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命:非常的世界》 英國BBC巨資打造科普巨作,CCTV熱播

《生命:非常的世界》 英國BBC巨資打造科普巨作,CCTV熱播

大獲全勝的哺乳動物

大約6500萬年前,動物界中有一類動物生活得很成功,並很好地定義了它們生活的地質時代:即今天談論的新生代,或者說是「哺乳動物時代」。現在,哺乳動物大概有5000種,有一半是鳥類,它們在地球上佔據絕對地位。如果你對此懷疑,那麼很有必要想想我們人類本身就是哺乳動物,現在地球上有70多億人口,還有數十億我們養的牲畜、寵物以及害蟲。我們重塑了地球,將其生產的產品一半為我們所用。但是哺乳動物是如何超越其他物種的呢?我們得以大獲全勝有什麼秘訣嗎?

哺乳動物獲得如此成功是出乎意料的。我們耗費了那麼長的時間才成為地球上的重要角色。對於我們的進化史來說,我們渺小,神秘,卻又毫不起眼。3005萬年前,是最原始的「似哺乳類爬行動物」時期,後來哺乳動物經過1000萬年的時間才進化了一些我們今天能見到的特徵,這個時間是很讓人震驚的。

最早的哺乳動物進化中的一個創新就是我們獨特的吃飯器官。和其他脊椎動物不同的是,我們的下頜是一塊單一的骨頭,上面布滿許多不同形狀的牙齒。這種新型的下頜和專業的全套牙齒(犬齒、門牙、臼齒等)可以使哺乳動物更精確更銳利地咬下和咀嚼食物,並提升哺乳動物捕捉食物和處理食物的能力。

下一個重大的進步就是活動的敏捷性和靈敏性。在爬行動物很小的時候,它們的動作還算敏捷。長大後,爬行動物的四肢向兩邊伸展,十分笨拙,這使它們在跑動時,必須前後甩動身體。哺乳動物在這方面更好地進化了。哺乳動物進化出四肢,這樣當它們躺下時,四肢就可以很緊湊地放在身下。這雖然減少了穩定性,但在追趕獵物或逃生時可以迅速改變方向。

大約在2005萬年前,第一種「真正的」哺乳動物才出現。它們在大小和行為上類似鼩鼴,專食昆蟲,在夜間活動,有著小小的眼睛和敏銳的嗅覺和聽覺。數百萬年來,哺乳動物身體矮小,在一些白天活動的大型爬行動物的逼迫下,只能夜間活動。但是,正是在與恐龍和其他爬行動物的競爭中,才成就了今天的哺乳動物。

長時期的夜間活動,使哺乳動物練就了絕佳的聽覺和嗅覺,也擴展了大腦所對應的這些區域。這些感官的加強能夠讓它們進行複雜的交流,並進一步擴大它們的大腦和專有的大腦新皮質區域,大腦新皮質區域主要控制感覺的感知,動作的指揮,空間的推斷以及有意識的思想和語言。

在夜間活動,意味著早期的哺乳動物不得不想出辦法保持足夠高的體溫以保證夜間的活動。就像鳥類一樣,它們進化出保持身體恆溫的化學物,利用食物產生熱量,並用隔熱的皮毛或脂肪保持體溫。但是成為溫血動物,就不得不面臨新陳代謝速度變快達爬行動物的十倍的考驗。這就意味著它們的食量是爬行動物的十倍。這也是哺乳動物很容易飢餓的原因。

尋找食物的巨大代價部分由它們的有氧耐力彌補了,哺乳動物的這種有氧耐力是爬行動物的十倍,它們就可以行走更多的路以尋找食物。保持恆溫的身體促進了諸如汗腺等降溫機制的進化。這又進而導致可以給後代提供一種攜帶型的食物供給方法——餵奶,餵奶的器官是由改良的汗腺發展來的。

與爬行動物的競爭迫使哺乳動物進化出很多獨特的能力,但是在6550萬年前,大多數哺乳動物仍然是夜間不太起眼的生物。一些事情改變了哺乳動物的命運。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附近地區,整個地球陷入一片黑暗。接下來,白天活動的大型恐龍滅絕,一直受壓迫的、溫血的、有著大腦的、夜間活動的哺乳動物開始佔上風。

