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論「境界」

論「境界」


論「境界」

紫荊老農

論「境界」

(一)

面對群山、滄海、大漠、星空,我總愛想:山外是什麼?海外是什麼?天外是什麼?銀河系外又是什麼?宇宙有無邊際……? 面對狂詩、烈酒、古劍、銀須,我總愛想:人生是什麼?生活是什?人活著為什麼?人從哪兒來?人到哪裡去……?

人需要認識世界,認識自然的世界和人類的世界。一個人認識境界的不同,就會帶來生活方式的不同,選擇道路的不同和人生結局的不同。這大概就是說:境界的高低是導致人們命運差別的原因吧。

論「境界」

(1)「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是一種佛家對修行認識的境界。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又是佛家對修行認識的另一種更高的境界。二者明顯可以看出修行道業深淺的差別。(

2)魯迅先生說:「一部《紅樓夢》,經學家從中看到易,道學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纏綿……。」這是對同一本書不同讀書人從中折射出的不同境界。

(3)兒童認識世界是「看山是山」,中年人認識世界是「看山不是山」,老年認識世界是「看山仍是山」。這是閱歷的不同反映出對世俗認識境界的差異。

(4)有的人是花樣女孩,雖讓人驚艷卻一看就懂;有的人是水樣女孩,雖不驚人卻幽深至極、含蓄深邃。這是一個人做人的不同境界。

(5)「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這是待人處世的不同境界。

(6) 王國維先生還有治學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中)。「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高)。

論「境界」

王維的詩、蘇軾的詞和懷素的書法都到了「入禪」的境界。孔子、孟子宣揚的「仁」和「禮」的思想,到了「入聖」的境界……。看來,各行各業、各種人均有各自認識的境界。

境界的高低是人們非常關注的問題,根據自己粗淺的認識,我想談一談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我認為人的境界大致可分為三種:

(一)智者的境界: 人生在世都在追求高境界。因為只有站在宇宙的高境界,才能擺脫凡俗的制約,干出驚天動地的事業。所謂高境界是指「天人合一」的境界(這裡說的「天人合一」不是古人所謂的「天人合一」)。它要求人們的思想、行為既要按照大自然運行的規律辦事,不違背天命,又要遵循人類社會的道德、規範,不違反法律、良心和人之常情。二者的有機結合,則是人的最高境界。

(二)世俗人的境界,即平凡的境界。這是一種比較中性的境界。即在基本道德規範下,堅持以利、義為核心的價值觀。

(三)惡人境界:即「天怒人怨」,既不循天命又違背人類社會道德。

論「境界」

(二)

智者的高境界不是站在世俗社會的立場上來觀察世界,而是站在宇宙的高度來把握天、地、人、神之間的運行規律,這樣就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他們徹底擺脫了世俗的金錢利祿、愛恨情愁的羈絆,在遵守自然規律的原則下,從各個領域還原世界的本質,揭示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使人的認識脫離蒙昧,回歸本真。

近讀當代著名散文作家王英琦的作品《背負自己的十字架》,感受頗深。作者在經受了人間一系列的挫折和打擊後,開始尋求人類之最高境界,思考人生之真諦。她深入到哲學、宗教學、生物學、物理學、心理學、精神學等領域,試圖從中去尋找對她心中一系列疑問的解答:我是誰?人是誰?宇宙時代本源是什麼?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怎樣?人為什麼活著?怎樣活著?為誰活著……?她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仔細研讀了各種書籍,苦苦思索著各種理論對此作出的共性結論,最後,她終於找出了她要尋找的答案,他認為:

「大道原來法自然,自然之中有不然。不然修到回自然,自然之後為必然。」

論「境界」

對她的結論,她沒有作具體的解釋,我對這幾句話的理解是:

(1)「大道原來法自然」:人類社會追求的至高無上的思想境界——「道」是同大自然的運行規律相一致的。

(2)「自然之中有不然」:在大自然的運行規律中,人類社會也幹了許多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情。

(3)「不然修到回自然」:人們應當從這些世俗的、違背自然規律的弊端中擺脫出來,重新回到自然規律的軌道中來,實現至善、至純、清靜、無欲。

(4)「自然之後為必然」:人類社會回歸自然之後,才能使自己的一切行動符合規律,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達到至高點。

所有的科學家幾乎都是從這種境界出發,完成了一個個偉大的創造發明,推動了歷史的前進和世界文明的進步。哥白尼創立的「太陽中心說」徹底動搖了西歐封建教會宣揚的「地球中心說」;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徹底否定了封建教會的「上帝造人說」。普朗克的「量子學」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都揭示了時、空之間的辯證關係。這些學說都使人的認識水平更加接近事物的本真。所以,只有脫離世俗的境界才可能有偉大發明。

論「境界」

然而,「陽春白雪,和者蓋寡」。境界越高,能理解能接受的人就越少。所以,人追求最高境界完成各項發明的過程,也是走向孤獨的過程。人類社會許多重大發明都是少數人在寂寞中通過冥思苦想的研究完成的。自古以來,那些文明的先驅者在發現真理時,當時的絕大部分人是不理解的,他們大都抱著不支持甚至反對的態度。要讓人們理解和支持需要很長時間,有的甚至要等到他們死後若干年才能理解。當年的哥白尼、達爾文為此幾乎遭到殺害;蘇格拉底、布魯諾則為此而喪失了生命。他們當時的處境是孤獨的,但後來這些人都成了真理的化身。孔子的思想當時沒有人理解,他到處遊說,但沒有人接受,他「累累如喪家之犬」,整天過著孤獨的生活,直到他死後若干年,人們才認識到他思想的偉大。中國清末首任住英、法公使郭嵩燾根據在西方的見聞,寫了一本書《使西紀程》,書中引用了一些西方名詞,如赤道、經度、緯度、國旗、新聞等介紹西方文明。這本來是善舉,但國人卻罵他是「大逆不道」,「凡有血者無不切齒」。張愛玲的爺爺張佩綸則說郭嵩燾是「悖繆之人」,「勢必混亂人心」。結果他不但被罷官,而且罷官後回到老家湖南,湖南人不願接受他,罵他是「勾結洋人的漢奸」,逼得他憂憤而死。他死後,只有當時積極倡導西學的嚴復一人為他送了一副輓聯,肯定他「惟公負獨醒之累」!

