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黑臉琵鷺:生境太「親人」致瀕危

黑臉琵鷺:生境太「親人」致瀕危

田野

【「金九銀十」之際,浩浩蕩蕩的候鳥越冬大軍陸續開拔南下了。其中一種住在海岸邊、嘴型如琵琶的涉禽正從朝鮮半島和我國遼寧出發,準備到港台等地過「寒假」。它們生性機警,不愛近人,卻因為行程和落腳點都是人氣活躍區而飽受毒害和捕殺,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近30年。它們就是黑臉琵鷺,是其家族體系中唯一被列為「瀕危」物種的弱勢群體。】

容易和白琵鷺混淆

黑臉琵鷺,俗稱「飯匙鳥」,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正面看很像我國民族樂器中的「琵琶」而得名,又叫黑面鷺、黑琵鷺、琵琶嘴鷺,台灣觀鳥人士則將其俗稱為「黑琵」。同時,它們憑藉優雅的姿態,又得到了「黑面天使」和「黑面舞者」的雅稱。黑臉琵鷺屬於鸛形目、q科、琵鷺屬,該屬共有6種琵鷺,都長著狀如琵琶的嘴。

身長60~78厘米的黑臉琵鷺,體重1.46~2.05公斤,屬於中型涉禽,是6種琵鷺中個頭最小的。夏季時,黑臉琵鷺後腦勺有很長的髮絲狀桔黃色羽冠,脖子下面至前胸之間還有一個桔黃色的頸圈。如果不仔細看,黑臉琵鷺的長相很容易被錯認為白琵鷺。

這聽起來讓人很「懵」,名字里一個黑一個白,這麼鮮明的對比怎麼還能搞混?其實,除了體型稍小外,黑臉琵鷺成鳥的羽毛從頭後部開始都和白琵鷺一樣通體雪白,腿部和嘴部也都是黑色的,所謂的黑臉是指它從嘴基部到眼周、腦門有一部分裸露的皮膚是黑色的,而白琵鷺只有兩頰的皮膚裸露,而且呈黃色,臉部其餘地方都有白色羽毛覆蓋。

愛群居不好鬥雛鳥滿月就學飛

和很多候鳥一樣,黑臉琵鷺也是秋季南下越冬,春季則北上「結婚生子」,一般棲息於內陸湖泊、水塘、河口、蘆葦沼澤、水稻田,以及沿海島嶼和海濱沼澤地帶等濕地環境。它們本性機警,人類很難靠近它們,喜歡群居,也會與白鷺、蒼鷺、白琵鷺、白q等涉禽生活在一起。黑臉琵鷺性情溫順,不太好鬥,不會主動攻擊其他鳥類。

黑臉琵鷺本性機警,喜歡群居。

黑臉琵鷺會站在淺水中,把又長又扁的嘴伸到水下,保持半張開狀態,一邊左右擺動一邊涉水前行,從而通過敏銳的觸覺過濾和捕獲水底層的魚、蝦、蟹、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和水生植物等,幸運的話還能捉到從嘴間溜過的魚類。飛行時,黑臉琵鷺的頸部和腿部伸直,緩慢而有節奏地拍打著翅膀,姿態平緩而優美。

每年5~7月是黑臉琵鷺的繁殖季,但它們常常三四月份就已經到達繁殖地。繁殖季期間,雄鳥會把羽毛弄得蓬鬆並發出低沉的聲音吸引雌鳥,「成親」之後常常兩三對一起在水邊岩壁或水中小島上築巢。巢呈盤狀,直徑約20~30厘米,主要由干樹枝和乾草構成,築巢期一周左右。

黑臉琵鷺是「一夫一妻」制的擁護者,夫妻關係極為穩定,開始築巢就說明它們的配偶關係已經確立。繁殖期間,伴侶會互相理羽來增進感情,直到雌鳥產完所有卵為止。它們的卵呈橢圓形,白色,帶有淺色斑點,每窩產4~6枚,孵化期大約35天。

