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四大高僧的行化事迹之蕅益智旭大師
摘自《覺群》2017年第2期
蕅益智旭大師(1599-1655)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凈土宗第九代祖師。吳縣(江蘇蘇州)木瀆人,俗姓鍾,名際明,字蕅益,號「八不道人」。父親持白衣大悲咒,夢見觀音大士送子而生智旭。師少以聖學自任,曾著書數千言闢佛。一次,閱讀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深受感染,於是焚燒自己所著闢佛論著。二十歲時,因讀《地藏經》,遂發出世之志,每天虔誠念誦阿彌陀佛名號。
天啟元年,師時年二十四歲,跟從憨山弟子雪嶺禪師剃度,改名智旭。同年,師聽一法師講經,忽發疑情,用心參究,豁然有悟,遂即到吳江閉關。在閉關期間罹患重病,開始專心求生凈土。疾病好轉之後,遂結壇持《往生咒》七日。說偈云:
「稽首無量壽,拔業障根本,觀世音勢至,海眾菩薩僧。我迷本智光,妄墮輪迴苦。曠劫不暫停,無救無歸趣。劣得此人身,仍遭劫濁亂。雖復預僧倫,未入法流水。目擊法輪壞,欲挽力未能。良由無始世,不植勝善根。今以決定心,求生極樂土。乘我本誓船,廣度沉淪眾。我若不往生,不能滿所願。是故於娑婆,畢定應舍離。猶如被溺人,先求疾到岸,乃以方便力,悉拯暴流人。我以至誠心,深心迴向心,燃臂香三炷,結一七凈壇,專持往生咒,惟除食睡時。以此功德力,求決生安養。我若退初心,不向西方者,寧即墮泥犁,令疾生改悔。誓不戀人天,及以無為處。仰願大威神,力無畏不共,三寶無邊德,加被智旭等,折伏使不退,攝受令增長。」
師二十六歲受菩薩戒,翌年遍閱律藏。三十歲時,依道友雪航法師之請,於龍居寺講律。後至金陵,深切體察宗門之流弊,自此決意弘律。三十二歲,欲注《梵網經》,作四鬮於佛前,拈得天台宗之鬮,乃詳究天台教理。翌年,入浙江孝豐靈峰寺,此後,先後住錫溫陵、漳州、石城、晟溪、長水、新安,廣宏台教,注釋諸種經論。年老之後,常住靈峰。
當時,諸方學者多以凈土為權教,他們遇到念佛之人,必令參究「念佛是誰」。師認為持名念佛一法,是圓頓心宗。有位名叫卓左車的人曾問師:「如何是念佛門中向上一路?如何得離四句絕百非?如何是念佛人最後極則?如何是淆訛處腦後一錘?冀和尚將向來自性彌陀,唯心凈土等語,撇向一邊。親見如來境界,快說一番,震動大千世界。」
師回答:「向上一著,非禪非凈,即禪即凈。才言參究,已是曲為下根。果大丈夫,自應諦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設一念與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與佛無間,何勞更問阿誰。凈土極則事,無念外之佛,為念所念,無佛外之念,能念於佛。正下手時,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但見阿彌陀佛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但生西方極樂一佛國土,即生十方諸佛凈土。此是向上一路。若舍現前彌陀,別言自性彌陀,舍西方凈土,別言唯心凈土,此是淆訛公案。經雲,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凈土。此是腦後一錘。但能深信此門,依信起願,依願起行,則念念流出無量如來,遍坐十方微塵國土,轉大法輪。照古照今,非為分外,何止震動大千世界。」
師又曾開示人云:「夫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力行為要耳。佛雲,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天台雲,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為三昧中王。雲棲雲,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
「可惜如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凈功莫克。或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念佛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殊不知一念現前之心,本自離句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超情離見,何勞說妙說玄。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一得往生,則永無退轉,種種法門,悉得現前。
「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著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著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著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里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里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凈戒,亦在里許。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試自簡點,若於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嗔痴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名為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
「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數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汝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公案,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然用不著。」
師五十六歲時,在靈峰生病,撰寫《西齋凈土詩》,另外整理了九部書,總名為《凈土十要》。病癒之後,師撰寫《閱藏知津》和《法海觀瀾》兩書。同年十月,師之疾病複發,口授遺囑,並作求生凈土偈。遺囑弟子在自己荼毗之後,以屑骨和粉,分施禽魚,結西方緣。清順治十二年正月二十一日早晨起床,病己轉好。正午時分,師趺坐繩床,面西舉手而逝,時年五十七歲,法臘三十四。圓寂三年之後,弟子如法荼毗。在荼毗之前,弟子打開師所坐之龕,發現師髮長覆耳,顏貌如生。門人不忍遵從遺命,收藏舍利,在靈峰建塔供奉。
師為人外冷內熱,淡泊名利,嚴格持戒,弘揚律藏。生平以閱讀藏經和從事著述為業。對於禪、凈、律、華嚴、天台等諸宗教義無所不通。對於天台教法,尤其有獨到的見解。在律學方面,師倡導戒律實踐。在修學實踐上,主張禪凈合一。對於當時佛教各宗派門戶紛爭的局面,力求調和諸宗,主張禪、教、律三學統一。
大師著述宏富,有《楞嚴經玄義》二卷、《楞嚴經文句》十卷、《阿彌陀經要解》一卷、《金剛經破空論》一卷、《梵網經合注》七卷、《毗尼事義集要》十七卷、《相宗八要直解》八卷、《閱藏知津》四十八卷、《周易禪解》十卷、《四書蕅益解》四卷。大師弟子成時曾將師之著述編為《蕅益大師宗論》十卷流通。今人將大師著述編為《蕅益大師全集》行世。
※古人學道之有靈驗者,蓋偷心死盡故
※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善知識者是我師父,善知識者是我眼目
※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於善知識教無厭,一切諸義皆現前
※佛經關於龍樹菩薩的授記
※《善恭敬經》與《佛說正恭敬經》
TAG:明賢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