這一重大的事件之後,哺乳動物就不再受它們的天敵恐龍的壓迫了,它們進化成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哺乳動物的模樣——從個體很小的大黃蜂蝙蝠到地球上個體最大的生物——藍鯨。而現存的鱷魚、蜥蜴、蛇以及一些鳥類卻成為哺乳動物的致命勁敵。

通過觀察今天的哺乳動物,我們可以發現它們在動物界取勝的很多特徵。北極熊身上顯示出能夠在極端寒冷的條件下生存的神奇能力,北極熊的這種生活方式可以追溯到哺乳動物的起源。奇特的狐猴展示了夜間活動的感知力在進化中所發揮的作用,以及小哺乳動物從它們的父輩中學習如何養成行為的適應力,這種能力在其他類的動物中並沒有出現,這也是哺乳動物能夠進化成功的最基本原因。

和爬行動物相比,長鼻鼩身上顯示出哺乳動物身體的靈敏性和忍耐性,因此它們開始在白天活動。稻草色果蝠展示出飛行上的優點,遷徙這一偉大壯舉,以及最簡單的社會協調能力。黑斑鬣狗讓我們見識到能發動戰爭的複雜族群的進化,雄性駝背鯨爭奪配偶的行為向我們揭示了哺乳動物的生存方式,這種生存方式讓它們成為地球上最大最壯觀的動物。接下來要講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哺乳動物能夠稱霸世界的美麗、個性以及適應性。

北極熊和極地鯨

再也沒有任何動物能夠像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北極熊那樣,能讓我們了解哺乳動物的特點了。它既展示了哺乳動物的優點,又暴露了哺乳動物的弱點。但要了解今天的北極熊的行為,我們需要追溯一下它們的過去。

大約20萬年前,在阿拉斯加東南部的洛倫高地區,一小部分棕熊被冰川的移動隔離開來。我們認為這就是為什麼今天的北極熊與這個島上的棕熊關係如此密切,甚至比其他的棕熊關係更近的原因。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北極熊就是一種白色的「棕熊」。這些被隔離開的棕熊發現它們四周被越來越多的冰雪包圍著,不得不適應這種嚴寒的海洋環境。北極熊依靠皮毛和脂肪保存它們的身體產生的熱量,還會產奶和捕獲食物給它們的孩子吃。這些生存能力能夠使很多哺乳動物在爬行動物並不能生存的極端的極地地區生存繁衍。

隨著這些早期在冰上生存的「棕熊」捕捉冰上的海豹,它們的身體和很多其他的行為也開始進化。它們的牙齒與其他大型吃草的棕熊相比更鋒利,更適合撕咬肉。白色的皮毛可以在它們捕獵的時候起到更好的掩護作用,更長的脖子方便捉到海豹,並適合長距離的游泳。為了抓住冰塊,它們的爪子變得更短更強有力,腳也長出有節的爪子。重要的是,它們拋棄了熊類傳統意義上的冬眠,因為現在它們要在整個冬季捕獵。北極熊——最新進化的一種熊,能夠很好地適應極地的氣候,並迅速從洛倫高地區橫穿到北極。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它們變得越來越依賴海上冰川,因為這裡提供給它們主要的食物,它們在這裡捕捉環斑海豹和髭海豹。

今天,阿拉斯加東北部波弗特海上的巴特島成為觀察北極熊的一個最佳地點。這個鮮為人知的小島就像在美國偶然遇到的那些小島那樣遙遠荒涼。這個新世界的西部山區成為與嚴酷的波弗特海接壤的平坦的海岸平原。每年的一月份,北極熊媽媽都會在冰雪覆蓋的窩中產下它們的小寶寶。在三月或四月的時候,它們通常會和兩隻小北極熊待在海豹生存的淺的大陸架地區的海冰上。

隨著夏天的到來,海冰開始從海岸地區消退融化,北極熊媽媽必須做出一個重大的決定。是帶著小北極熊待在逐漸融化的冰上遠離陸地,還是和孩子們游回沒有食物的岸上?

