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香港蘇富比樂從堂藏宋瓷粹珍拍賣專場

香港蘇富比樂從堂藏宋瓷粹珍拍賣專場

北宋 汝窯天青釉洗

香港蘇富比樂從堂藏宋瓷粹珍拍賣專場

尺寸 13cm 估價 咨 詢 價

北宋晚期御瓷汝官窯,造於河南汝州,今寶豐縣,近千年來地位至高,實為神品,乃中國歷史之珍,顯中國哲學之華,集中國美學之粹。汝瓷小巧朴雅,溫婉雋永,不僅代表中國陶瓷藝術之真髓,歷史意義更是深遠,古今名藏均以其為首,然珍稀無比,一器難求。此件汝官窯筆洗,釉如凝脂,天青猶翠,冰裂瑩澈,器形巧致雅絕,底見三芝麻花細小支釘。為台北鴻禧美術館舊藏,通器完美臻善,當屬汝官瓷之范。

與南宋杭州官窯瓷相異,汝瓷特徵極為明確,然釉色仍有多樣變化,可見淡藍乳青無紋者,一如香港蘇富比2012年售出之葵花式洗,亦有瑩亮晶透,青翠泛藍,細披冰裂開片紋者,即如本品。早明曹昭《格古要論》尚前者無紋,南宋杭州官窯則似以後者為典範,二者均極為珍罕,兩造之間更見各式釉色變化,色有淡灰者、開片遍布,或片紋染深,但釉面乳濁不透者。

無論物換星移,此件汝官窯筆洗臻美耀眼,仍屬傳世汝瓷之最,釉色相近者如大維德基金會藏品、羅斯卡博物館藏一對圓洗之一及 Princessehof Keramiek 博物館藏例。觀傳世汝瓷名錄可知,如此釉色僅能見於尺寸較小且造形素雅之器,而尺寸較大或器形繁複者,其釉色往往略偏,不若典型,一如大維德基金會藏知名長頸瓶,汪慶正因而曾質疑其汝窯身分。

香港蘇富比樂從堂藏宋瓷粹珍拍賣專場

逾九百載,歷經千秋萬代之珍愛細藏,此汝官窯筆洗方可保存得如此盡善完美。汝瓷稀若晨星,據傳世名錄可見,汝窯從未大規模燒制,同一器形往往僅見一、二例,造形簡素者,則尺寸各異,底作三或五顆支釘等。北定瓷口沿有芒,敕另設官局燒青瓷,窯建河南汝州,或開御瓷訂燒先例,棄前從各處貢瓷中擇佳之法。

汝瓷素雅不艷,含蓄實華,呼應宋人尚真、順應萬物之世界觀。如此品味為北宋思想家王安石(1021-1086年)所尚,布衣粗食,朴簡歸真,深切影響當時文人畫家,不同於畫院派華麗構圖與繁複技法,他們筆下線條簡約,描寫自然鄉野,樸拙而意趣橫生。一如宋時畫家繪山水重雲氤之美,瓷匠亦追求燒出「雨過天青色」,而唐代所尚如玉之濃翠綠。瓷雖非寶石黃金之貴,經過高溫窯燒而得的柔美釉色,偶然自來之晶亮冰裂,一切順應自然,樸實而綺麗,深深應合中國文人之德。宋人賞瓷,評其器形、釉料、色澤、觸感,彷佛早已預言簡約主義的到臨,不論是風格或技術,至今仍是藝人工匠們的靈感泉源。對雅瓷的追求,始於宋時文人墨客,未幾傳至內府,漸同此好。


北宋 磁州窯白釉剔纏枝牡丹紋梅瓶

香港蘇富比樂從堂藏宋瓷粹珍拍賣專場

尺寸 34.7cm 估價 HKD  6,000,000-8,000,000

磁州器一詞,泛指一系列擅用化妝土為飾之窯址所出,這些窯址,主要位於河北及河南,其中又以河北南端磁縣(古稱磁州)觀台鎮為首。觀台窯瓷器,紋飾多樣,風格揮灑,技巧卓著,初以剔劃之技飾所制,後來則直接用筆畫花,如文士書畫揮毫,寫意流麗。然磁州窯最重要的風格,則要數善用化妝土之劃花技藝。始用於繪飾盛行之前,瓷匠採用黑白二色雙層化妝土,以色彩對比凸顯圖案,也有於素胎上施單層黑或白色化妝土然後劃花者,本品即為佳例,澀胎淺褐,化妝土白若象牙,瓷匠巧用二色,營造紋飾含蓄朴雅。

