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協會前會長陳攖寧論道教之前途
?
中國道教協會前會長陳攖寧(1880-1969),生前留下了大量關於中華道教傳統文化的精闢論述,其中蘊含的真知灼見,對於當今繼承與弘揚傳統道教文化,有著發聾振聵的現實意義。謹選其精華論述,加以整理,分為十篇,目錄如下:
目錄
一、論道教前途
二、論道與道教
三、論修道
四、論弘道
五、論傳道
六、論道教經典
七、論道教與諸子百家
八、論道教與其他宗教
九、論道教與科學
十、批旁門
一、論道教前途
拘泥之士,每嫌道教雜而多端,不及其他宗教之純粹。愚則謂道教偉大之處,就好在雜而多端,惟其如此,方足以包羅萬象。他的短處,即是他的長處。獨惜派別雖多,人材雖眾,而正式的道教公認為世界五大宗教之一者,尚未有堅強之組織,並改革之精神。世界潮流,進化太速,急起直追,尚恐落後,停滯不動,何以圖存?
道家宗旨,向來是抱定「利而不害,為而不爭」,決沒有打倒別教的意思,我敢說別教要想把道教打倒,亦是徒勞而無功。所憂者,道教中人材太少,難以維持,慢慢地煙銷火滅,不打而自倒。若沒有整個的學術,作為骨幹,沒有超拔的天才,繼承絕學,僅僅靠幾處乩壇,在那裡製造迷信,幾處道觀,在那裡拜懺念經,又何濟於事。現在全國中真心實力替道教搖旗吶喊的,就只有我堅持不渝,……可憐不可憐。
道教徒只曉得清靜無為,閉關自守,別人家罵他,他固然不曉得,就是你費盡心力,代他們作辯護,他們也不曉得。
無奈當今之世,輕視道教者,實繁有徒。請看商務、中華兩家出版書籍,凡關於道教者,皆無好評。而且《道教史》中,居然有佛教痛罵道教之語。《道教概說》《道教源流》等書,亦復偏袒佛教。
時至今日,道教本身,衰弱到了極處。國人腦筋,對於道教,麻木也到了極處。
眼見中華民族自古相傳之道術,快要沒落盡了。
現代深通此道之人甚少,……努力弘揚仙學,確是當今之急務。
仙學在今日,實未便墨守成規,而有隨時代演變與改進之必要。
古代道書丹經雖汗牛充棟,其論調大半腐舊,而不能適合現代人之眼光,每為知識階級所鄙視,長此以往,不加改革,則仙道恐無立足之地,寧只得勉為其難。
拙作《中華道教會宣言書》一篇,即是將道教、孔教、諸子、百家、正一、全真、南宗、北派、宗教思想、神仙學說、民族精神、三民主義、新生活運動混合團結而不可分也。
唐朝以前,道教與佛教之爭論最盛,宋朝以後,道教勢力逐漸衰微,明清以來,只看佛教徒搖唇鼓舌,道教徒一聲不響,噤若寒蟬,實因人才缺乏,並無其他原因,今日道教已不成其為教了。
現在吾人談起道教,總不外乎正一與全真兩大派,然兩派皆不是道家真面目,豈但不知黃帝老子之遺言,並且不明《參同契》、《抱朴子》之學說。道教所以日見衰微,實因人材缺乏之故,豈偶然哉?」
吾人今日談及道教,必須遠溯黃老,兼綜百家,確認道教為中華民族精神之所寄託。切不可妄自菲薄,毀我珠玉,而夸人瓦礫,……須知信仰道教,即所以保身;弘揚道教,即所以愛國。勿抱消極態度以苟活,宜用積極手段以圖存,庶幾民族尚有復興之望。
學理——重研究不重崇拜。
功夫——尚實踐不尚空談。
思想——要積極不要消極。
精神——圖自力不圖依賴。
能力——宜團結不宜分散。
事業——貴創造不貴模仿。
幸福——講生前不講死後。
信仰——憑實踐不憑經典。
住世——是長存不是速朽。
出世——在超脫不在皈依。
道教基於民族,苟民族肯埋頭建設,眼前即是天堂。
一是道教的形式,一是道教的精神。即如出家與在家,蓄髮與剪髮,吃素與吃葷,道裝與便裝,以及齋醮祈禱、誦經禮懺等各種科儀,這些都是道教的形式;又如氣功療病,動功健身,靜功養性,葯食延齡,其他高深的如外丹、內丹、老莊哲學等,這些都是道教的學術。而道教的精神,也就寄托在這些學術上面。形式隨著時代的進化,不敢保證他永久不變;學術因為群眾所需要,非但能夠長遠流傳,而且將來還可以逐漸發展。只要道教學術一日存在,道教精神也就一日有所寄託。
長生不老之葯,中國人自己不敢承認,將來又讓外國人捷足先登,以五千年開化最古之國家,四百兆優美文明之種族,竟至數典忘祖,道失而求諸異邦,可勝慨哉!