科學家們已經在波弗特海地區研究北極熊的行為數十年了,也記錄下了北極熊做出的這些驚人複雜的決定和它們最新遇到的挑戰。過去的幾十年,北極熊媽媽在沒有融化的大陸架靠岸地區的海冰上生活,這裡生存著海豹。但是近年來,隨著全球變暖,冰川在秋季就已經退後了150多千米。這就意味著北極熊家族要選擇冒更多的艱險游很遠的距離到陸地上,在這裡它們可以保持能量,而不是跟著遙遠的浮冰塊漂流在荒涼的大海上。

2004年的一項空中調查發現,4隻成年北極熊在試圖橫穿大海的過程中被暴風雪襲擊而溺亡。小熊更不擅長游泳,所以它們格外脆弱。在最近的幾十年中,為了生存,有百分之五十的小熊溺亡。這是很嚴重的情況,因為北極熊是所有哺乳動物中繁殖最慢的一種動物,每隻北極熊媽媽在一生中只有五次生育機會。

一旦北極熊被困在陸地上,它們通常會靠休息來儲存能量,靠體內厚厚的脂肪儲量生存。阿拉斯加北部的熊是幸運的,因為波弗特海岸是露脊鯨遷徙途中的必經地。露脊鯨經常會擱淺或者是淪為捕食者的獵物,在北極熊等待海水再次凍結時,露脊鯨成為飢餓的北極熊家族維持生命的主要食物來源。

在動物王國中,北極熊有著最靈敏的嗅覺,有經驗的熊媽媽知道哪片海岸能夠給它和它的小熊提供食物。巴特島可能是唯一可以見到這種稀少社會行為的地方——這些通常狀態下都是獨居的動物,此時卻可以聚在一起並形成最大的集會,多達65隻北極熊在一起食用鯨魚的殘骸。如果刮北風,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看到棕熊和北極熊聚到一起的地方。這種北極熊聚在一起的盛會,有力地證明了哺乳動物極好的適應力和靈活性。

為了生存要學會敲打

馬達加斯加的指狐猴是存活的哺乳動物中最神奇的一類。它們在1780年首次被發現,科學家一開始認為這是一種新出現的松鼠,因為它們有著大大的多毛的尾巴,以及一直不斷生長的類似嚙齒的牙齒。但到後來,它們類似猴子的骨骼說明了它們是世界上最大的夜間活動的靈長類動物,是狐猴的近親——狐猴也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生長進化。有著蓬鬆的皮毛,大大的皮質耳朵,明亮的眼睛,長而細的手指,指狐猴也是世界上最奇怪的一種動物。

指狐猴大小和家貓差不多,在夜間攀爬熱帶雨林的樹端尋找食物。馬達加斯加沒有啄木鳥,所以就有了可以將昆蟲從樹木中取出來的動物,這就是指狐猴。它們用長長的手指在樹枝和樹榦上敲打,速度可以達到每分鐘40次,同時用極為靈敏的耳朵聽著。它們可以診斷出實心木頭和有著由鑽木昆蟲鑽出來的小洞的木頭之間的細微差別。指狐猴的聽力很好,甚至可以發現正在爬行的幼蟲。

一旦指狐猴發現了小洞或者昆蟲,它們就用尖銳的前齒在樹上遠離蟲子的地方咬一個洞,這個蟲子就只有死路一條了。然後它們用細長得奇特的中指將幼蟲拉出來。這個手指有一些特點:彎彎的,比其他的手指長3倍,極其靈活,能夠從連接處向兩邊30度的方向移動。

「敲打尋找法」是一項複雜的技巧,每個小指狐猴要耗費數年的時間才能學會。剛出生時,小指狐猴的耳朵柔軟無力,在大約6周時才可能發揮作用。小指狐猴在窩中待一個或兩個月,很快就學會了爬樹、倒掛。漸漸地,它們在樹林中可以像它們的父母一樣靈活,但是在還未出窩之前,它們就開始模仿媽媽的樣子學習敲打。它們觀察著媽媽,試圖模仿媽媽敲打時精細的手指移動,這項練習會花費它們活動的四分之一的時間。