本品飾纏枝牡丹綻放,此紋樣常見出於觀台眾窯,此梅瓶上所飾,勾勒輪廓明快,剔劃細節纖巧,明晦分明,極富立體感。北宋年間,各地瓷窯紛紛仿效磁州風格制瓷,如河北冶子村、東艾口,河南登封、扒村、魯山、密縣、當陽峪,山西介休窯等,以滿足宋人對實用雅瓷日益增加的需求。


北宋 定窯黑釉鷓鴣斑葵式盤

香港蘇富比樂從堂藏宋瓷粹珍拍賣專場

尺寸 19.7cm 估價 HKD  6,000,000-8,000,000

定窯葵式盤耀眼迷人,黑釉濃重且細膩,金褐鷓鴣斑灑落於上,優雅雋秀而酣暢淋漓,窄足寬沿,器形大方端麗,實為獨一無二之作。葵口造形雖非刻意效仿盛開嬌蕊,此器之美宛似稀有的黑蜀葵,工藝超絕至臻,屬宋代黑瓷中極少數能媲美同朝白瓷與青瓷之最,共列典範者。此盤風格獨特脫俗,需巧思卓藝,燒制過程極度精準縝密,黑瓷多造於北方窯口,屬各窯主要製品之偏類,此盤即是定窯燒造的少數非白瓷,一如河南寶豐汝窯。曹昭《格古要論》,著於1388年,論及北方黑瓷,僅述河北曲陽定窯所出,「有紫定色紫,有墨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價高於白定,俱出定州。」

此盤六瓣葵口造形,類同宋代漆盤,口沿削切圓潤小角,葵瓣間隱現淺溝,纖雅利落。定窯所造白瓷與柿釉瓷(紫定)雖以六瓣葵式器形著名,多為平底無足。武德教授(Nigel Wood)在《Chinese Glazes. Their Origins, Chemistry and Recreation》142頁論及此盤時指其為「精美北方黑瓷盌」…「胎土塑性強,能造出較南方瓷對比更為多變之器形 — 如同此器造形摹效漆盤,圈足承載寬大盌沿。當朝定窯有制此類器形,然皆為覆燒。」此件葵式盤之寬沿與窄足之尺寸差距,較其他定窯白瓷盤及南方窯例更大,曾與一件相類柿釉盤一併刊載於展覽圖錄《宋代の陶磁》。

香港蘇富比樂從堂藏宋瓷粹珍拍賣專場

如同定窯白瓷,此葵式盤胎質近乎純白,盤沿黑釉薄透處,可見瓷胎隱隱發亮。前述作例胎質雖與此盤相近,然其足底釉藥多已拭凈。宋代其他主要窯址並無燒造相似瓷器,僅曲陽鄰近瓷窯,如較南的河北井陘窯,尚有相似之作。井陘窯也以燒造定窯白瓷為主,惟造少量黑瓷,部分飾有褐斑。綜而觀之,判斷此件葵式盤的出身誠屬不易,其胎身明確與曲陽等北方定窯一致,應屬定窯之作。此盤曾為艾弗瑞.克拉克伉儷珍藏近四十載,存於倫敦西郊伯克郡 Fulmer 宅邸, 1920-1940年代,直至1950年艾弗瑞臨終前,伉儷致力建構其中國陶瓷收藏,雅蓄精妙絕倫,世界聞名。艾弗瑞對倫敦東方陶瓷學會貢獻良多,協籌1935-6年之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並借出約六十件藏品。