修養之士,果能使一身之氣候中和,則一身無病;一方氣候中和,則一方無災;國家氣候中和,則國家安樂;世界氣候中和,則世界太平。
希望將世人不滿意的人生學改進,使漸變為仙道生涯,在五濁世界之中,造成神仙世界。世風愈壞,人心不古,……惟願修鍊之士,日多一日,庶幾可用旋轉乾坤之手段,挽回劫運於無形耳。
吾國一日無黃帝之教,則民族無中心;一日無老子之教,則國家無遠慮。
武力侵略,不過裂人土地,毀人肉體,其害淺;文化宗教侵略,直可以奪人思想,卻人靈魂,其害深。……若不利用本國固有之文化宗教以相抵抗,將見數千年傳統之思想,一朝喪其根基,四百兆民族之中心,終至失其信仰,禍患豈可勝言哉!
宗教這個東西,在以後的世界上,若不改頭換面,他本身就立不住。無論道教、佛教、耶教、天主教,以及其他的鬼神教、乩壇教,一概都要被科學打倒。豈但宗教如此,連空談的哲學也無存在之價值。我勸君還是走神仙家實修實證這一條路罷? 將來或者尚有戰勝科學的希望。
筦百家之總鑰,濟儒術之窮途,攬國家之結晶,正新潮之思想,舍吾道教,其誰堪負此使命哉
二、論道與道教
天地人物,生於道中,滅於道中,何嘗一時一刻離開此道?
「道」這樣東西,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沒有界限的。儒釋道三教,不過是「道」中的一部分;耶穌、天主、回回,也是「道」中間的一部分;宇宙萬物以及我們人類,也不過是「道」中間的一部分。
能不落於兩邊,而得其中和,才是大道。
中國自軒轅黃帝而後,直到周朝李老子,皆屬於道家一派,其學說是有系統的。用於外,可以治國齊家;用於內,可以修身養性。古時讀書人,皆能應用此學說以處世。在位則帝王將相不以為榮;在野則陋巷布衣不以為辱。所謂:「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無往而不自在,無時而不安樂,這個就叫做「道學」。
道學之由來,出於周秦以前之道家,道家之說,發源於黃帝,集成於老聃。流而為庄列,變而為韓非、龜谷,衍而為鶡冠淮南,中國道家歷史,遠在印度佛教產生之前二千餘年,故道家資格最深,為世界任何宗教哲學所不及。
道教別派,一變而為儒家,儒家分支,再變而為宋明理學,故道學範圍較理學為寬廣。
道家中修養一派,即後世神仙家所宗,黃帝且戰且學仙,老子更標著長生久視之道,故道學二字,又包括仙學在內。
老子為道家之祖,凡講「道」無有過於老子者。一部《道德經》中,有講天道的,有講人道的,有講王道的,皆是雜記古聖哲之精義微言,並非專指某事某物而作此說。至其最上一層,乃是講「道」之本體。其言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其意蓋謂「道」是宇宙萬物之根源,無名無形,絕對不二,圓滿普遍,萬古長存。所謂修鍊者,就是修這個「道」,讀者須要認識清楚。
《漢書·藝文志》謂:「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術也。」據此則知道家學術,即是治國平天下之學術。含義甚廣,不可執一端而概其全體。《尚書》、《春秋》所記載,固不外乎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即全部《易經》所記載,又何嘗不是此道。
道家學術,包羅萬象,貫徹九流,本不限於「清靜無為」消極之偏見,亦不限於「煉養」、「服食」、「符」、「經典」、「科教」狹隘之範圍。
若果以人類為主體者,必須要做到將自己精神來統馭物質,不可讓物質來征服我的精神,然後方有人生幸福之可言,否則終歸大亂而已
三、論修道
吾國仙道,始於黃帝,乃是一種獨立的專門學術。
世間奉道者,固未必皆仙;而歷代成仙者,都不離乎道。
《論語》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又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易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據此可知,學道不必定要長生不死,止求能聞道、悟道、證道,雖死無妨,不必一定要入山苦煉。雖倫常日用之間,何處非道之所在,所患者人不能參透陰陽之消息耳。
簡而言之,道就是吾人返本還原的一條大路,法就是我們走這條路的法子。
古法修鍊,皆是夫婦二人同心合意,斷絕俗情,雙修雙證,與孤陰寡陽的制度大相懸殊,劉綱、樊雲翹二位,乃夫婦雙修中最負盛名者。至於北七真中,如馬丹陽、孫不二兩位,未免沾染佛教的習氣,要請求拋家離室,各走一邊,已失卻古神仙的風範了。
道家功夫,首重效驗。
惟以多年苦心,並數百次之試驗,證明古神仙所遺各種外丹口訣,確有可憑,決非欺罔。庶幾不至被一般空談心性、賤視物質之假道學先生所迷惑。
仙學乃實人實物、實情實事、實修實證,與彼專講玄理之事不同。
仙道之方法,就是今生現得。學仙者之志願,亦希望今生現得。
仙家妙術,貴在返老還童,無中生有,以人力奪造化之權。
只有仙學這一門,是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做下去的。果能把自己肉體上普通生理改變過來,神通自然就易於成就了。
神仙家宗旨,要與造化爭權,逆天行事,所謂「我命由我不由天」也。若只知安命以聽天,則與世俗之人何以異乎?
