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些年,我去過的歐洲(七)

這些年,我去過的歐洲(七)

這些年,我去過的歐洲

歐洲城市亂談(中)

----兼以此篇向偶像奧黛麗·赫本致敬

【按】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不是很喜歡使用「旅遊」這個詞,我喜歡的用詞,也算是我對古人所謂「行萬里路」的理解,是「旅行」。我也認為,成功的旅行,需要利用好旅行者的腿腳、眼睛、大腦和心靈----腿腳負責走路,眼睛負責觀看,大腦負責思考,心靈負責感受,要構成一次好的旅行,這四個要素缺一不可。除此之外,我還有一點個人經驗就是,每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盡量多跟當地人交流,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01】科隆:從大教堂到舒馬赫的豪宅

科隆是德國的工業重鎮,所以就像我在上一篇里講的,這裡的萊茵河畔給人的感覺,確實是少了那麼一點點詩情畫意。當然,我去科隆本來也不是為了什麼詩情畫意,本來就是去看工業展會的,所以也算得上是實至名歸了。但是如果稍微深入發掘一點,尤其是跟當地人扒一扒八卦的話,科隆還是有不少值得玩味的亮點的。

其一就是科隆大教堂。這座教堂位於科隆市中心、火車站旁、萊茵河畔,論高度的話她可是世界排名第三,所以走在科隆市區,遠遠的就能看見她那漂亮的哥特式尖頂。事實上她也的確就是科隆的地標。

走近一點再看,科隆大教堂果真是雄偉非常,再加上她那外立面昭示著歲月沉澱的黝黑的顏色,隱隱中透露出一股殺氣,相當令人震撼。走進教堂內部,才感覺到這座教堂真大,比巴黎聖母院可是大多了。

所以在我第一次看到她以後,我回來做了一下功課,才知道科隆大教堂果然不同凡響,不但其高度躋身世界上前三,她還是歐洲北部最大的教堂,更令人驚奇的是,這座教堂前後足足耗時600年才建設完成----對,六百年,比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的時間還長了一百年。但是,這還不是最大的亮點,這座教堂最大的亮點是,她被公認為「全世界哥特式教堂中最完美的建築典範」----這個美譽夠可以了吧?就憑這一美譽,她就在世界建築藝術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所以當我幾年後再次造訪科隆的時候,一向吝嗇的我滿懷敬仰地走進科隆大教堂,狠狠心、悄悄的,向教堂里的一座水池裡投了一歐元硬幣,順便許了個小心愿:將來寫一部關於歐洲的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靈驗與否,期待大家的支持。

我很同意一種觀點:建築與藝術是能夠反映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性格與情感的。而這也正是我主張在旅行時要學會用心靈去感受的主要原因。如果你用心感受,你是能夠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人的建築與藝術作品中,領略到他們內心的情感世界的。圖中這是米蘭大教堂,也是位於米蘭市的市中心,規模居於世界第二,世界五大教堂之一,而且也同樣是米蘭的地標,同樣的令人震撼,也同樣的古老----歷時500年建成,當然也同樣是哥特式建築,而且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築,但是在藝術風格上,她與科隆大教堂卻有一些不同。

米蘭大教堂處處體現出極致的精緻主義,華麗、精美而又極盡繁複之能事,再加上淺色的外立面,使其看起來給人一種格外年輕和輕靈的感覺,而科隆大教堂的那份厚重和黝黑的外立面,則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歲月沉澱。大概這就是義大利人與德國人之間在情感與性格方面的不同之處吧。

但是還是被我發現了一些相同的東西,那就是,自從我2002年第一次造訪巴黎聖母院那時候開始,我就發現在歐洲有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哥特式教堂,特別是大的哥特式教堂,似乎常年處於一種維修狀態。這張圖上一期已經發過,是米蘭大教堂的維修場面。而本文前面第二張圖,也顯示了科隆大教堂正在維修。對於這個問題,我這個好奇的外行人思考了許多年,一直以為他們只是在清潔外立面,但是直到最近我才在房龍的一本書里找了答案,那就是----這是由哥特式建築的力學結構決定的。哥特式建築為了實現獨特的高聳入雲的尖頂結構,不得不採取骨架暴露在外的力學支撐結構,其代價就是容易坍塌,所以哥特式建築相對於其它建築形式比如羅馬式建築,需要更頻繁的維護維修。

