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判斷抽象概念是否存在的標準是什麼?

判斷抽象概念是否存在的標準是什麼?

引言

如果將人和所有生命的特徵進化的「源動力」統一起來,可以認為所有生命進化的源動力來自「感應」能力,這種感應能力是雙向的,即一方面可以感應外部信息,另一方面,又能對外部產生影響。我認為,這就是「意識」,是所有生命的源動力,他可以對內部產生信息熵減,同時又能對外部實現物理熵減,即麥克斯韋妖。

判斷抽象概念是否存在的標準是什麼?

經常看到有人討論有神論、無神論、唯心主義、唯物主義,也有人討論科學概念時間、空間是否存在等,我認為,無論是無神論也好,還是唯物主義也好,都只是「觀念」上,帶有明顯主觀的色彩,或者說這些名詞都是抽象概念,抽象概念如果要確定是否存在,那應該用怎樣的標準來判斷呢?

如果將人和所有生命的特徵進化的「源動力」統一起來,可以認為所有生命進化的源動力來自「感應」能力,這種感應能力是雙向的,即一方面可以感應外部信息,另一方面,又能對外部產生影響。我認為,這就是「意識」,是所有生命的源動力,他可以對內部產生信息熵減,同時又能對外部實現物理熵減,即麥克斯韋妖。

而人的認知,真正起到這個作用的同樣的感應,我稱之為第1類意識。而人類的認知,在第1類意識基礎上,又有第3類意識的再加工,並且又反過來反覆被第1類意識再次檢驗,這就是人的經驗認知,人類的經驗認知,從個體的、最原始的、最直接的經驗,到群體性認可的系統化經驗認知,再到近現代科學,這種模式也是一個進化的過程。

近現代科學,本質上是經驗認知的升級版。人類認知,本質上是基因信息的升級版。認清這一點很關鍵,很多思想,往往是「截斷」在第3意識內的,即宗教、哲學本體論(世界觀)、以及科學觀念(包括科學概念)等等都是如此。這也是我為什麼一直認為所謂「唯物」、「唯心」、「時間」、「空間」。。。等等名詞概念沒有探討真實存在的必要。

真實的存在,必須與人有關,而且必須與人類的群體有關,即存在就是群體性的感應信息。獨立於人的感應以外的所謂存在,如果人的群體感應不到或者個體感應到而群體不認可,可以認為不存在。

這不是哲學思辨,物質演化到高分子物質,逐漸產生了某種能力,也就是麥克斯韋妖那樣的能力,這可以說就是「意識」。

當今很多主流科學家認為所有物質都是意識主體,即泛靈論。那為什麼很多物質並沒有我們看到的「意識」呢?因為它們的意識都是碎片化的、不連續的,這個觀點也是這些主流科學家的觀點。那麼,一定是物質演化中達到了某個臨界點,出現了一種能力,即在亞宏觀結構上具有了和微觀量子能力屬性相似性的特徵。

我認為,「意識」,或者說某種物質具有了使得意識連續性的最原始能力。俄羅斯量子生物學家普普寧和格瑞爾菲曾經做了一個實驗,發現DNA可以影響光量子。也就是說DNA不僅可以接受光量子,還可以影響光量子自旋,是雙向的互為影響。這符合布里淵提出的信息熵理論,麥克斯韋妖就是藉助外界的光,同時熵減過程伴隨能量消耗,也具有量子力學上的意識特徵。

這種具有一定時間尺度上可持續的「意識」,即我們今天理解的意識的起源,就是起源於某種高分子物質(如DNA里的複製酶等)在亞宏觀結構上具有的對微觀量子的雙向性的感應能力。這種直接感應到的意識我稱之為I類意識,也就是無條件反射的意識來源;而貓狗經過訓練可以看到它們具有條件反射意識,我稱之為II類意識;像人不僅僅具有上述兩種意識,其實還具有了在此之上的意識固化基礎上的系統化和工具化,這種,我稱之為III類意識。