神仙之學,有四大原則:第一務實不務虛,第二論事不論理,第三貴逆不貴順,第四重訣不重文。
因這班學仙的人,將儒釋道三教之名辭與義理,混合組織,做成遮天蓋地一個大圈套,彼等躲在此圈套中,秘密工作,永不公開,務其實而諱其名。如此圓滑行藏,常常招惹儒教之拒絕,釋教之毀謗,甚至於道教徒亦根據老莊清靜無為之旨,而不信有神仙。彼仙學者流,竟弄得東家不收,西家不納,進退失措,左右為難。余今日迫不得已,將仙學從三教圈套中單提出來,扶助其自由獨立,擺脫三教教義之束縛,然後方有具體的仙學之可言。
道教徒雖極力歡迎仙學,引為同調,奈彼等人數太少,不敵儒釋兩教勢力之廣大,又被經濟所困,亦難以有為。故愚見非將仙學從儒釋道三教束縛中提拔出來,使其獨立自成一教,則不足以綿延黃帝以來相傳之墜緒。
自漢朝以後,仙學和道教常結不解之緣,道教中人成仙者亦不少。既然在歷史上有過密切的關係,今日我輩研究仙學諸同志若為修鍊便利之計,則與道教中人合作,比較容易進行。惟須妥籌辦法、詳定章程,務使雙方皆得其益而無流弊。愚見如此,未知同志諸君以為然否?
道家雖是由生理入手,但是要用方法改變常人之生理。所以他的目的是超人的,而非平凡的;他的學術是實驗的,而非空談的。
人生所以要修鍊者,貴在能改命耳。若一切聽之於命,則道亦可以不必修矣。世上常有百歲不死之人,書中斷無百歲不死之命,故修鍊者不言命也。
今欲返本還元,須要尋著來時舊路,此乃古仙特具之卓識,由生身之處,下死功夫,重立胞胎,復歸混沌,然後方敢自信「我命由我不由天」也。
借身內之元炁,以招攝虛空之精神。則自有生以來,歷年損失之精神,皆可還歸於我身,何患老乎!
陽光二現、三現之景象,乃伍真人自己之經驗,不是人人一定都有這個樣子,可不必拘泥。
上乘丹法,雖不限定時間與方所,然總宜在山林清靜之區,日暖風和之候,則身中效驗,隨做隨來,如立竿見影。
後半部功夫,所以宜居山者,因山中清靈之炁較城市為優耳。但入山亦須稍擇地勢,或結茅,或住洞。
醫生開方治病,總須當面細細診察病人。若問病發葯,難保不出危險。何況此等與造化爭權之大事,並鬼神莫測之玄機,豈可—面不見,僅憑几封問答信函,就能解決?設若做出病來,誰任其咎?故今日在紙上所能告君者,只有「抱一守中」四個字。所謂「抱一」者,即心息相依、神炁合一而不分離也;所謂「守中」者,即「神炁合一」之後,渾然大定於中宮,復還未有天地以前混沌之狀態也。此乃最上乘丹法,有利而無弊。
若上等法子,可以不拘定時間。
正道本屬於平淡無奇,不必千山萬水,訪友尋師,……真訣即在人生日用。
世上真心學道之人,的確很少,學道本是最高尚的事,為什麼大家都不歡迎,就因為這件事與普通人情相違反。做起功夫來,實在乏味。除非身體有病,方肯學道,等到病癒之後,他們自然都不願再前進了。
考神仙歷史,凡成道者,大半是山林隱士,並非富貴階級中人。
越是富貴人,越難得入門,因為他的習氣太深。
秦始皇、漢武帝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畢生求神仙尚不得遇,僅僅求到幾個方士而已。
仆平日雖提倡道學,亦聽人自己發願,自己研求,決不勉強勸人修鍊,蓋深知此事之不易也。
「下手速修猶太遲」,這句話是勸勉學人之語,但亦不可過於執著。在生理一方面說,自然年幼者為優;在閱歷一方面說,卻又要年長者為優。一方面有利,一方面有害,利害本身是對待的。年幼者雖得效快捷,而難於保守;年長者雖見功遲緩,而易於保守。蓋因其閱歷已深,不致於被外境所誘惑也。
長生之效果,本是從修命功夫得來,若不做命功,決定不能長生。《黃庭經》云:「授者曰師受者盟,雲錦鳳羅金紐纏,以代割發肌膚全,攜手登山歃液丹,金書玉景乃可宣。」《參同契》云:「寫情寄朱帛,又恐泄天符。」又云:「三五與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訣,難以書傳。」是知修鍊家隱秘之習,不自今日始矣。
《參同契》云:「竅為賢者談,曷敢輕為書。」《抱朴子》云:「不得真師口訣,不可輕作。」又云:「登盟歃血,乃傳口訣。苟非其人,雖裂地連城,金璧滿堂,不妄示知。」
仙家亦有顯教,有密教,顯教是吐納導引,鍊氣辟穀,服食藥草,精思存想,清靜坐忘等類法門,數不勝數,凡關於此種問題,鄙人知無不言。……仙家之密教,自古以來,不許寫在紙上,不許妄傳於人,若不謹慎,犯此戒律,必遭譴責,昔者張紫陽真人,已親身歷驗之矣。請觀《悟真篇》後序有云:「三傳非人,三遭天譴,自今以往,當鉗口結舌,雖鼎鑊居前,刀劍加項,亦無復敢言矣。」……魏伯陽真人《參同契》書中云:「若遂結舌喑,絕道獲罪誅。寫情寄書帛,又恐泄天符。」此四句話,已將必須著書傳世,而又不敢明言之意,誠懇說出。
「靜坐孤修,致虛守靜」這個法子,比較容易實行,自己要坐就坐,不必徵求對方之同意,也不必定要廢棄人事,見效雖遲,流弊較少。我所提倡的,就是這一派。……此派最緊要的,就是「玄關一竅」。
學者果能將玄竅之理論,一一貫通,玄竅之工夫,般般實驗,何患不能縮天地於壺中,運陰陽於掌中,功成證果,可與三清元始並駕齊肩,豈區區玉液、金液、長生、屍解之說所能盡其量哉。
出家人自幼至老,不犯女色,亦不能長生者,其原因在只知守戒律,而不懂修鍊的功夫。……此等出家人與世俗人又何異乎?