論「境界」

可見人們對先進文明的接受是多麼滯後。難怪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在死之前說:「上帝啊,寬恕他們吧,因為他們所為出於無知!」

孤獨對於科學家、藝術家等智者來說,它是一個構思的過程、創造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來說,孤獨是好酒醞釀的過程,是果實灌漿的過程、是情人戀愛的過程、是哲人思想升華的過程。人因境界高而孤獨,人在孤獨中要麼完成自己的發明,成為真理的化身;要麼跌入世俗的醬缸,走向毀滅。

應當說明的是,孤獨並不等於都是高境界,有人是因貧病交加而孤獨, 有人因美麗而孤獨,有人因智慧而孤獨,有人因潔白無暇而孤獨。有人孤獨是因為應該糊塗的時候不肯糊塗,卻又總是在不該清醒的時候清醒。但有一點被公認的是:孤獨者一般都是比較聰明的人,男人因孤獨而優秀,女人因優秀而孤獨。孤獨者容易走向極端,走向毀滅,所以有人說自殺率越高的國家,產生偉大科學家和作家的比率就越大。

論「境界」

(三)

人世間能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人實在太少了,絕大多數人是俗人、凡人,他們只停留在較低的個人人性和動物性上待人處世,他們只知道在極短暫的人生大限以內(大約一百年以內)籌措生計、爭風吃醋、勾心鬥角。他們追求升官發財、光耀門庭。這是人生的第二種境界。停留在這種境界的人們都在渾然中度日,長此以往便形成了同一化的生存模式,即儒家的忠恕、道家的倫理、佛家的空寂。這些理論面對宇宙的運行規律都有其荒謬性。所以,有些學者說:「儒家是偽價值、道家是無價值、佛家是反價值、禪是空價值」。

世俗之人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也不知道該怎樣活著?更不懂得如何活出自己獨立的人格。他們只知道:「別人都這樣活,所以我也這樣活;因為別人都磕頭所以我也磕頭,別人都罵誰我也罵誰。至於為什麼?管他去!」在智者面前,他們顯得很可憐。

人世間絕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凡」和「俗」的境界之中,由於世俗的偏見太強,輻射面太廣,延續時間太久,所以有時也逼得一些境界高的人沒有生存的空間,他們被世俗所疏遠、所迴避。有的成為孤家寡人,有的被人罵作神經病。最後也不得不改變自己的生活軌跡,被迫接受各種各樣的凡俗生活,遵守各種各樣的清規戒律。「聖賢庸行,大人小心」, 「大智若愚」、「難得糊塗」。最終埋沒了他們的聰明才智。

我是一個智商較低的俗人、凡人,當然人生境界也不高。所以一生也沒有擺脫俗人、俗氣,更沒有什麼叱吒風雲的作為。再看看周圍,世間如我的「俗人」可謂是大多數,大家都彼此彼此。但「天生我才必有用」,高境界的偉人創造了歷史,而低境界的俗人則承擔了繁衍後代的歷史使命,這大概是上帝的合理分工吧!人分三教、九流,戲分生、末、凈、丑。這種差異才是世界的常道!

論「境界」

論「境界」

(四)

第三種境界是「天怒人怨」型。這種境界的人上違天命,下違社會道德,是一群只有野蠻獸性的小人。他們的行為是天馬行空、獨往獨來、我行我素,做事沒有任何忌諱,只要對他有利,他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什麼手段都可以使用。 俗話說:「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不要命的怕不要臉的」。這種「不要臉」的人的可愛之處是:臉皮特厚,軟硬不吃。其常用的手段是撒潑耍賴,見風駛舵,挑撥離間,落井下石,拍馬奉承,陽奉陰違。總之,他們做事不守正道、不講良心,總是以邪惡的手段來達到個人的目的。人一旦「修」到「不要臉」的境界,真可謂已從「必然王國」進入了「自由王國」,已達到了惡人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說已達到槍刀不入的境界。因為,連「不要命」的人都怯他三分,那麼他在世界上還有什麼可怕的呢?這種境界的人並不鮮見,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碰到,他們像蒼蠅一樣腐蝕著人間的健全肌體,製造著各種腐臭。這些人的用處是什麼呢?「人至賤,則無敵!」 當代作家賈平凹的態度是:「愛我的人和支持我的人是在前面拉著我,給我以滋潤和鼓勁;恨我的人和反對我的人,是在後邊推我,給我以力量和督促,正是這反反正正兩股力量的作用,成就著我這五十年」。易中天說:「成功需要朋友,更大的成功需要敵人(小人)」。更有人呼籲「感謝小人!」

人應當追求更高的境界,爭取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不能達到那樣的境界也要安守本分,保持應有的社會道德,做一個世俗的好人。千萬注意,不要做境界太差的小人,還要盡量遠離小人,以避開他們的侵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清代吳榮光草書臨王羲之《游目帖》扇面
中國書法入畫的創始人:陸探微
書法技能訓練三部曲
重拾書法養性情臨摹執筆有講究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