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來自美國,他是醫學博士,他是新中國第一個加入中國籍的外國人
喬治·海德姆,中國名字叫馬海德,1910年9月26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布法羅市,1933年畢業於瑞士日內瓦大學,榮獲醫學博士學位。
馬海德7歲時照片
在讀大學期間,馬海德結識了一位中國留學生,從而了解到了悠久燦爛的東方文化。聽說當時的中國貧困落後,任人宰割,被西方列強稱為「東亞病夫」,馬海德被深深地震撼了,冥冥之中感覺古老而遙遠的東方在向他召喚。
1932年在法國實習時的馬海德(左)
1933年11月,23歲的馬海德告別了母校,遠涉重洋,隻身從瑞士來到了上海。在上海,馬海德開了一家診所,他始終恪守「救死扶傷」的職業操守,遇到貧困的病人以極其低廉的價格甚至免費為他們治療。
1934年,馬海德在上海診所
馬海德的診所漸漸引起了上海進步人士的關注,他也因此有機會結識了一些外國朋友,如美國女作家史沫特萊、紐西蘭人路易·艾黎等,在一次朋友聚會上,還幸運地認識了「國母」宋慶齡。受到他們的影響,馬海德對中國革命事業產生了深深的嚮往。
馬海德與宋慶齡以及救濟總會人員北京合影
1936年初,宋慶齡告訴馬海德一個夢寐以求的消息,中共中央準備邀請一位外國醫生和一位外國記者去陝北蘇區進行實地考察,在宋慶齡的安排下,馬海德毫不猶豫地奔向了延安。
馬海德與毛澤東
在陝北,馬海德目睹了蘇區紅軍的艱苦與貧困,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特別是跟毛澤東進行深入交流之後,他強烈地意識到,這些人將會改變中國的命運,他們是中國的未來和希望。
斯諾與毛澤東
馬海德與斯諾在邊區採訪、考察了4個多月。當斯諾完成採訪任務離開時,馬海德卻堅定地留了下來,他對斯諾說:「我決定留在陝北工作,要為中國革命事業作一些貢獻。」
毛澤東與馬海德打乒乓球
經毛澤東批准,馬海德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年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一年,他給自己取了一個朗朗上口的中國名字——馬海德。
馬海德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全身心地投入了邊區的醫療衛生工作。每當傷病員需要輸血時,他總是毫不猶豫地捲起袖子;當有人被毒蛇咬傷時,他會用嘴去吮出毒液;當遇到病人窒息休克時,他就口對口進行人工呼吸。
毛澤東與美軍訪問團在延安(馬海德陪同)
僅僅在1938年至1940年的3年時間裡,馬海德就為陝北軍民治病療傷達4萬餘人次。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擔任了八路軍總衛生部顧問,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馬海德與周蘇菲
在延安,馬海德也收穫了愛情。1939年,29歲的馬海德認識了年輕漂亮的魯迅藝術學院學生周蘇菲,隨後相識相戀。
1940年3月1日,蘇菲與馬海德結婚,成了一對恩愛的革命伴侶。19歲的周蘇菲是浙江舟山沈家門人,馬海德從此成了「舟山人的女婿」。
馬海德、周蘇菲、兒子周幼馬
除了負責邊區的醫療工作,馬海德還擔任了多位領導同志的保健醫生,如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葉劍英、董必武、吳玉章、林伯渠、徐特立、謝覺哉等等。
此外,馬海德利用自己的外籍身份,擔任了中央外事組的顧問,配合宋慶齡爭取國際社會的援助,為邊區爭取到了許多急需的醫療器材和藥品。
邊遠地區群眾不敢抽血,馬海德親自示範
1949年10月1日,馬海德受邀登上了天安門城樓,參加了開國大典。這一天,在他的人生當中也是極具意義的一天,經周恩來總理批准,39歲的馬海德正式加入了中國國籍,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正式公民,他是新中國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
馬海德在河北望都麻風病院(1982年)
新中國成立後,馬海德擔任了國家衛生部顧問,他把全部的精力投入了新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主要致力於一些遺留的頑固惡疾:性病、麻風病等領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歷任中國麻風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腫瘤基金會名譽主席等職。
馬海德在南京看望麻風病人(1985年)
長期的忘我工作,導致晚年的馬海德身患多種疾病。臨終前,病榻上的馬海德深感遺憾:「如果再給我幾年時間,一定能消滅麻風病.....」。1988年10月3日,馬海德在北京病逝,終年78歲,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國際陵區,部分骨灰撒在陝西延河和美國故里。
1988年9月23日,衛生部部長陳敏章為病榻前的馬海德頒獎,授予「新中國衛生事業的先驅」榮譽稱號
※宋慶齡晚年住在溥儀的出生地醇親王府,說自己對不起父母
※1950年國慶節大閱兵,2899匹戰馬沒有在天安門拉下一坨馬糞
※歷史上第一個掛在天安門的頭像,不是毛澤東也不是蔣介石,竟然是他!
※100年前空軍轟炸紫禁城:炸死1個太監2隻狗,溥儀嚇得派人求饒
※骨灰級的大清復辟者張勳:5件屌事證明他是一個傻不拉幾的「張大炮」
TAG:百草園筆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