有得必有失----看來這個道理全世界都一樣。不過反過來看,考慮到這樣一種相對比較脆弱的建築結構,對於那些已經歷經五六百年甚至七八百年歲月而仍然屹立不倒的哥特式教堂來說,那些教堂的建設者和維護者們確實令人肅然起敬,數百年來想必他們一直在不停歇的、如履薄冰般地維護著這些神聖而美麗的建築。

教堂,絕對是我建議到歐洲的旅行者們不應該錯過的風景。

除了大教堂,我還從科隆當地人那裡了解到,科隆不僅是德國的工業重鎮,她還是德國的娛樂重鎮。

那是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周大哥興緻上來了,讓那位健壯的旅店老闆開車帶我們出去兜風。我至今記得,店老闆開著那輛七座的大MVP,在德國高速上一路飆到200脈,面對車外飛馳的夜色,我是又困又刺激。我更記得一路上,他還一面開車一面向我展示他的手機上,他老婆發來的讓他慢點開的簡訊。簡直大活寶一個。

大概是周大哥對於他的車費開價沒有回盤的緣故,店老闆在回來的路上顯得更加興奮,一路上給我們講個不停,還特別隆重地告訴我們,科隆是德國的娛樂中心,電影電視的節目製作主基地就在科隆,娛樂界和體育界的明星大腕們也大多住在在科隆。到了臨近科隆的的時候,他說,我帶你們從科隆的富人區穿過,讓你們看一看德國明星大腕們的家。好一枚大活寶。

果然,車子拐了幾拐,駛進一片寂靜的別墅區,裡面是清一色的大落地玻璃窗別墅。我發現大玻璃窗離地很近,作為行人甲和路人乙,是完全能夠透過玻璃窗看到室內的,對此我有一點奇怪----難道他們就不怕被狗仔隊偷拍以及安全問題嗎?我帶著這個問題問了下店老闆,結果他呵呵一笑回答說,他們就是要這種大大的落地玻璃窗啊,因為他們就是要向吃瓜群眾們展示他們的明星地位啊,要讓群眾們都看到他們的闊氣生活啊。

「他們經常要站在玻璃窗前擺弄一些動作,一是吸引路過群眾的注意,二是向對面玻璃窗里的競爭對手亮肌肉。」店老闆一面說,還一面把手脫離方向盤,做起了擴胸運動!

「哈哈哈……」我實在忍不住笑出聲來。

「快看,那就是舒馬赫的豪宅!怎麼樣,夠闊氣吧?」店老闆突然指著右前方的一座別墅告訴我們。好一個大活寶。

那年是2012年的秋季,科隆的店老闆帶我和周大哥從舒馬赫的豪宅旁經過。就在一年後2013年的冬季,舒馬赫在阿爾卑斯山滑雪時發生意外遭受重創,至今昏迷。我也不知道此刻的舒馬赫,是不是正躺在他位於科隆的這座豪宅里期待著奇蹟。果真是人生無常,享樂要及時,努力要趁早,世界那麼大,應該多看看。

【02】米蘭:誰的天堂?Shallwe have a breakfast together?

前面剛剛談到了米蘭大教堂。當然米蘭不僅僅有座舉世聞名的大教堂,事實上米蘭是一座享譽世界的旅遊名城,每年春天在米蘭舉辦的設計周與傢具展,也是與每年秋季在科隆舉辦的傢具展遙相呼應的姊妹篇。當然米蘭還有兩家赫赫有名的足球俱樂部和聖保羅球場。

不過今天我只想告訴你們,關於米蘭,我有一點個人小體會,那就是:米蘭是我迄今為止見過的最漂亮最有腔調的購物中心。

在如今這個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時代,全世界最不缺的大概就是購物中心了。還有哪座購物中心比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更浪漫更令人神往呢(男生除外)?還有哪座購物中心能像巴黎的老佛爺那樣,總是有成群的中國大媽坐在退稅區的台階上呢?難道香港的購物中心不夠排場嗎?難道上海的購物中心沒有腔調嗎?答案當然都是肯定的。

但是,我還是覺得,米蘭的購物中心最漂亮。看這開闊的空間,這經典的建築,這透明的弧形屋頂,這大牌雲集的店面,簡直的簡直,美呆了。

米蘭購物中心,浪漫與美麗齊飛,大氣與奢華一色。

所以,在我看來,米蘭是最堪稱「女人的天堂」的一座城市。

各位男生,各位好漢,我奉勸你們一句話:請慎重帶女友或老婆來米蘭,小心她們會瘋掉;