我們今日修仙學道,要從方法上研究,從事理上認識,不要被那些玄言弄糊塗了。
四、論弘道
至於鄙人所以不殫煩勞,盡心竭力以提倡道學為己任者,非欲於此中求何利益,實因昔日從師學道時,即發此願,奈人事蹉跎,遷延歲月,未能實行,今幸遇機緣,翼化堂主人,堪稱同志,或可償我宿願,並希望能報答吾師傳授之恩於萬一耳。
我若弘揚道教,無奈「道」的名字太不好聽,必須費我很多的腦力,才可以把道教名氣挽回,我的年齡已迫不及待矣。
無奈當今之世,輕視道教者,實繁有徒。……仆自憾才疏學淺,又苦於無輔助之人。若就道教立場,與彼等作筆戰,設不幸而失敗,恐重累及道教之全體。故將陣線範圍縮小,跳出三教之外,以仙學為立足點,而抵抗彼等之進攻。苟受挫折,亦不過損我一人之名譽,與中華整個之道教固無傷也。並且不致惹起儒釋道三教之爭議,愚見以為此為最妥善。
眼見中華民族自古相傳之道術,快要沒落盡了。都市中人,一天到晚,酒色財氣,妻子衣食,忙得腦筋昏亂,無暇顧及此事;岩壑中幾位先進老前輩,又絕塵逃世,不肯出來負荷此等責任。把這個千斤重的擔子,壓在我微弱的身上。
現在功夫程度超過我者,自有其人,然這幾位前輩先生,老早就隱藏起來,不肯把這付重擔子挑在肩上,就讓他們今日肯出來度人,也不能適合社會大眾的心理。因為功夫好的未必會做文章,會做古文的未必會做白話,講舊道德的未必喜歡新思潮,懂五行八卦的未必懂科學,曉得孤修的難保不辟雙修,篤信雙修的又看不起孤修,由法術下手的未免帶點江湖氣,由宗教入門的又脫不了迷信,注重口訣的不能談學理,縱能勉強說幾句門面話,又不敢與別教抗衡,被人家幾句「外道」一罵,就啞口無言。如此類者,功夫雖好,但可利已,而難以利人。我只得當仁不讓於師,亦無所謂客氣了,倘再客氣,則仙學要絕種矣。
茲擬復興道教辦法大綱九條,並加以說明,以供海內奉道諸君子之參考。如能聯絡同志,籌備基金,斟酌緩急,依次舉辦,化除界限,合方內方外為一家,造就人才,融入世出世為一貫,則社會民眾實受其福利,又豈僅玄門之幸哉!」
修養之士,果能使一身之氣候中和,則一身無病;一方氣候中和,則一方無災;國家氣候中和,則國家安樂;世界氣候中和,則世界太平,是即區區救世度生之志願也。
寧發願永久長住在此世界,不上天堂,不生極樂,蓋欲補救從前一般修鍊人短命之缺點,忍辱耐苦,以求達此目的。
我發願決不求生西方,更不求生天堂,定要永久長住在這個世界上,改造此世界,方見得道家真實的力量比任何宗教為偉大。
我們已經生在這個世界上,總算與此界有緣,若嫌此界不好,何不拿出實力來再改造一下?個個搖頭嘆息,束手無策,個個希望死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且不必說這是一種夢想,就算成為事實,亦是表示我們自己毫無能力,完全要仰仗他力來幫助我們,較之仰仗國聯,仰仗歐美,來幫助中國,同是一種幼稚的思想,可笑又可憐也。
五、論傳道
蓋道乃宇宙萬物所公有,不是少數人所私有。假使修鍊之事,只許極少數富貴階級所獨佔,而貧寒者無份,則亦不成其為道矣。
越是富貴人,越難得入門,因為他的習氣太深。
秦始皇、漢武帝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畢生求神仙尚不得遇,僅僅求到幾個方士而已。
不許拿口訣當人情送,不許把傳道當生意做,歷代以來傳授,皆是如此慎重,自然有他的充分理由,我現在雖然用革命的方法來弘揚仙道,但對於這個成例,尚不願將他打破。
性功可以自悟,命功不能自悟,而且性功定要自悟。
至於豁然自悟,不要師傳,恐怕自古至今,沒有此例。
世上若有專講自悟之人,請他一心皈依佛門,好去參禪打坐,念佛往生,不必踏進神仙的門檻,因為這種人沒有資格學神仙。
師尋弟子,亦非易事。今之傳道者,動輒曰:普度眾生。若非滑稽,即妄語耳。
傳道這件事,要看人的德性品格,是否稱得起載道之器。
故凡以最上乘的口訣傳人,必須訪察其人之前輩,是否積德,其自己是否真為善人,此乃第一要注意。
道非德不成,德非道不至。德有內功,有外功,有陰功,皆不可少。何謂內功?變化氣質,磨練心性,克己復禮,踐形惟肖是也。何謂外功?邀集善友,恤患救災,不避毀謗,不辭勞苦,印刷善書,及夫修橋、補路、造船、育嬰、施藥、掩墳,一切有益人世之皆是。人生在世,做得一場算一場,各盡其心力而為之,庶不至寶山空回。《中庸》云:「苟無至德,至道不凝。」《悟真篇》云:「大葯修之有易難,也知由我亦由天。若非積行修陰德,動有群魔作障緣。」
如果品學兼優,更遇機緣輳和,則所得者必是上上等法子;若品德雖好,而學問不足,則所得者,當是上中等法子;若學問雖好,而品德欠缺,此種人只能學普通法子;若品學俱無者,此種人對於仙道,可謂無緣,縱然勉強要學,只好學一點旁門小術江湖口訣而已。
「同流合污」與「和光同塵」二者,表面上頗難辨別,所異者,在有道無道之分而已。
愚意擬將本刊(指《揚善半月刊》)作為全國研究仙道同志們的一種介紹物,如某人做功夫有何效驗,某人做功夫有何種弊端,皆可在本刊上發表,以便互相研究,利已利人,而且全國可以聯為一氣,師友如在目前,免得同志們跋涉山川,長年參訪,徒勞心力,不亦善乎!