如果指狐猴媽媽發現了食物的位置,小指狐猴會爭先恐後地擠過來,將媽媽擠出去,爭相奪取著勝利品。小指狐猴吃一個大幼蟲的樣子,很像人類的小孩吃冰激凌。一開始,它們會將幼蟲的頭部咬下來,將很難消化的昆蟲的口器吐出來。昆蟲的內臟會順著指狐猴的手指往下滴。所以它們的舌頭就會順著手指舔一圈,吸食這些美味多汁的部分。但是小指狐猴也是很挑剔的,它們會等著媽媽將新食物檢驗一遍後才吃。

小指狐猴直到15到17個月大的時候才學會「敲打尋找法」,而且大概要花兩年的時間學習整個的捕食技巧。大約到了4歲的時候,小指狐猴才能夠獨立生存,這時通過「敲打尋找法」所找到的食物佔到它們整個飲食量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有趣的是,如果指狐猴被關著養大,沒有成年指狐猴的教導,它們是不會這種「敲打尋找法」的,這也說明這是一種後天學習的技巧。

與它們的狐猴親戚相比,夜間活動的指狐猴有著和身體大小不符的巨大大腦,可能是因為「敲打尋找法」的複雜機制需要強大的聽力和嗅覺感官。

這種夜間活動的狐猴有著令人無法否認的奇特長相,被當地的馬達加斯加人認為是魔鬼的先驅者。一些人認為如果指狐猴用它們長長的中指指向你時,那麼表明你肯定會受詛死亡,如果指狐猴在村莊出現,那麼表明肯定會有村民死去,只有殺死指狐猴這種動物才能阻止事情的發生。這種迷信使得指狐猴的處境非常危險,它們曾經一度被宣告滅亡,後來才又被發現還有指狐猴存在。今天,它們面臨著更大威脅,指狐猴依賴的森林家園正逐步減少。

快線生活

有一種哺乳動物比大多數的哺乳動物都讓科學家感到神奇——它就是長鼻鼩。首次提到長鼻鼩是在19世紀中期,動物學家認為這種動作敏捷、長相奇怪的生物和鼩鼱有關。它們有著長長的、類似大象的鼻子,格外喜歡吃昆蟲,它們被發現後,就稱為「長鼻鼩」。接下來,科學家們試圖找到它們的真正祖先,並認為它們一定是羚羊、靈長類動物甚至是兔子的遠親。最近的分子研究顯示,它們是非洲哺乳動物非洲獸的一種,這些非洲獸有著共同的祖先,包括蹄兔、土豚、海牛,當然還有大象。然而,似乎長鼻鼩比這些動物生存能力更強。

哺乳動物在生長的過程中體形的變化速度之快是大家早已知道的。大象,陸生的最大的哺乳動物,行動遲緩,當然也是壽命最長的。但是相對較小的15種長鼻鼩卻被迫過著馬不停蹄的生活,彷彿生活在鋒利的刀刃上。成年的紅褐色的長鼻鼩僅重達50克,生活在東非乾旱的灌木叢中。它們的眼睛掃視東西的速度非常快,很像是羚羊和食蟻獸的奇特結合。長鼻鼩的食物很多都是沒有多少食用價值的——比如白蟻和螞蟻。長鼻鼩體形很小,但是新陳代謝速度很快,因此長鼻鼩面臨的主要困難就是如何消除它們的飢餓感。它們的解決之道就是妥協和一點點的操控技巧。

由於一直處於飢餓狀態,長鼻鼩不得不在白天很活躍,但白天又充滿了危險,因為它們的活動很容易引起諸如貓鼬、捕食鳥和爬行動物等天敵的注意。為了戰勝這些敵人,紅褐色的長鼻鼩構造了一系列簡潔明了的路徑,它們會記住路兩邊一些熟悉的細節,還會用到一些用腳和尾巴留下的氣味記號法,然後跟著這個氣味跑。它們以閃電般的速度沿著這個路徑狂奔,在遇到碎片時會停下,用它們靈敏的前足向兩側掃開。它們的跑道上一根小小的樹枝都有可能引發災難性的後果,所以長鼻鼩一天只會花費它們活動時間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用來在跑道上奔跑,移除障礙物。這種在就像鼴鼠地下通道的跑道上奔跑的方法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就是能夠更容易定位昆蟲的位置。