這三種意識,都可以認為是某一個巨大「屏幕」的「子屏幕」,即如同零點場理論中說的所有意識主體為同一意識主體,為同一個零點場。人類的意識包含了以上三種形態的全部,而III類意識是人類區別其他動植物的關鍵,III類意識是思維處理的能力,包括邏輯鏈條、記憶整合等。或許III類意識還是一個糾纏量子網路,和宇宙時空糾纏網路相似,甚至他們就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這個糾纏網路具有腦全息特徵,這是腦全息理論起作用的深層次機制,腦全息理論是當今很多科學家比較認可的一個理論。

人類所有的思想和認知,都是來源於「意識」的結果。

查爾默斯1994年對意識研究相關的問題進行了分類,認為存在簡單問題和困難問題。簡單問題可結構化,困難問題不可結構化。可結構化就是能夠用語言或用數字表達,不可結構化就是不能用語言或數字表達。另外,物質的物理屬性一般都可結構化,而物質的現象屬性或內在屬性不可結構化。現在大多科學家都認為意識體驗由某種物質的現象屬性產生,存在不可結構化或不可言說的部分,這就是意識體驗的本質。人類的意識,可以分成兩大類:一種是簡單的可以用語言符號構建的結構化的,另一種是無法用語言符號結構化的。

第一種,可結構化意識的「創造」是人類第一次智力覺醒。語言和符號所表達的人類思想都可以理解為基因信息的升級版。

科學,是群體性感應信息的意識工具化,三個關鍵詞:群體性、感應信息、意識工具化。這裡實際上就已經包含了結構化意識工具化部分:感應的工具化,即實驗設備、儀器等等,是近現代科學誕生的關鍵,由伽利略開啟;意識工具化,即形式邏輯,是意識對感應信息(即經驗認知,經驗認知是人類感應信息的群體化認可)的可靠性加工,最早由亞里士多德《工具論》闡述,真正和感應信息做有效結合,還是在近現代科學時代。可以說,人類第一次智力覺醒,可結構化的內容其實是基因信息的升級版。

第二種,未來不可結構化意識的「創造」將會是人類第二次智力覺醒,人類將會像當年突然開始出現語言和抽象符號一樣,實現智慧形式的新飛躍。不可結構化意識不會像基因信息、人類認知信息等模式,就像今天很多人想像的意識上傳到「雲端」,也絕對不會是可結構化那種信息。

新解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經常看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各種解釋,有的說天地正是將萬物像對待芻狗那樣平等,聖人對待百姓正像對待芻狗那樣平等對待,自然的法則是對待世間萬象一切平等;在人的世界裡,也應如此才是正道。;還有的說天地也不仁,聖人也不仁,萬物也好,百姓也罷,在他們的眼裡都是芻狗而已。

我的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問題絕對不是出在萬物身上;同樣的,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問題也絕對不是出在百姓身上。老子已經說的很清楚:所有的問題是出在天地的規則、聖人的行為上,應該修改的是天地的規則、是聖人的行為,以道來修改天地的規則,以道來修正聖人的行為。

這裡的天地規則,是國家的制度,如西周祭祀制度,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周朝的意識形態。老子是反這個意識形態的,即西周的這種祭祀制度。聖人的行為,大多可以理解成天子的行為。

原文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後面還有「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說明萬事萬物以「道」為基準,而不是以天地、以聖人為基準。因為幾乎所有人都將可見的高高在上的最大的實體作為基準,但實際上是錯誤的。

所謂「芻狗」也是上古祭祀的名稱之一,即用草紮成的狗,專用於祭祀之中,以為祭祀完畢,就把它扔掉或燒掉,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這句話最直接的把老子對當時巫術治國的痛恨表達出來。

含義應該是:天地不仁,它對待萬物就會像對待祭品中草扎的狗一樣用完即丟掉;聖人不仁,他對待百姓也會像對待祭品祭品中草扎的狗一樣,用完即丟掉。問題不在萬物,更不在百姓,而是天地的規則,是聖人的行為。

天地什麼規則?聖人什麼行為?

