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戶知見不可有宗派情懷不可無
凈旻法師開示說:「門戶知見不可有,宗派情懷不可無,這兩句話可以作為佛教修行者的座右銘,尊重宗派,就是尊重傳承,就是維護傳統,佛法是真理,具有普遍性與永恆性,所以它能適應於任何一種時空,永不過時,永遠不會被淘汰 ,唯有祖祖相傳,師師相付,傳燈化物,才能使正法久住,普利人天。
宗派,是佛法流傳過程中自然形成的修學體系,並非某位得道高僧立志要創立某個宗派。佛滅度後小乘佛教分為二十個部派,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二十個不的宗派,二十個不同風格的修學體系。世尊曾說夢見錫杖斷為十八截,預記將來佛法會分為十八部(加上座部與大眾部,這兩根本部,則成二十部),但錫杖段段皆為純金,十八部雖風格不同,都為純正之佛法,皆不違世尊本意。
大乘佛法也分中觀,唯識,如來藏等不同體系,為世尊三轉法輪之法義,皆為純正之佛法,在印度中觀與唯識也衍生出眾多的流派,彼此間也常有辯論,各顯宗風,各出方便光大如來遺教。所有的宗派都是證果之菩薩,依已心中所證法門,給合經律論闡述得入佛味的教觀修學次第,方便接引學人得入佛乘,不致在汪洋教海中不辯方向,成為菩提道上之岐路亡羊,實在是大智慧與大慈悲心之所呈現,成為修學人永世之指路明燈。
如來以真(空性)中(如來藏)二理,隨眾生之根機開演八萬四千法藏,或說空,或說有,或說亦有亦空,或說非空非有,或說雙遮,或說雙照,或表詮,或遮詮,或與或奪,縱橫捭闔,所謂「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如果未離文字相,未得入離言法性之人,往往不解四悉檀之妙用,偏執一邊以偏概全,把無諍妙法成為堅固我執之助緣,流為佛門內之外道,殊為可惜!
未契法性真流,也不解法門修習之前後淺深,把起點誤作終點,將甚深微妙之法淪為淺近之世間戲論。如大眾熟知的即心即佛,如果沒有祖師的六即佛堪定,往往流入狂禪成增上慢,以凡濫聖而不自知。又如「一心不亂」,如果從字面解讀,那就是專心一處不緣他境之心一境性,或著內心平靜佛號分明,這只是凡夫之淺近行,只是修行之起點,若認為終點在此則幾許誤哉!
祖師從圓解與斷惑證理兩方面,提出事一心不亂與理一心不亂,開圓解邊而論(觀解),能了西方依正為自心本具本造,以本具本造之萬德洪名為繫心之境,就稱理一心,如果只是凈念相續心不異緣,心與佛號念念相依就稱事一心。從斷惑邊論,見思塵沙為界內惑,障分段生死,為事障能數此惑就稱事一心,無明為界外惑,障變易生死,為理障能斷此惑為理一心。
如此妙解將念佛法門之信解行證,全盤托出,開圓解,起圓行,證圓理,從凡夫地直至佛地之修學次第分明指示,又與「理雖頓悟,事須漸除」之六即佛判五十二位次,完全吻合教觀之修證歷程,如果不是圓解佛乘之大菩薩,誰能有此妙慧,就「一心不亂」四字,將念佛成佛之前後次第分明顯說。
凡夫執相,執文字相,言語相,心緣相,在遍計執情之邪見網內不得出離,佛祖大智大慈善巧方便,就語言文字解凡夫之執相,就文字般若引導生起正見,轉為觀照妙慧也就是觀照般若,圓照法界無明分分破三佛身分分顯,契入實相般若具佛五眼,位繼四依大士,續佛慧燈化化無盡,使佛正法永住世間。
尊重傳承,就是紹隆佛種,就是傳佛法燈,凡夫意識思維是無法正解離言法性,或偏或邪,終成戲論,古德云: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不經漁父引,爭得見波濤。唯有依四依大士創立之教觀,才能無諸委屈直至菩提,所以教觀是出苦之慈航,歷代祖師是苦海長夜之燈塔,唯有內重已靈,外慕賢聖才能不墮邪岐。
佛法是真理,永不變易,西天東土幾千年來法味純一,只是依隨方毗尼,隨機演說風格迥異而已,形式是隨時空而有所調整,法義則從無變易,所以不尊重傳承,說宗派佛教過時了,不適應現代社會了,與時俱進之說法,完全是門外漢之言論。所以我們既要依傳承而修學,又不能有門戶之知見,是適應於任何時空的修學準繩,願到有緣之人共勉。
TAG:法華學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