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為什麼要追求「柔弱」?
文/李信軍
道教是以「不爭、處下、謙讓、柔弱」為教義。值得指出的是,其中的「柔弱」不是「軟弱」,更不是「懦弱」。而是主張其行為不能太剛強、太張揚,因為「剛」者易折,而「強」者易失。
上善若水(資料圖)
故道教不但不主張剛強、張揚、鋒芒畢露,反而要求「柔弱」,甚至還要以比柔弱更「柔」的「水」,來做為修道者效仿、踐行的標準和方法。《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也就是說,唯有最柔弱的「水」才符合大道。它不剛不強,不詐不偽;能漲屈窪,隨方就圓,總利萬物而不相爭。這才是最上的善、最高的德。
學道、修道,就必須依「水」性為標準、為榜樣而真履實踐。以期甘願「處下、居後、不爭、寡慾、知止」。以「柔弱」、「不爭」涵養自我;以「上善若水」、「濟世利人」成就自我;以「剛強、張揚、爭名奪利、背道違德」來反觀心志,檢驗諸魔,從而戰勝自我、超越自我。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資料圖)
只有做到「柔弱不爭」的人,才是符合大道的人。《道德經》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能夠戰勝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得道」的人。
(編輯:玄朴)
聲明
※可掛雲帆濟滄海,該翻之時就得翻
※說說這些重陽節習俗的道教背景
※九月重陽登高日,避禍求仙正當時
※半夜行車,路遇詭異搭車人;常存善念,助人者人恆助之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