南宋 建窯黑釉兔毫茶盞

香港蘇富比樂從堂藏宋瓷粹珍拍賣專場

尺寸 11.5cm 估價 HKD  6,000,000-8,000,000

宋朝品茶風尚之盛,前所未見,蔚然成風,多種瓷製茶具因而出現。黑釉潤亮,托襯點茶擊拂茶水後,所得茶麵細沫,白黑相映,極為耀眼,故而盛行,取代白釉及青釉器茶具。茗茶家兼書法家蔡襄(1012-1067年),在著《茶錄》中曰:「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胚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 宋徽宗 (1100-1126年在位),醉心藝文之極,問鼎歷代帝王之冠,所見也與蔡襄相同,認為黑盞尤以兔毫為佳,在大觀元年(1107年)成書《大觀茶論》中指:「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燠發茶采色也」。

香港蘇富比樂從堂藏宋瓷粹珍拍賣專場

兔毫茶盞,窯縱處福建,日人以浙江以北之臨安天目山命名,稱之「天目」,以為山上佛寺僧人以建窯兔毫茶盞茗茶。茶道為佛教寺廟傳統,皆因清茶提神,有益於坐禪冥想,更可供佛。建盞及品茶文化,隨日本僧人歸國傳入,深受當地推崇。此盞釉面盈潤,褐色兔毫紋勻稱,且全盞幾近滿釉,極為罕見。此盞古樸素雅,撇口斜壁,圈足纖巧,外侈幅度使其更形秀麗,較典型寬足弧腹婉約,又較一般尺寸較大之笠式盞可愛。此器形之珍罕,各式天目盌之線描圖可作輔證,詳見《唐物天目》,茶道資料館,京都,1994年。書載一例,盞形比例與此相近,尺寸稍大,釉色較黑,德川家族舊藏,現存名古屋德川美術館,圖版11。另比較一例,兔毫紋大致相近,惟形屬建盞大宗,現存北京,載於《中國陶瓷全集》,上海,1999-2000年,卷8,圖版206。

Cunliffe 爵士,英國最重要中國藝術收藏家之一,四十年代開始收藏清代玉器,後開始收藏瓷器、青銅、高古玉器等,珍品雲集,包括成化青花宮盌三盌。收藏中多件售於倫敦蘇富比,本品曾售於倫敦邦瀚斯。

南宋 郊壇下官窯海棠式瓜棱瓶

香港蘇富比樂從堂藏宋瓷粹珍拍賣專場

尺寸 14.6cm 估價 HKD  5,000,000-7,000,000

本品胎骨精細,質薄體輕,呈海棠式,稜角明快,線條柔順,由兩模分坯垂合而成,為宋朝罕見制瓷之法。其貫承宋廷質樸古雅之極簡審美情趣,非靈巧精湛之技藝不能致。觀之,胎深灰,高溫窯燒後呈鐵紫色,青釉泛灰,發色靜穆瑩潤,片紋細密精緻,可斷為南宋官窯器。靖康二年(1127年),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時北方諸窯(如河南寶豐汝窯)奉燒貢瓷難以為續,遂於杭州另設官窯燒制宮廷用瓷。依本品之胎釉特徵,應出郊壇下窯,其址位於今杭州南部烏龜山。

此瓶呈梨形,通體起十棱,身似棱瓜,口足外撇若瓣花,龍泉窯也有見此器形,然龍泉者,形稍遜,胎釉亦有別,且胎體厚重,與官窯所出相異。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1234年遭蒙軍入侵,1242年被毀,其窖藏出土兩形制相似之瓶,圖見《封印された南宋陶磁展》,小田急美術館,東京,1998年,編號16及17。據此圖錄,二例雖皆定為龍泉窯,然逐一比較,大相徑庭。其一(編號17)呈菱形,稜角尖銳,通體施藍綠釉,無開片,露胎處呈火石紅色,展龍泉窯之典型特徵。


