月九日頭插茱萸、飲菊花酒、食蓬餌、出遊歡宴的景況。從文獻記載中可以得知,登高辟邪不僅僅是一項民間活動,而是一種舉國上下皆流行的風俗。在登高時,婦女、兒童多把茱萸在頭上插,也有人把茱萸做成香囊佩戴於身。在某些地方,男子登高時也有佩戴茱萸的習俗,同時還要飲茱萸酒、吟茱萸詩,極盡歡娛之樂。因為茱萸是重陽節最典型的象徵,所以也被稱作茱萸節、茱萸會。
茱萸(資料圖)
飲菊花酒,益壽延年
除了插茱萸外,賞菊花、飲菊花酒也就成了重陽節不可缺少的標配。在桓景和費長房的故事中,桓景謹遵師命為每個村民都分發了茱萸和菊花酒,飲後便不再懼怕氣象錯亂而產生的魔障之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月令》中記:「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葛洪在《抱朴子》中曾記述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這是取自於菊花本身所具有的醫藥效果。道醫認為,在菊花酒中加入地黃、當歸、枸杞諸葯,可以起到疏風除熱、養肝明目、消炎解毒的作用。所以重陽賞菊、飲菊花酒,不僅是一種風俗,更是調養身心、益壽延年的最佳方式。
賞菊(資料圖)
至明代時,賞菊風氣輻射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陶庵夢憶》中記載「賞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爐、其盤、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盤大觥、其壺、其幃、其褥、其酒;其麵食、其衣服花樣,無不菊者。」北京地區的貧寒人家在重陽節時習慣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以「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可看作是頭上簪菊風俗的地方化形態。因為重陽節插茱萸、飲菊花酒的風氣得到了廣泛認同,所以茱萸又被稱作「辟邪翁」,菊花則被稱為「延壽客」,被人們賦予了更加美好的象徵意義。除此外,重陽節還要吃重陽糕。因糕與「高」諧音,吃糕同樣是為了取吉祥之意,各地製作糕點的材料和口味也各不相同。
據記載,重陽節的種種風俗在唐代時就已經很普遍了,直到近代還有流行,一些文人在秋季聚會時常用的請帖款式為「某月某日,登高萸觴,候光。」
(編輯:西銘)
聲明
※九月重陽登高日,避禍求仙正當時
※半夜行車,路遇詭異搭車人;常存善念,助人者人恆助之
※道教養生視角下的重陽節
※您和哪位神仙最有緣?講述您的故事
※內丹術之真正修鍊:尋正脈,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