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造成清末政壇混亂的根源並非慈禧,而是所謂的「清流派」!

造成清末政壇混亂的根源並非慈禧,而是所謂的「清流派」!

言官制度是中國封建王朝的一項重要制度,歷來認為朝政清明,必備的一點就是皇帝能夠廣開言路,採納諫言。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徵的君臣佳話被千古傳誦,宋太祖趙匡胤也立下過「刑不上士大夫」的宋朝祖訓。明清時期,中國的封建制度進一步完善,而言官制度依然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權力也在不斷地擴大,並開始有些變質。而清朝末年的混亂,也離不開這些言官。

晚清清流派

19世紀70年代,大清王朝處於內憂外患之中,但剛剛經歷了同治中興的中國,又有了一些復甦的跡象。在這種情勢下,一個以經世匡時為己的政治派別悄然興起,他們大多以言官為主,被稱為「清流派」。所謂「清流」原喻指德行高潔、勇於言事,有名望的士大夫。晚清的「清流派」自認為是具有這些品質的。

「清流派」曾經歷兩個歷史時期,被稱為「前清流派」、「後清流派」。前清流派以軍機大臣李鴻藻為魁首。此人與晚清名臣李鴻章名字極為相似,但二人並無親緣關係,反而是水火不容的政敵。李鴻藻為了對抗崛起的洋務派,糾集了一批御史和翰林在自己周圍,以壯聲勢,這些人大多是不掌實權的言官,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上書言事,評議時政,彈劾大臣,使朝廷內外出現「台諫生風,爭相搏擊」的局面。晚清名臣張之洞也曾是這個集團的骨幹。慈禧太后對於「前清流派」採用了放任的態度,因為這些人沒有什麼實際權力,偶爾聽聽他們的聲音還能給外界廣開言路的感覺。

前清流派黨魁李鴻藻

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前後,清政府內部政爭出現新的變化,前清流對慈禧太后已失去存在的意義,因而宣告瓦解。以日本侵略朝鮮為背景,以戶部尚書翁同龢為核心的「後清流派」逐漸形成。他們堅決主張抵抗日本侵略並反對當時弊政。慈禧則利用這一批人制衡日益壯大的北洋派系。後清流派以侍讀學士文廷式、禮部侍郎志銳和「南通才子」張謇為骨幹,國子監祭酒盛昱、刑部主事沈曾植以及翰林院編修王仁堪、黃紹箕、丁立鈞、李文田等均為其中健將。

甲午戰爭爆發後,後清流派悄然站上了歷史的前台,而她們拙劣的政治眼光則斷送清王朝扭轉頹勢的可能。

甲午戰爭

對外作戰,清流派的態度是非常強硬的,這可能是由於左宗棠收復新疆、中法戰爭雙方互有勝負給他們造成了錯覺,也可能是統治時期軍事、經濟的發展給他們帶來了信心。不論出於何種目的,這些完全不了解國際政治,完全不知道明治維新帶給日本什麼的年輕人們,堅定的認為中國該給日本點教訓。籌辦洋務,組建海軍的李鴻章卻不這麼認為。

實際上,左宗棠出兵新疆前,清政府曾經進行過「海防」和「塞防」的大爭論。結果是二者並重,但世界上由於經費的有限,雖能大致滿足「塞防」的需求,但對於建設海軍確實遠遠不夠的。因為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需要的經費極其巨大。李鴻章深知這一點,雖然在有限條件下依然組建了北洋艦隊,但其建設水平和軍事力量是遠遠不足應對大規模戰爭的。

甲午海戰

但清流派不這麼認為。他們只覺得李鴻章拿這麼多錢建設了這麼多年的海軍,如何敵不過區區倭寇?但他們卻不知如今的倭寇已經在制度上領先清王朝了。

志銳就說,「如清國一戰掃平日本,則可因此刷新格局,振奮精神,以圖自強,從此昂首邁向強國之路」。曾廣鈞也認為,「中國可趁此機會,剿滅日本,建立奇功。」如此,既可除卧榻之患,又藉以震懾西夷,豈不美哉。他們不切實際、對國際事務懵懂無知,卻還企圖借外戰樹威。

作為後清流派的魁首,翁同龢更是中日甲午戰爭的罪人。曾國藩及李鴻章曾經檢舉其兄,因此翁同龢與李鴻章私怨極深,任戶部尚書期間,處處刁難北洋水師。甲午戰爭前,翁同龢還曾指使人上疏,說海軍規模已具而國家度支艱難,請求暫停海軍向國外購買軍火。這導致了北洋海軍的發展就此停滯,落於世界之後。甲午戰爭爆發後,英國人建議中國:「必添購快船兩艘,方能備日制勝」,未料翁同龢不斷拖延,兩艘快船為日本購去,新日艦速度快、炮門多,其中一艘日艦「吉野號」成為甲午戰爭中擊沉中國艦隊最多的船艦。翁同龢因一己之私而壞國家大事,造成了北洋水師的處處被動。

後清流派黨魁翁同龢

在這種情勢下,李鴻章的淮軍被清流派的言論綁架著奔赴戰場,而軍隊的準備確實完全不足的。其結果已無需贅言了,中國慘敗。而戰敗後簽訂的《馬關條約》則成為清政府及中國人民身上的巨大枷鎖。其對中國造成的壓榨是遠超過兩次鴉片戰爭的。

甲午戰爭失利後,清流們不是想著如何解決問題,而是一味地將攻訐對象指向李鴻章及其手下的淮系文武大員。帝黨清流們為攻訐北洋集團而不惜誇大事實甚至造謠中傷,以此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馬關條約

李鴻章於暮年曾憤激地說:「言官制度最足壞事。此輩皆少年新進,毫不更事,亦不考究國家利害,但信口開河,藉此以出露頭角;而國家大事,已為之阻撓不少。天下事,為之而後難,行之而後知。有許多言官,遇事彈糾,放言高論,後來放了外任,負到實在事責,從前芒角,立時收斂。」晚清教育家吳汝綸在書信中也感嘆:「近來世議,以罵洋務為清流,以辦洋務為濁流」。

李鴻章

晚清政壇的混亂,罪責不在慈禧、不在李鴻章,並非所謂的某種制度在中國行不通,而在於這些空談誤國的「清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四條 的精彩文章:

曹操曾有機會除掉劉備,為何卻放虎歸山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郭沫若打開萬曆皇帝的棺材,解開了萬曆30年不上朝的真相!
崇禎與魏忠賢,等到失去才懂珍惜!
為什麼項羽在彭城能夠以一敵十,在垓下卻只能兵敗自刎?
晁錯寫了兩道奏疏,一道使漢朝擊潰匈奴,一道卻險些滅亡西漢!

TAG:四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