我認為老子的意思很明顯就在「為芻狗」這三個字里,即「就像對待祭品中草扎的狗一樣」這種行為、這種規則,這是老子痛恨的。

再多說一句,孔子崇尚祭祀,老子反對祭祀,這就是他們兩人的根本區別。祭祀意味著春秋戰國時期再往前到商朝、到更早的幾千年以來國家的主流思想統治模式,這段長達幾千年的時期也是萬物有靈自然力崇拜時代,是多神崇拜時代。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在全球範圍內,也是多神崇拜到一神崇拜的過渡時期,從對自然力崇拜到絕對精神崇拜的過渡時期,思想大師就是誕生在過渡時期,為下一個時代奠定思想上基礎。當然老子反對祭祀,是以崇尚自然法則為基本理念,這種自然法則是自然與人共有的,而不是單純的獨立於人之外的;孔子將延伸祭祀思想,將原本存在幾千年的「儒」變成了孔子的儒,變成了抽象的精神,孔子是這種倫理宗教的創始人。

周雖然取代了商,但是其統治模式基本沒變,即以中央之國為中心,其他各個國家為聯邦的類似這種形式。這也是當時生產力的自然慣性決定的。即更早時期萬物有靈崇拜的延續。但是到了春秋時期,一方面由於氣候突然變得極其溫暖,加上當時新型生產工具的出現,如鐵器的大規模使用,對於以農耕生產為主導生存方式的人群社會,土地糧食收穫大於其他時期,人類有足夠的物質基礎和時間去接受教育和深度思考,每個獨立群體都有能力需要更多的土地去耕種,這樣對於土地的需求刺激了土地的爭奪戰,戰爭頻繁發生。而戰爭又刺激了更多「經驗」類認知的出現,思想大師紛紛登場,即人類的思想大爆發。

春秋時期這種隨著氣候造成的生產力的爆發發展,人類就自然產生了對原本萬物有靈信仰的懷疑。這個很好理解,有人要是突然成了暴發戶,大多也是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無所不能。而當收入較低時,就會祈禱上帝帶來食物。春秋戰國時期對周朝原本的國家意識形態根基產生懷疑,是那個時代的特徵。

春秋戰國時期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力崇拜到絕對精神崇拜的過渡時期。祭祀意味著春秋戰國時期再往前到商朝、到更早的幾千年以來國家的主流思想統治模式,是國家主流意識形態,這段長達幾千年的時期也是萬物有靈自然力崇拜時代,是多神崇拜時代。

孔子崇尚祭祀,老子反對祭祀,這就是他們兩人的根本區別。

老子,是反對當時傳統的「祭祀」的,也就是說內心是反巫術的。《道德經》第二十章說:「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老子在這裡並不是讚美「太牢」的盛況,在陳述了「如享太牢」的情景之後,老子緊接著筆鋒一轉,描述了自我的心境:「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一個「獨」字反映了老子不盲目從眾的心態,更主要是對這種國家祭祀的形式感到反感。又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本章所謂「芻狗」也是上古祭祀的名稱之一,即用草紮成的狗,專用於祭祀之中,以為祭祀完畢,就把它扔掉或燒掉,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這句話最直接的把老子對當時巫術治國的痛恨表達出來。

知名科學家一定是名門之後嗎?

如果有研究科學史的人就會發現很多知名物理學家在科學上都是家族性質的。

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法國理論物理學家,波動力學的創始人,物質波理論的創立者,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192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32年任巴黎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1933年被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德布羅意的父親是法國的一個伯爵,並且是正當權的一位內閣部長。

德布羅意他出生於一個具有百年歷史的貴族家庭中,這個貴族家庭在法國的歷史上頗具名聲。早在17世紀40年代,德布羅意家族就為各朝法國國王效力,在戰場和政壇上屢立功勛,名垂法國史冊。1742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冊封德布羅意家族為公爵,子孫世襲。由於第一代公爵的兒子戰功顯赫,1759年德布羅意家族又被神聖羅馬帝國冊封為世襲親王。這樣,德布羅意家族就有了親王和公爵兩個爵位。 憑藉著祖上的榮耀,德布羅意家族高官顯貴層出不窮,100多年來先後出過一位總理、一位議長、三員上將、兩位部長和兩位大使,還有很多爵士、勛爵,但有親王頭銜的卻只有法國的德布羅意。1906年,路易斯?德布羅意的父親去世,親王的爵位由哥哥莫里斯承襲,路易斯承襲公爵之位。1960年莫里斯去世,路易斯承襲了親王之位。百年來,在德布羅意顯赫的家族中,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學者就有400多人。