譬如我自已是個學仙的人,設若僥倖將來修鍊成功,必有特異之處,可以顯示給大眾看見。倘仍舊不免老病而死,又無絲毫神通,你們切切不要烘雲托月,製造謠言,說我已經得道,免得欺騙後人。
因欲聯絡全國超等天才,同修同證,共以偉大神通力,挽此世界末日之厄運,非但不贊成生西方,並且不許升天,不許作自了漢,不許厭惡此世界之苦而求脫離,不許羨慕彼世界之樂而思趨附,故異於往昔神仙之宗旨。
六、論道教經典
論及《道藏》全書,閱四千餘年之歷史,擁五千餘卷之縹緲。三洞四輔之歸宗,一十二部之釋例。尊之者,稱為雲篆天章,赤文紫字;美之者,比喻琅函瓊札,玉版金繩。姑勿辯其是非,要可據為考證,歷代夫亡典籍,猶多附此而存。豈惟道教門庭之光輝,亦是中華文化之遺產。……請慢嗤迷信,須知乃昔賢抵抗外教侵略之前鋒;切莫笑空談,應恃作今日團結民族精神之工具。
仙學首重長生,長生之說,古已有之。老子曰:「深根固蒂。」莊子曰:「守一處和。」《素問》曰:「真人壽蔽天地,至人積精全神,聖人形體不敝。」然理論雖著於篇章,而法則不詳於記載,學者憾焉。自《參同契》、《黃庭經》出世,而後仙學煉養,始有專書。唐宋以來,丹經博矣。而隱語異名,迷離莫辨,旁支曲徑,分裂忘歸。既不明男子用功之方,遑論女修秘要乎?
若專為個人修養起見,用不著讀許多書,儒家只讀《四書》、《易經》,道家只讀《老子》、《莊子》、《淮南子》,仙家只讀《參同契》、《抱朴子》、《黃庭經》、漢劉向《列仙傳》、晉葛洪《神仙傳》,丹家只讀晉許真君《石函記》、吳猛《銅符鐵券文》、宋張紫陽《浮黎鼻祖金葯秘訣序》、范文正公所傳《漁庄錄》、白紫清《地元真訣》,以上各種書籍,已足供研究之用,且與佛教不生關係,界限甚覺分明,比較普通流行的道書,高得多了。
丹經道書,不可不讀。
學仙的人,若專求口訣,不肯讀書,就等於是走方郎中一樣。自古沒有不讀書的神仙,幸勿貪捷徑,免誤大事。
讀書明理為最要,不可先求法子,俟書理透徹之後,法子一說便知。再者除讀書明理而外,尤須立德立品。
即專就老莊學說而論,莊子之見解,亦大異於老子,試觀《莊子·天下》篇,可以知其概矣。蓋老子所講的是教相,莊子所揚的是宗風,於是同一道家,而有老子之道與莊子之道。
「緣督以為徑」句,見於《莊子》第三篇《養生主》篇中,下文「庖丁解牛」一段寓言,即是申明此義。
若彼《參同契》者,乃萬古丹經之王,重實事不生空論。注得不錯,自可利己利人;注若差謬,不惟誤人,而且誤已。朱子當日既未遇明師得傳口訣,當然不懂《參同契》是什麼作用,豈可「望文生義」強為解釋:,此正是朱子誠篤不欺之美德,為吾輩所應該效法者。設如後世淺識之徒,強不知以為知,武斷前賢,文飾己陋,瞎猜亂注,七扯八拉,弄得一部書中,非驢非馬,欺人適以自欺,未免有愧於朱子矣。
至於《參同契》書中的作用,一大半是不能公開的。
後人有詩曰:「神仙不作《參同契》,火候功夫哪得知。千載晦翁拈一語,可憐無及魏君時。」此詩深惜朱子不能親受伯陽之傳,故難通秘旨。
《參同契》云:「上德無為,不以察求。」用不著頭上安頭,再學什麼口訣。只要能每日靜坐,不使間斷,即足以了卻大事。
道家顯教,只有《感應篇》一類的文章,勉強可以普度,其餘的修鍊方法,雖然可以公開,未必就能普度,因人類知識高低,萬難平等之故。
漢唐宋之作者,滿紙乾坤龍虎等詞,明清之書,頗趨樸實,然詳法而略理,亦令人無從知曉。
老莊的道理雖然玄妙,老莊的文字雖極其古奧,假使學者,費十年光陰,專研究這兩部書:第一步較其版本之異同,第二步考其訓詁之定例,第三步析其名言之類別,第四步會其義理之旨歸,如此研究下去,必有豁然貫通之一日。今世學者,對於老莊及周秦諸子,皆未能刻苦用功,動輒拾他人之餘唾,評判佛道之優劣,非但不知道,並不知佛,可笑可嘆!