新出生的雛鳥全身被有絨羽,除眼周外臉面並不呈黑色。作為晚成性鳥類,雛鳥要先靠親鳥捕捉貝類、小魚、小蝦等食物來飼餵,一個月後離巢嘗試首飛,與親鳥一起活動,練習捕食等。到10~11月份,經過幾個月成長的幼鳥就可以隨親鳥向南飛往越冬地了。

唯一瀕危的琵鷺

雖然黑臉琵鷺和白琵鷺外貌十分相似,命運卻截然不同。根據國際非營利組織「濕地國際」2015年的調查數據,白琵鷺的全球種群數量約6.3~6.5萬隻,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紅色名錄中等級是「無危(LC)」,而黑臉琵鷺2017年全球同步普查的數據只有不到4000隻,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紅色名錄中位列「瀕危(EN)」級,是6種琵鷺中數量最少且唯一瀕危的種類,我國從1989年起就將它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最大越冬群在台灣

白琵鷺的種群廣泛分布在歐亞非三大陸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黑臉琵鷺則只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海邊活動,夏季主要在朝鮮半島的西南側沿岸和我國遼寧的沿海地區繁殖,冬季在我國黃海、東海和北部灣沿岸越冬,分布範圍比白琵鷺局限得多。其中台灣地區是黑臉琵鷺最大的越冬區,按最近一次越冬期的普查結果,全球2/3的黑臉琵鷺在此越冬,以台灣海峽一側沿岸(即台灣島西岸)為主,其棲息地一般位於河口、鹹水沼澤和紅樹林等。

黑臉琵鷺一般棲息於濕地環境。

吃住行都在人口密集區

黑臉琵鷺習性機警,不喜歡讓人類主動接近。但不巧的是,它們的棲息地、遷徙路線和中途休息站卻統統位於中國和韓國經濟發達的地區。這些地區人為活動密集,許多灘涂濕地因為填海造陸或工業污染而遭到破壞,導致黑臉琵鷺棲息地萎縮、食物匱乏,沿途還時常有偷偷架設鳥網的不法之徒捕捉。此外,遊客和愛鳥人士的觀鳥行動也帶來不小的影響。

黑臉琵鷺,俗稱「飯匙鳥」,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正面看很像我國民族樂器中的「琵琶」而得名。

2002年12月初至 2003 年1月,發生在台灣的黑臉琵鷺中毒事件讓其種群數量遭受重創:前來台灣越冬的黑臉琵鷺疑似吃下帶有肉毒桿菌病毒(C 型)的腐魚等食物,造成呼吸困難和昏迷等中毒反應,最終有 73 只死亡,17 只被成功救活。相比之下,白琵鷺雖然也會到達經濟發達的地區,但由於白琵鷺會深入內陸湖泊越冬,其繁殖地和越冬地還有相當大的面積不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

好消息:今年多了近600隻

令人欣慰的是,經過眾多機構和公眾的保護,黑臉琵鷺的數量已經有所恢復。香港觀鳥會從2003年開始每年進行全球黑臉琵鷺種群的同步普查,黑臉琵鷺的數量從1069隻增加到今年初的3941隻,比2016年增加了585隻,增速喜人。其中台灣為2601隻,同比增長541隻。然而,考慮到黑臉琵鷺又窄又「親人」的分布範圍,這種增長態勢能否保持還很難說,再加上我國的濱海濕地依然在遭受工業污染和圍海造陸等破壞,黑臉琵鷺要摘掉「瀕危」的帽子並不容易。

黑臉琵鷺孵蛋中

(如需轉載請註明轉自《環境與生活》雜誌)

責編:葉曉婷

網編:吳燕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境與生活雜誌 的精彩文章:

東海及台灣海峽:赤潮次數增加,優質魚類減少
確保乏燃料運輸「霸氣」不外漏
美國「手藝」人拉塞爾的掌印畫

TAG:環境與生活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