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按時吃飯,到點睡覺!節律研究,一把認識生命與疾病的鑰匙

按時吃飯,到點睡覺!節律研究,一把認識生命與疾病的鑰匙

「你在熬夜時,一項有關熬夜的研究得了諾貝爾獎!」今晚,三位美國科學家因為對生物體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研究,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句話也隨即在醫學科學世界火了。

科學家發現,晝夜節律的紊亂,與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內分泌代謝疾病、乃至腫瘤的發生髮展都有關聯。因而醫生直言,這項有關生物鐘的研究很直白地提示大眾: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按時吃飯,到點睡覺!

罕見的早睡早起家族提示人體內有「時鐘基因」

蘇州大學劍橋-蘇大基因組資源中心教授、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生物節律分會會長徐瓔說,自己對於生物鐘基因的研究要追溯到2003年。當時她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科學部門進行博士後研究,有個奇怪的家族成員總在凌晨三四點起床,晚上六七點就睡覺。通過研究,他們發現這個家族成員身上的一種名為「PER2」的基因發生了突變,這是一種掌管睡眠的基因,正是這個突變導致他們的早睡早起。

更奇特的是,當研究人員把突變基因轉給小鼠,小鼠也同樣早睡早起了,而且進食變得更早,比正常小鼠吃得更多。研究人員進而發現,這些實驗小鼠不僅管睡眠的PER2基因發生了突變,連帶著管吃飯的PER1基因也突變了,而因為吃得更多,還導致了這群小鼠發胖,肥胖問題緊隨而來。

此類基因又稱「時鐘基因」。正常情況下,它們會在相同的時間打開和關閉,以保持睡眠和飲食周期的均衡。但如果其中有基因發生突變,就會打破規律,使得機體的各類生物鐘無法步調一致。

這項研究解釋了某些「夜食症」患者或許是因為基因出了問題,而這只是印證生物體晝夜節律影響行為的眾多研究之一。

徐瓔告訴記者,自上世紀70年代分子生物學大發展,人們得以從遺傳學角度在低等哺乳動物乃至人體中發現時鐘基因,進而不斷理解「基因決定了我們的行為」。

一旦精妙的生物時鐘被打破,疾病匍匐而來

瑞金醫院上海市內分泌代謝病研究所副研究員王計秋則談起了另一組罕見病例:近二十年來,各國醫生髮現了一些「睡不著覺的家族」,至少三四十年都沒好好睡過覺。科學家逐漸發現,在這些病人的大腦下丘腦、杏仁核等區域,控制節律的基因發生了突變或紊亂。

「科研人員已發現一些經典的節律基因,它們很精細地工作著,相互牽制,此消彼長。它們還通過大腦神經調控著全身器官,讓大家有節律地工作,由此形成精妙的外周節律環,一旦固有節律被打破,身體就會出現問題,疾病可能匍匐而來。」王計秋告訴記者,2013年,他們在寧光院士領銜下完成的一項肥胖研究就發現,通過調節小鼠體內LGR4基因開關,可影響肥胖的發生。簡單說,如果在小鼠體內去除這個LGR4基因,體重會減輕,各項代謝指標均明顯好轉。研究進一步發現,LGR4基因其實具有某種節律基因的特徵和功能,它會控制小鼠體內某些代謝功能的延遲或提前。

長期的晝夜顛倒、節律紊亂,可能引發一些不可思議的變化。臨床醫生、醫學研究者不約而同地對說:自從發明了火和電,人們不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節律上逐漸變得失調,導致部分疾病的出現。已有研究發現,調節節律的關鍵基因左右腫瘤的發生。此外,不按時吃飯、不按時睡覺,不僅引發肥胖,還會引發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疾病。

生物鐘研究的現代提示: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

到點就該睡覺,到點就要吃飯,這個「到點」,說的就是一種節律。如果說傑弗里·霍爾等三人,以及比他們更早的那群先驅者在果蠅中的發現按下了開始鍵,後來者逐漸認識到,節律是一把認識生命、認識疾病的重要鑰匙。

倒時差、熬夜、借咖啡提神……在醫生看來,現代人的很多行為與進化而成的某些節律背道而馳,對健康造成的不利影響正被逐步發現。從事睡眠研究的華山醫院神經內科於歡教授告訴記者,很多職業需要值班或跨時區旅行,這是對人體生物鐘的一種挑戰。對於生物鐘及其基因機制的研究,有助於人類克服晝夜節律對職業能力的限制。

那麼,生物鐘已經亂了,是不是就沒救了?並不是,人體有奇妙的自我調節功能。「長途旅行會出現時差,飛機上,會通過調整飲食供應時間來幫助你調節時差——本該是平時睡覺的時間,卻給你來一份正點的正餐。」徐瓔告訴記者,良好的睡眠習慣或有規律地吃飯,會對人體的生物鐘起到一個重新設定的作用。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原日報 的精彩文章:

今天,西班牙將上演一場「票箱爭奪戰」
申城科普場館「整裝」迎國慶
15年內,量子通信網路將接入千家萬戶
從今天起,上海可以註冊馬德里國際商標啦!
140天,從廣西到遼寧,這個中國人用一葉扁舟丈量中國海岸線

TAG:太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