七、論道教與諸子百家
黃帝為道家之祖,《素》、《靈》二書,縱非黃帝自作,亦是黃帝遺傳之學術。
醫道與仙道,關係至為密切。凡學仙者,皆當知醫。
孔子之前,只有道家而無儒家。孔子當時曾受教於老聃,又自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可知儒家亦發源於道家。
尹文子雖為名家,其學亦本黃老,故其書以「大道」二字名篇,雖亦泛論治理,而重在正名核實。《莊子》稱其「不累於俗,不飾於物,不苟於人,不忮於眾,以禁攻寢兵為外,以情慾寡淺為內。」頗有合於老氏之旨。
老子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墨子皆得之。兼愛,非攻,「慈」旨也;節用,節葬,「儉」旨也;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備突,備穴等篇,皆極盡守衛之能事,自處於被動之地位,而對於先發制人之戰略,則絕口不談,是真能篤實奉行「不敢為天下先」之古訓者。《莊子》書中,除關尹、老聃而外,獨贊墨子。
《韓非子》有《解老》、《喻老》諸篇,對於老氏之說,可謂別有會心。太史公有《老莊申韓合傳》,言申韓慘檄少恩,皆原於道德之義。又謂韓子言刑名法術,而歸本於黃老。
自古道家,無不知兵者。所謂有文事必有武備也。若專尚清靜無為,其何以靖內憂而攘外患乎?如黃帝、力牧、風后、封胡、伊尹、太公、管子、鶡冠子、文種、范蠡諸人,在兵家皆有著作。雖其書不傳,然班氏《藝文志》及劉氏《七略》,皆載其書名。
蓋道家最善於沉機觀變,不輕舉,不妄動,老謀深算,施於戰陣,常操必勝之權,故兵家遂有道家之特長,非此不足以定大業。
倡本位文化救國說者,固一致推崇孔教矣。然孔教始於儒家,儒家出於道家。有道家遂有道教。試以歷史眼光,觀察上下五千年本位文化,則知儒家得其局部,道家竟其全功。儒教善於守成,道教長於應變。事實具在,毋庸自謙。
八、論道教與其他宗教
蓋以「道」之本體而論,三教原無分別。若依事實而論,則不可混為一談。
夫以道而言,愈融和則範圍愈廣,儒釋道仙四者原可互攝。以術而言,愈分析則畛域愈嚴。
老子大患有身、絕學無憂之旨,莊子謬悠曼衍、荒唐淑詭之辭,對於後世製造佛經的工作,其助力實非淺鮮。
魏晉六朝時代,士大夫崇尚「清談」。翻譯佛書者,不覺將老莊一部分之玄義,混融於佛教經典之內。故佛說與道家言,偶有可以相通處。唐時佛學家,嘗以八卦之理,解釋佛教《華嚴經》,因此可知道通於佛。近代學者,又以內典之理,解釋《莊子·齊物論》,因此可知佛即是道。
試觀魏晉之間,何宴、王弼、王衍諸公,放棄世務,專談玄理,寢成風氣,遂以清談誤國,此即大乘佛教之前驅。
須知仙佛兩家宗旨,是立在相反地位上,仙講長生,佛講無生。
佛學乃釋家之學,既不免與世間做人的道理相衝突,又同仙道立在反對的地位。佛之宗旨要「無我」,仙之宗旨要「有我」;佛不敢和宇宙定律相抵抗,眼見世間生老病死,成住壞空,一切現象,難以避免,故說「諸法無常」,仙要打破宇宙之定律,不肯受造化小兒之戲弄,不肯聽閻王老子之命令,故說「長生不死」;佛最後之結果是入涅槃,涅槃之表示就是死,涅槃之意思就是寂滅,仙最後之結果是白日飛升,飛升之表示就是不死,飛升之意思就是脫離凡界而升到仙間,永遠不會寂滅,但亦非如佛教行十善道死後升天,念阿彌陀死後生西之說。此皆仙學與佛學大不同處。
《金剛經》屬於佛教般若宗,他的本旨,是破一切名相,獨顯真空之理,對於神仙家金丹法門,毫不相干。
所謂既學佛不應再學道者,乃宗教家淺陋之眼光,防彼教徒為仙學所動搖而叛其本教也。寧所謂已學道不妨兼學佛者,乃使學者有所比較,挹彼注茲,擇善而從也。二者用心之廣狹,大有殊矣。
若以我個人歷程而論,初以儒門狹隘,收拾不住,則入於老莊;復以老莊玄虛,收拾不住,則入於釋氏;更以釋氏夸誕,收拾不住,遂入於神仙,吾將以此為歸宿矣。
(人問「佛教興旺,道教倒反而晦暗,不知何故?)答曰:閣下所謂興旺與晦暗,皆指其外表而言,與根本問題毫無關係。至其表面上所以有盛衰之別者,則因二教信徒,一善於於宣傳,一不善於於宣傳之故耳。