愛德華·威滕,是當今最頂尖的物理學家,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被美國《生活》周刊評為二次大戰後第六位最有影響的人物,當代物理學家中H指數最高的一位。愛德華迄今為止他已經發表了250篇學術論文,總引用率竟然超過了10萬次,其中單篇引用超過1000次的論文達到27篇,在理論物理學界獨佔鰲頭。他的父親路易斯·威滕是研究廣義相對論的理論物理學家,相比之下,父親路易斯的科研成就可以用「平庸之至」來形容,畢生只發表了一篇引用率超過100次的論文。1987年,供職於辛辛那提大學的父親與就職於普林斯頓大學的兒子合作發表了一篇關於弦理論的文章,這是父子二人唯一的一次合作,不過學界反應平平。

楊振寧之父:楊武之(1896— 1973),原名楊克純,武之是他的號。楊武之的父親楊邦盛,是清末的一名秀才。

楊武之1896年4月14日出生於安徽合肥。數學家,數學教育家。長期在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任系主任或代主任。是我國早期從事現代數論和代數學教學與研究的學者。楊武之的主要學術貢獻是數論研究,尤其以華林(Waring)問題的工作著稱。楊武之一生從事數學教育,特別是在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執教並主持系務時期,培養和造就了兩代數學人才,對中國現代數學的貢獻很大。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赫爾曼·愛因斯坦中學畢業後,幾個家境富裕的親戚資助他在烏爾姆開辦了一家製造和銷售羽絨床墊的小工廠,可是赫爾曼·愛因斯坦並不善於經商,工廠效益不佳。在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出生約一年後,赫爾曼·愛因斯坦賣掉了羽絨廠和住宅,舉家遷往慕尼黑,到大城市謀求發展。在慕尼黑,赫爾曼·愛因斯坦與其弟弟雅各布合夥開辦了一家安裝煤氣和自來水管道的小企業,起初生意興隆。不久,兄弟兩人又開辦了一家電子技術工廠,製造發電機、電弧燈以及可供本市各供電和照明系統用的測量儀器。可好景不長,工廠很快在競爭中被淘汰,瀕臨破產。

牛頓1642年聖誕日出生於英格蘭格蘭瑟姆鎮的烏爾索普莊園,他是遺腹子,父親是文盲。

在牛頓3歲的時候,他媽媽嫁給了一個有錢的牧師,比她大了30歲左右的老頭——納巴斯·史密斯(Barnabas Smith),繼父並不能接受牛頓。史密斯和牛頓的母親結婚後又活了8年,並且漢娜還給他生了幾個孩子。

牛頓的母親與其新丈夫居住在鄰近的村莊,而牛頓由其祖父母照顧。被拋棄讓牛頓心裡留下了陰影,讓在他成年之後依然性情孤僻,對任何事物都持懷疑態度。牛頓十歲的時候曾經列出自己的罪惡,其中一有條就是:「威脅過我的父母說要燒了他們的房子。」

牛頓早期的2本筆記簿,它們分別保存在菲茨威廉博物館和紐約摩根博物館,前者是牛頓在19歲上大學的時候寫的,那本筆記簿起先被牛頓用來記載自己冒犯上帝的罪行,在前一份犯紀清單里的第13和第14項寫道:要把我那姓史密斯的父母連同房子一起燒掉。

牛頓和愛因斯坦是至今為止公認的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科學家,他們的家庭背景基本上與學術無關,愛因斯坦似乎比牛頓好一點,因為愛因斯坦的叔叔至少在他青少年時期還曾經教他數學。兩位最頂級的科學家家庭並不是名門之後。歷史上最頂峰的兩位科學巨人出自普通之家,也說明了那個誕生巨人的時代是一個動蕩的時代,只有動蕩才會產生認知突變,後來的天才基本上是在巨人理論的基礎上做添磚加瓦的工作。

探索貓說:科學是人類群體性感應信息(即經驗認知)的意識工具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探索貓 的精彩文章:

歷史學與科學的某種神秘聯繫:很多頂級科學家竟然是歷史專業畢業
所有物質都是意識的主體,宇宙出現生命不僅僅是巧合
月亮存在嗎?從符號化到奇點臨近談智力二次覺醒,新解李約瑟難題
很多終極理論或許都是不可證偽的理論
不能測量的存在是否存在?真空是一種存在嗎?

TAG:探索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