各位女生,各位美女,我也奉勸你們一句話:請慎重帶男友或老公來米蘭,小心他們會瘋掉。

至於我本人嘛,在米蘭的收穫竟然比購物還大,就是因為在周大哥的導演下,我坐在米蘭的購物中心裡拍了一張裝逼照----男版山寨的「蒂凡尼的早餐」。這張裝逼照曾經擔任我的微信和QQ頭像很多年。

This is這是原版的「蒂凡尼的早餐」,WOW,跨越時空的偶像奧黛麗·赫本!

如果時光能夠穿越,我多想,與偶像赫本合作拍攝一部《米蘭的早餐》。(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嘔吐,純屬必然。)

【03】阿姆斯特丹:自行車之城&文化大熔爐。

得益於職業經歷,阿姆斯特丹算是我造訪過最多次的城市了。毫無疑問,這座城市最出名的就是她的紅燈區。而基於我個人的理解,如果讓我為阿姆斯特丹這座城市貼一個標籤的話,我會選擇「文化的大熔爐」這個標籤。圖中這是博物館廣場上的「I AM STERDAM」(我是斯特丹)雕塑。廣場旁邊就是梵高博物館。

不是嗎?一座紅燈區都容得下的城市,怎麼可能不成為文化的大熔爐呢?記得有一年跟荷蘭的那位如今已經退休的老董事長一起用餐時,席間他向一位中國的少年這樣介紹說:「You are welcome to Amsterdam, it』s a melting pot.」(歡迎造訪阿姆斯特丹,這座城市是一個大熔爐。)這位老董事長學識淵博,一生行走江湖,我對他的這句評論深感認同。圖中這是有一次我途徑阿姆斯特丹的中央火車站時,偶遇在車站大廳里即興彈琴的旅客,國籍不詳。

阿姆斯特丹可謂是三教九流,泥沙俱下。不止有紅燈區,而且在這裡出售、吸食大麻和致幻劑也是合法的。就在距離前面圖片里那個博物館廣場一公里左右,還有一座規模不小的賭場。這麼說起來,阿姆斯特丹稱得上是黃賭毒俱全了。

但是許多年來令我好奇的,並不是這些合法存在於阿姆斯特丹的黃賭毒本身,而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這樣一個黃賭毒俱全的阿姆斯特丹,為什麼並沒有變成一個髒亂、沉淪或者墮落的城市,而是反而到處呈現出有序、和平與包容?如果不是你事先知道這裡有紅燈區、大麻、致幻劑和賭場的話,走在阿姆斯特丹的大街上,你根本感覺不到也聯想不到這些所謂的黃賭毒的東西,而是陶醉於那市區內縱橫交錯的運河,乾淨整潔的街道,漂亮的建築,來自世界各地的不知國籍的遊客,以及價格頗為有吸引力的購物商場。

還有這些放眼全球的企業總部。

整潔的街道,美麗的建築。

美麗的運河。

以及這些行色匆匆的騎自行車的人。我觀察過許多次,發現阿姆斯特丹人騎自行車的速度很有可能世界排名第一,男男女女的幾乎是嗖嗖地從我身邊呼嘯而過。

事實上,阿姆斯特丹堪稱自行車之城。看這座停車場,自行車成山成海,它們可不是共享單車哦,而是私有單車。對於這樣一座歐洲的自行車之城,我的判斷是:共享單車在這裡基本沒有存在的必要,因為它無法為阿姆斯特丹錦上添花,只能是畫蛇添足。

【04】摩納哥:從骨子裡透出的奢華。

在上一篇里我把歐洲(大陸)的城市分為巴黎和其他城市兩部分,其實這也只是一種象徵性意義上的需要,實際上,在我看來,還有一座城市與歐洲所有其他城市截然不同,那就是摩納哥。但是問題來了,我真不知道應不應該稱呼摩納哥是一座城市,因為摩納哥本身就是一個國家----摩納哥公國,一個國土面積只有1.98平方公里的國度。