佛教徒最喜歡收人做弟子,譬如一個法師,有一萬人皈依他,他也不會拒絕,有十萬人皈依他,他也不嫌多,自古至今的神仙家,都沒有這種習氣。
佛教方外,廢除本姓,以「釋」為姓,表示與祖宗、父母、兄弟、妻子斷絕關係。而道教方外,仍用自己姓氏,不忘本,不背親,不絕倫常,此即中國古教與印度傳來的佛教不同之處。
老年人功夫,重在培補虧損,應該多睡為妙,一睡一覺,一動一靜,循環互根,方為合法。若長坐不睡,乃是後來事,非前段功夫所宜,縱能勉強振作,亦未必能得益,因明明白白景象,不合於先天之妙用也。道家與禪家功夫之不同,即在於此。
愚見認為佛家與道家,在理論源頭上本無不同。其所以不同者,乃在下手修鍊的方法。道家功夫,初下手時,與肉體有密切之關係;佛家功夫,專講明心見性,不注意肉體上之變化,遂令人無從捉摸。
世人相信自力者,儘管去參禪;相信他力者,儘管去念佛;相信他力加持自力者,儘管去灌頂。我非但不反對,並且立於贊成的地位,決不勸他們走我這條路。惟有志在修養,意存實驗,而於佛法無緣,又不信其他一切道門一切宗教者,我則順其機而接引之,並隨時用高深的學理以擴充其心量,而種未來之善根。他們厭惡老死,我不能不講長生;他們愛做神仙,我不能不求飛升。若教以往生凈土,他們說死後無證據;若教以明心見性,他們說肉體將奈何。像這一類的人,各種宗教皆不能化導,只有我這個法門,尚可以得他們的信仰,姑且用之作為過渡耳。
不才當日為仙學奮鬥,本擬用全副精神,犧牲十載光陰,指摘佛教《大藏經》中所有一切矛盾及疵累。因感於太虛大師洪度雅量,無形中被其軟化,乃將已成之稿焚毀,未成各篇亦棄而不作,僅發表《辯〈楞嚴經〉十種仙》一篇,遂從此停止筆戰。震動一時的仙佛論辯,漸漸歸於煙消火滅,因此佛教學理上遂少了一個敵人,足見太虛大師手段之高明,而其護持佛教,更具有異勝之方便,迥非其他固執成見拒人於千里之外者所能及。嘗觀人世間意氣之爭,至烈且酷,往往因小不忍弄到不可收拾之地步。假使雙方有太虛大師之度量,則化敵為友,直易如反掌。蓋以事在人為,原無絕對的是非可說。若必欲執著我見,排除異己,絲毫不能通融,天下遂從此多事矣。
疾病纏身,痛苦煎逼,參禪念佛持咒,皆不得自在,不幸短命而死,來生又復沉迷,因此健康長壽,實為一般學佛人士所必需,切勿輕視仙道。
弄假作真,要度眾生,凈土法門,最為廣大,密宗禪宗,皆難普度。設若這三種法門皆不逗機時,自不得不借重仙道作為到彼岸之橋樑。
論到究竟地步,長生就是不死,不死就是不滅,不滅自然不生,不生就是無生,無生自然無死,無死就是不死,不死豈非長生么。
中國昔無出家之說,凡修仙學道之人,都是有眷屬同居。自從佛教傳到中國以後,才有出家制度,其本意原想脫離家庭之苦惱,而求得身心之清靜,孰料「一著袈裟事更多」,其苦惱依舊不能減少。
夫釋貴無生,道貴長生,其宗旨有別;佛曰升西,仙曰升天,其途徑各殊。世人多徘徊於岐路之間,而莫能自決。愚謂此當視學者之志願以定趨向,既不必強人就己,更不必捨己從人。長生固非究竟,無生亦只落於半邊;升天本是遊戲神通,生西亦屬權巧方便。未徹悟者,每欲作繭自縛,畫地為牢;已徹悟者,將無往而不自在矣。
「人天卑劣」,即輕視人天之意,乃佛教中一種誇大之習慣,實不足為訓。做人的道理,尚未曾明白,做人的品格,尚未曾具足,他們就要看不起「人」;升天的路徑,尚未曾認識,升天的力量,絲毫都沒有,他們就要看不起「天」。幼稚得可笑又可憐。無論做人或學道、學佛,皆須有實在的力量,不是徒唱高調就算完事。
他教每厭棄世間,妄冀身後福報,遂令國家事業,盡墮悲觀;道教倡唯生學說,首貴肉體健康,可使現實人生,相當安慰。他教侈講大同,然弱國與強國同教,後患伊於胡底?道教基於民族,苟民族肯埋頭建設,眼前即是天堂。
死後成就這句話,在各宗教中皆如此說,我偏不肯附合他們。如果一般修鍊的人們,對於自己的肉體,尚且無法安排,仍舊與普通人同樣的結果,妄說死後上天堂,死後生西方,死後免除輪迴,豈非天下死屍個個都成了道果嗎?將誰欺?欺人乎?欺己乎?