紅褐色的長鼻鼩不築巢也不挖溝,它們就像羚羊一樣,生活在地面上灌木叢中的藏身處。如果它們知道自己的藏身處被天敵給瞄上了,在快速跑到安全的地方之前,它們會用後腿敲打地面,可能是為了警告它們的配偶和孩子們危險來了。

從長鼻鼩身上可以看到很多哺乳動物勝過爬行動物的優點。每隻長長的腿都在身體下面而不是兩旁,與同樣大小的爬行動物相比,長鼻鼩和大多數其他的哺乳動物一樣,在奔跑方面更靈活。溫血動物的特徵使得哺乳動物在耐力方面是爬行動物的十倍,同時它們也更擅長逃生。但是爬行動物也有它們自己的優點,一些小的長鼻鼩也會採用爬行動物的生存技巧,在夜晚將體溫降到只有5℃,進入到一種蟄伏狀態,這樣就可以節省它們平時保持較高體溫時所需消耗的98%的體能,然後它們會在破曉後陽光的照射下使體溫回升。

長鼻鼩實行一夫一妻制(只有一個配偶),它們擁有的領土範圍也很廣闊,大約有1600~4500平方米,在這麼廣闊的土地上,它們需要防範其他同性長鼻鼩的侵擾。這有著盛大的展示。

競爭對手會在領地的邊緣碰面,慢慢地走向對方,抬起它們長長的前腿,擺出一副趾高氣揚的姿態,盡量使自己看起來更強壯威猛一些,這場儀式可能會突然變成一場模糊不清的皮毛戰——長鼻鼩的戰鬥在幾秒內就會結束。一對長鼻鼩會產下一隻或兩隻早熟的小鼩——它們完全是大長鼻鼩的縮小版,全身披毛,有著很好的視力和協調動作。新生的小長鼻鼩藏匿在跑道兩邊,它們的父親不給予它們任何關懷,但卻幫助它們維修跑道,保護著它們的領地,以警告捕食者。

長鼻鼩體形很小,在夜間活動和捕食昆蟲吃,但是它們在白天也可以很活躍,這些行動如閃電般的動物為我們了解早期的哺乳動物如何進入到白天提供了些許提示。

大型棲息地的群居生活

1986年,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英國外籍人士大衛·勞埃德出發到尚比亞北部尋找一個偏僻的沼澤,這裡僅離充滿危險的剛果邊界幾千米遠。從當地人那裡聽說這裡有一群蝙蝠生活在沼澤中部的深處,所以他來到這裡尋找這個地方,穿過厚厚的有著彎曲樹榦和藤蔓的叢林,他聽到遠處有一陣喧囂聲。最後得知就是成千上萬隻食果蝙蝠發出的巨大的尖叫聲。勞埃德為科學界發現了地球上動物界最壯觀的景象。

卡桑卡是一片平坦濕潤、覆蓋著無法穿越的罕見常綠沼澤的森林,所以最開始勞埃德不清楚果蝠棲息地的大小。事實上,科學家們也是幾年後才意識到勞埃德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果蝠棲息地。每天傍晚六點多一點,大約800萬到1100萬隻巨型果蝠離開這個比紐約城中的中央公園(0.5平方千米)稍小的地方。

蝙蝠是一種不算古老的哺乳動物,最開始出現在大約5000萬年前,它們的祖先生活在樹上並在夜間活動。它們的翅膀從伸長的手指骨進化而來,由一層柔和但生長快速的皮膚包裹著。每隻手的拇指上都有獨立於翅膀的爪子,能夠幫助它們攀住樹木。但是在飛行中仍然有很多限制。如果在太陽底下飛行,它們的體溫會過高,因此它們傾向於在夜間活動,這樣也避免了和鳥類之間的競爭。果蝠的膝蓋和人類相比,可以向相反的方向彎曲,這樣它們就可以像船舵一樣,在空中掌控尾部的薄膜。然而它們能夠向後彎曲的膝蓋並不能讓它們像鳥類一樣棲息在樹枝上,所以它們休息的時候不得不倒掛在樹上,在睡覺的時候用特殊的肌腱將腿固定住。