宋至金 鈞窯月白釉紫斑折沿盤

香港蘇富比樂從堂藏宋瓷粹珍拍賣專場

尺寸 18.7cm 估價 HKD  4,000,000-6,000,000

自北齊起,中國各地窯口所燒制瓷器,皆見有以對比鮮明之彩釉隨意點飾斑紋者,直至唐宋朝如是。然而鈞窯藍釉銅紅斑者,卻非隨意點潑,而屬著意描繪,如此特色,有別與他器。學者柯玫瑰提到鈞瓷上的斑彩是以銅紅釉粗獷刷繪,或塗覆於天青釉面、高溫中還原,融合一體而形成的,見《Song Dynasty Ceramics》,倫敦,2004年,頁34。如此斑紋,有賴藝匠刷繪釉料手藝,以釉料分布及兩彩比重見高下,如此特質,與抽象畫作異曲同工。本品紫斑超卓臻善,令人驚嘆。

香港蘇富比樂從堂藏宋瓷粹珍拍賣專場

鈞窯器,誠宋瓷中最為艷麗奪目者,以河南禹州鈞台窯為主要窯址,但河南其他地區也有燒造,當中包括寶豐清涼寺汝窯,相信始制於北宋末年,至少續燒至明。鈞窯器銅紅彩斑斕明艷,規則不一,紋雖簡,飾卻華,猶如法書揮毫,每品均獨一無二,因而深得當時文人貴冑青睞,本品正是佳例。

本盤僅以五顆支釘承托燒造,足見其工藝之巧。鈞窯器一般圈足素胎立燒,僅少數采滿釉三支或五支釘燒,本品即屬其一。如此精妙技巧,或取思自鄰近之汝窯。

北宋 定窯白釉劃蓮紋葵口大盌

香港蘇富比樂從堂藏宋瓷粹珍拍賣專場

尺寸 25.8cm 估價 HKD  3,000,000-4,000,000

初瞥此盌,美妍雅緻,為定瓷經典,細觀更覺與眾不同:其制胎細薄,釉色凈潤,劃花紋飾精湛,盌徑碩大,氣韻非凡。定窯於北宋年間承燒貢瓷,佳器倍出,然如此之設計簡約、製作優良者可謂鳳毛麟角,應為昔時御用貢瓷。歷年經久而保存完善,想然物主必視若珍寶,惜護有加。雖有質佳定瓷,可與此媲美,但論尺寸,當中難有出其右者,流傳至今,可謂寥若晨星,彌足珍貴。

北宋一朝,定窯制瓷技術達致巔峰,此盌宏碩,其器形典雅,釉色純瑩,工藝精湛,且紋飾簡練洒脫,卓然超群,誠典範之作。觀內壁所劃纏枝蓮花,兩蓮對向而開,一葉側傾相襯,枝蔓迴繞其間,旖旎靈動,出神入化。此盌為獨制個例,品質臻美,或為他例之藍本,不似尺寸較小者,為省工省時,大量製作,不能與此盌相提並論。

香港蘇富比樂從堂藏宋瓷粹珍拍賣專場

定瓷素以胎體細薄純白而聞名,不施化妝土,窯燒後便可呈白凈雅緻之色,其釉光潤,與象牙類,積釉流淌處可見「淚痕」,更因其器形含蓄溫雅而備享讚譽。雖部分器形乃仿當朝銀與漆,但更多為瓷匠創作,別具新意,深受北宋與金朝之皇室及佛寺鐘睞,本例即屬後者。定瓷胎體輕薄易碎,成形及窯燒過程極易變形翹棱,故此類盌直徑多不超過22公分,僅些許寬盆及模印淺盤見有制大器,但其胎體亦相應偏厚較重。

本品紋飾,線條委婉而舒暢,蓮花優雅之神韻躍然其上,如紙上作畫,筆墨韻味全然其間,同時倍顯胎體之素凈清麗。蓮,出淤泥而不染,象徵純潔、廉正,其意象與崇儒家、尚修身之宋朝文化不謀而合,深受時人所愛,故定瓷常以蓮花作飾,憑胎釉瑩潤素白,襯蓮之潔身自好,兩者相得益彰。