九、論道教與科學
神仙之術,首貴長生,惟講現實,極與科學相接近。有科學思想科學知識之人,學仙最容易入門。若普通之宗教家,以及哲學家,皆不足以學神仙。因為宗教家不離迷信,哲學家專務空談,對於肉體之生老病死各問題,無法可以解決,亦只好棄而不管,就算是他們高明的手段。
我國古代所遺傳之神仙學術,本與宗教性質不同……所以神仙學術,可說是科學而非宗教。
愚見認為唯物之科學,將來再進一步,或可與仙學合作。而唯心之佛法,對於仙術,常覺格格不入,頗難覓得妥協之機會。
但是將來世界上足以同科學家對抗的,獨許仙學家有這個希望。
因希望肉體證得之神通,消滅科學戰爭之利器。
希望由此多造就幾位真實的神仙,對於世界上物質的科學,加以制裁,使好戰之魔王所恃為殺人之利器,不生效力,然後人類方有幸福可言。
極端唯物派的科學家,只承認我們有一個肉體,……不承認肉體之外還有生命。而仙學則承認形神俱妙,仙學與唯物科學又是對立的。
以仆等平素之愚見,認為研究神仙學術與研究其他科學,性質相同,絲毫不涉迷信。
蓋神仙者,乃精神與物質混合團結鍛煉而成者。……心性功夫僅能「坐脫立亡」,肉體功夫僅能「延年卻病」。
神仙要有憑有據,萬目共睹,並且還要經過科學家的實驗,成功就說成功,不成功就說不成功。其中界限,儼如銅牆鐵壁,沒有絲毫躲閃的餘地。如何可以同宗教徒一樣看待,也說他是渺茫無憑也?
十、批旁門
正宗口訣,做一步有一步之效驗,如立竿見影,最後是身外有身(孫不二仙姑之女丹詩曰:「身外復有身,非關幻術成。」可以證明)。旁門也有小效,但不能身外有身。此點是正宗與旁門最大分別處。
徒恃精思存想等功夫,在仙道中亦不能有大成的希望。至於沖頂出神,就象一粒種子放在土中,經過相當的時期,自然會破土而出芽,自然會開花而結果,並不是由思憶上得來的。又象女人十月懷胎,自然就會生出小兒,也用不著什麼思憶。若徒恃思憶功夫,將自己的「神」搬弄出來,那個「神」沒有同物質在一處鍛煉過,是個無影無形的東西,仙家名之為「陰神」,毫無妙用,亦不能沖頂而出。
世間一般空談心性之徒,不必說出陽神毫無希望,僅此出陰神功夫,亦未曾夢見,居然狂辭瞽說,毀謗神仙,真可謂蜉蝣撼大樹而已。
因為打坐煉功夫,而生出各種奇怪病症者,時有所聞,試列舉如下:或哭或笑,見神見鬼;自言自語,歌唱不休;手舞足蹈,全體搖動;胸腹肋脅之中,結成痞塊;印堂山根之內,如多一物;肝火太旺,常常動怒;終日憂悶,愁眉不展;眼中看見各種幻象,夢中現出各種異境。……諸如此類,不可勝數。有終身不愈者;有服特別方葯而獲愈者;有因做此種功夫受病,改做他種功夫而獲愈者。病之情況各不相同,故治法亦不能一概而論。
歷年以來,余遇到所謂做命功的人不少。有的弄得邪火上沖,腦脹眼紅;有的人弄得小便淋瀝,腰酸腿軟。自表面看來,精雖然不出,其實被慾火煎熬,早已變成稠濁之物,被這班所謂做命功的人,將關竅堵塞,當時未曾射出,停滯在下部,又不能還源。或者於小便前後滑溜而下,或者仍留在裡面作怪,攪擾得身心不安。經過日久難以忍耐,只有放他出去,才能風平浪靜。但是這班人因為要顧全面子,要誇張自己的功夫做得好,不願將真相輕易告人。等到做出病來,求教於醫生時,方肯說實話耳。
符咒祭煉,遣神役鬼,降妖捉怪,搬運變化,三蹺五遁,障眼定身,拘蛇捕狐,種種奇怪法術,十分之九都是假的。然而真假是相對的名詞,有假必有真。
持咒之功效,只能禁病或禁毒驅魅,然亦是偶中,難保必驗,對於自己肉體亦不起變化。六現在有所謂精神療病、心靈療病,據他們自己誇張,可以遠隔千里萬里,都能使病者痊癒。我想近在咫尺,尚不見功效,何況遠在天邊?這些都是營業性質,故神其說而已。
尋道,問道,得道。一路上有阿光老師陪你,懂你!
尋道路上有尋道,尋道陪你去尋道!關注尋道,早日成道
※道教鬼脈診法!
※伍柳派丹道太一派祝由術等七門道教絕技公開發行,七個明師指導!合計只需980元!
※法術高低,分三個層次,教你怎麼來區分!
TAG: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