有兩類蝙蝠,一類是我們熟悉的比較小的,大多數是吃昆蟲的小蝙蝠亞目,它們有著小小的眼睛,用回波定位來飛行;另一類就是體形較大的生活在熱帶地區的飛蝠,或者是果蝠,發球大蝙蝠亞目,這類蝙蝠主要吃水果和花蜜,它們在黑暗中飛行主要依靠大大的聚光眼。這兩類蝙蝠佔據了所有哺乳動物種類的百分之二十還要多,它們的生存在哺乳動物中也堪稱佳話。飛行的生活可以讓蝙蝠、鳥類以一種節省能量的方式快速移動以尋找季節性的食物和氣候,這使得它們成為哺乳動物中數量最多的一種。

稻草色的果蝠是非洲最普遍的一種哺乳動物,它們遍布在北至茅利塔尼亞,南至開普敦的地區。每年十月份,成千上萬隻巨大的果蝠從非洲中部地區飛至尚比亞北部的卡桑卡地區,使這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果蝠聚集區。但是它們飛行的詳細細節以及它們為什麼飛到這片狹小的森林地帶,仍然未知。雌果蝠來到卡桑卡時,通常都處於孕期的不同階段,儘管它們很少在那兒生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線索——卡桑卡並不是果蝠繁衍的地方。其他棲息地的果蝠則會同時生產,這就表明了卡桑卡的果蝠來自很多地方,有的甚至還是很遠的地方。

對尚比亞當地人來說,卡桑卡意為豐收的地方,這也是果蝠在雨季開始時到達這個地方的原因。從十月份到十二月末的整個季節里,卡桑卡有著讓人嘆為觀止的水果種類和產量:莓果、枇杷、無花果、芒果,還有這些水果的葉子、花粉和花蜜。

每天傍晚,每分鐘會有15萬隻果蝠離開這裡,它們長長的翅膀有著很強的耐力,可以飛到59千米遠的林地周圍尋找食物。它們吃東西的時候非常吵鬧,龐大的體形阻礙了它們在樹層高的地方尋找食物,這也避免了和農民們的衝突。它們吃的時候,會對花朵進行授粉,同時散播成百上千株重要的生態和經濟樹種。

在破曉時分,果蝠群就會回到駐地,在冉冉升起的太陽照射下,它們就像是成百上千隻橙色的蝴蝶在空中盤旋。一平方千米的果蝠數量是非洲所有羚羊總數的五倍,這塊棲息地是生命的一種壯觀景象。這些果蝠體形龐大,數目巨多,以至於無法生活在樹洞或洞穴中,它們只能擠在露天的樹枝上。樹葉和樹枝被果蝠成千上萬隻爪子加上它們的自身重量而剝光,更多的果蝠來到這裡,使得這裡快要被擠爆了。十一月份,果蝠的數量達到最高峰時,果蝠群的規模相當明顯。地球上只有一個地方的果蝠聚集地比這裡更大一些,它就是著名的得克薩斯布蘭肯洞穴,那裡聚集著2000萬隻體形相對來說較小的墨西哥無尾蝙蝠。然而這些蝙蝠的體形在卡桑卡的巨型果蝠面前相形見絀。

它們的翼幅大約有1米寬,龐大的數量使這裡成為世界上哺乳動物最密集的地方。大約有2500噸果蝠聚集在這塊小小的林地中,它們的重量相當於500隻大象的體重。但是幾乎沒有人見識到這個盛況。

這個擁擠的聚集區永遠處於動態中。這些果蝠梳理著毛髮,築巢,睡覺,拍打翅膀,有時甚至會爭吵。總的來說,這裡是很壯觀的,它們和諧地相處著。稻草色的果蝠一直在不停地交談,這是它們身上眾多謎團中的一個,我們不明白為什麼它們交流得那麼頻繁,也不知道它們到底在說什麼。有時候,整個樹枝和樹上布滿了果蝠,以至於樹枝無法負荷巨大的重量而被壓斷,已經死去或正要死去的果蝠遍布森林。受傷的果蝠會爬到附近的樹上,然後變成木乃伊。附近的鱷魚聽到樹木斷裂的聲音後,會離開水面伺機捕食那些不走運的果蝠。