北宋 定窯白釉扣口弦紋三足奩式爐

香港蘇富比樂從堂藏宋瓷粹珍拍賣專場

尺寸 13cm 估價 HKD  2,800,000-3,500,000

本例式樣可溯至漢;漢有鎏金銅樽,熊形足,配獸首銜環耳,附蓋,可見一熊足獸紋樽例,鑄有「溫酒樽」銘,知其為酒器,並有西漢成帝「河平三年造」字,即制於公元前26年,圖見李學勤編,《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5:青銅器》,卷2,北京,1986年,圖版217,另錄鎏金銅酒樽一例,下配承盤,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版236,應為東漢光武年制(公元25-57年),腰間環飾三道弦紋,口及底沿又各添飾弦紋,與此爐別無二致。

此類三足奩式爐自宋風靡,今猶不衰,定窯弦紋奩式爐更乃經典。有相類宋代定窯五例,形制比例不一,弦紋排布各異,刊於《故宮歷代香具圖錄》.


金 磁州白釉黑牡丹花矮梅瓶

香港蘇富比樂從堂藏宋瓷粹珍拍賣專場

尺寸 高23.4cm 估價 HKD  2,400,000-3,500,000

瓷匠先於器面上白色化妝土,再以黑彩揮毫繪牡丹,然後劃花並用篦紋綴細節,展現河北磁州觀台窯之獨特風格。縱使自金朝始北方各磁州窯系均有燒制白地黑花瓷,惟均不及觀颱風格嫻熟。其黑花繪畫明快,宛如寫意水墨,篦紋則如書法飛白,猶若枯筆牽絲留空。


北宋至金 耀州青釉牡丹紋蓋罐

香港蘇富比樂從堂藏宋瓷粹珍拍賣專場

尺寸 13.2cm 估價 HKD  1,800,000-2,500,000

本品呈鼓形,或為圍棋盒。造形端正,花紋秀麗,釉色均勻,難得一見。耀州窯位於陝西省銅川市西南黃堡鎮;自五代起,耀州瓷以釉色淡青、刻花線條剛勁大氣著稱,其品質超卓,至北宋時盛極一時,成為中國一大窯系,產量甚豐。耀州瓷以批量燒制之盤、盌為大宗,偶見少量其它器形,世人識其罕稀,尤為惜賞。

香港蘇富比樂從堂藏宋瓷粹珍拍賣專場

蓋罐沿邊貼花仿鼓釘,相若例子主要見於出土殘片。其中一件出土蓋罐,品相頗佳,器形與紋飾與本品相近,惟器身加飾一圈卷草紋,刻花凹痕積釉處呈色較深,連同數顆棋子


北宋 龍泉青釉劃牡丹紋梅瓶

香港蘇富比樂從堂藏宋瓷粹珍拍賣專場

尺寸 28.6cm 估價 HKD  1,200,000-1,800,000

此梅瓶造型素雅,為北宋早期龍泉青瓷罕例。龍泉窯位於浙江省龍泉市,創燒於三國兩晉,後來風靡一時。該窯地處中國東南部,北宋時期,北方諸窯競爭激烈,如陝西耀州窯,毗鄰權勢之地,更具地理優勢。早期龍泉青瓷釉色淡青,劃花細膩,有別於晚期龍泉青瓷釉色深綠,裝飾隨性,時出無紋之作。相較之下,早期龍泉青瓷與同省北部之越窯及北方耀州窯風格更為相似,早年常誤以為越窯所制。龍泉窯雖受越窯影響顯著,然北宋時期已見獨特風格,刻劃紋樣精美,線條細緻生動。如此清雅之梅瓶,誠早期典範,實屬罕珍。

從五代時以燒制隨葬禮器為主,至北宋時期轉燒質佳日常器皿,龍泉青瓷所用材質及工藝改變甚大。對比五代時期之梅瓶,風格嬗變立見,五代工藝略嫌粗糙,寬肩較為明顯,劃纏枝牡丹紋,上下綴蓮瓣。此梅瓶頸部略寬,瓶肩圓潤,器形比例和諧勻稱。纏枝牡丹紋繁密細緻,飾瓶身三分之二,比例恰到好處,不感擁擠,優雅大氣,青釉泛藍,尤為出眾。相類之梅瓶,比例不一,紋樣一般較窄,且釉色泛黃近橄欖,未及此悅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