食肉鳥是這些哺乳動物由來已久的死敵。戰雕、冠鹰鵰、非洲魚鷹在露出沼澤森林的高高的樹枝上搜尋著這塊地方,就像很多其他的獵鷹、鷹、較小的鷹以及禿鷲一樣。但是要抓到一隻果蝠並不像看上去那麼簡單,這些食肉鳥會被果蝠巨大的陣仗迷惑住,從而變得無從下手。有時候它們試圖從樹上猛拉果蝠,想把它們從果蝠群中拖出來,或者在果蝠飛行的途中攻擊它們,但是這些果蝠會迅速地從空中落下。一些果蝠會被捉住,但只是龐大數量中的九牛一毛。所以大多數的果蝠都平安地生存著。果蝠棲息地中食肉鳥的影響相對較小,說明群居生活的另一個優點——捕食者不便行動。

大約十周的每天晚上,果蝠所消耗的水果重量是它們體重的兩倍還多,這個數字意味著聚集在這裡的果蝠在這段時間內消耗掉5億千克左右的水果,相當於幾億根香蕉。在聖誕前後的幾個夜晚,整個的果蝠群會離開卡桑卡。就它們的絕對數量來說,這是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動物遷徙盛況。這場盛世一直不為人知,直到最近才被科學界發現,這似乎很神奇。但是一個更大的秘密仍未揭曉:這群果蝠究竟從何而來,到何處去?

最近,海蒂·里克特和他的同事將衛星傳送器安置在卡桑卡的四隻果蝠身上。研究結果是十分驚人的。每隻果蝠離開卡桑卡會向北沿著不同的路線飛行。一隻果蝠在一天晚上會飛行370千米,另一隻果蝠被追蹤到數周來飛行了1900千米,後來它消失在剛果熱帶雨林深處。這表明它們往返卡桑卡的總路程至少有3800千米,這成為世界上陸生哺乳動物最長的遷徙路程。在這些果蝠來到卡桑卡地區之前它們來自哪裡仍然是未知的。卡桑卡這個巨大的棲息地可能還有很多重要的秘密需要探索。在非洲,人類用到的水果、堅果和木材的百分之七十是由果蝠授粉和傳播造就的。非洲中部人民和雨林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賴著這塊巨大的果蝠棲息地,這是真的嗎?

在尚比亞只有一個已知的稻草色果蝠棲息地。但是它們棲息的常綠沼澤叢林正快速消失,現在已經瀕臨滅絕。私營的卡桑卡信託機構正致力於保護這個果蝠棲息地,這樣可以讓更多的人見到這種神奇的景象,也可以更多地了解蝙蝠。令人振奮的是,在人類已經探索開發過的世界中,仍然可以看到哺乳動物聚集的盛況。

編輯推薦

1、BBC標杆之作,科普典範!

歷時四年,超高清製作

涵蓋*0多種珍貴動植物

從微細小運動到種族大遷徙

超凡脫俗的生命眾生相

不可思議的生存智慧與團隊精神

2、摒棄碎片化閱讀,深刻理解生命本質!

豆瓣9.7分高評,深受千萬讀者歡迎

拒絕堆砌知識點,系統學習更重要

內贈69元有聲書,掃一掃二維碼,就可以聽著學

200多幅高品質圖片,身臨其境,精彩畢現

16開精裝,高檔銅版紙,四色全彩,綠色印刷,全球認證

科學強勢主導的時代,一定要懂的硬知識

購書鏈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里路行客 的精彩文章:

城市群地區基於「三生」國土空間功能的作用機理
青金石:金光閃閃,色相如天,若眾星麗於天也
廣西鉛古事:今天我們要說的桂粉可不是桂林的米粉……
圖解冰凍圈科學
礦物晶體收藏基礎知識

TAG:千里路行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