1.98平方公里是什麼概念呢?上海市最小的區盧灣區的面積是8.05平方公里,紐約中央公園的面積是8.43平方公里,大家對比感受下。腿腳快捷的我和人高馬大的周大哥一起漫步,我們倆優哉游哉的兩個小時就能繞著這個國家走一圈,臉不紅氣不喘。

但是,摩納哥公國國土雖小,但是那一個奢華、富麗與堂皇,可真是配得上她那世界三大賭城之一的頭銜,真配得上她那眾多的F1賽車手公民。

摩納哥的建築一角,雍容華貴。

摩納哥的建築一角,華貴雍容。

建築裝飾與細節,處處透露出華貴的氣質。

摩納哥街拍。街道雖窄,卻不失雍容大氣。

摩納哥街拍。街道雖窄,卻不失大氣雍容。

非常幸運的,2010年我和周大哥造訪摩納哥那天,竟然正趕上F1賽事。一大早我們就坐在F1賽道外面的餐廳里,隔著鐵絲網,一邊喝咖啡一邊被賽車的轟鳴聲虐待著耳朵。我是第一次離F1賽事這麼近,真沒想到賽車的馬達聲竟然那麼響,嚇死寶寶啦。

不要小看摩納哥的F1賽事哦,度娘說咧:「蒙特卡洛賽道,世界四大知名賽道之一,以街道為賽道,是F1賽道中最短的一條,並擁有F1賽道中最慢的彎角和著名的隧道。同時因為在街道比賽,車隊的加油站也很小很窄。但是由於賽道的技巧性強,懸掛和輪胎都很重要,這站比賽的冠軍也是許多車手夢寐以求的。」

就是因為摩納哥太小了,所以那天我們才能夠不需要買票就能扶在鐵絲網上觀看賽車的哦,好幸運。

賽事結束後,還有遊客坐在圍欄外的餐桌前喝茶。

然而,摩納哥的頭銜何止於此,她還是與美國的拉斯維加斯、中國的澳門並稱的世界三大賭城之一。這是摩納哥的一個賭場入口。

另一個賭場入口。

在歐洲的其他城市裡,最多見的是小車型、低排量的小汽車,但是賭城摩納哥可不一樣,這裡到處是豪車美女。

大街上也是豪車的世界。

豪車無處不在。

何止於豪車,還有這豪華遊艇。

我近距離觀察了一下,這遊艇的做工真不錯,其工藝水準堪比蘋果,表面噴漆標準不輸邁巴赫。

站在摩納哥的半山腰望下去,港灣里停滿了遊艇。不過不止摩納哥,這種停滿遊艇的港灣的確是歐洲沿海國家的日常。

這是摩納哥一家賓館的門前,骨子裡透著雍容與奢華。

這兩張是摩納哥的海灘,雍容而華麗。

灣中魚可百許頭 皆若空游無所依。其實還有一位金髮的比基尼美女正在裡面跟魚群一起游泳,我沒好意思拍進來。

如果說前面拍的那些東西多少都有點屬於「外在美」的話,那麼這些摩納哥的垃圾桶,應該是屬於「內在美」了吧?

垃圾桶,摩納哥的「內在美」。

【05】羅馬:與其浪漫度假,何如思古幽情?

2010年在我制定歐洲旅行計劃的時候,我強烈推薦的第一站就是羅馬。歐洲有如此豐富的旅遊資源,我還要首推羅馬,其實主要是受了兩部作品的影響。

一部作品是書----愛德華·吉本的史學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這是我家裡珍藏的英文版《羅馬帝國衰亡史》。夠厚吧?

這是亞馬遜上出售的中文版《羅馬帝國衰亡史》。夠厚吧?

就這麼厚的大塊頭,其實還只是原著全本的節選版。但是這本書寫得實在太有才華,不論多厚都得看,尤其是許多年前當我看到大俠金庸在一篇名為《明朝的衰亡始於萬曆》的文章中寫的一段文字以後,就更加堅定了我閱讀這部巨著的決心:

「……我書架上有一部英國歷史家吉朋(金庸翻譯為吉朋,今人多翻譯為吉本----筆者注。)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是三卷注釋本。書脊上繪著羅馬式建築的兩根大理石柱子,第一卷的柱子,柱頭上有些殘缺破損,第二卷的柱子殘損更多,第三卷的柱子完全垮了。這象徵一個帝國的衰敗和滅亡,如何一步步的發展……」

不過書實在太厚了,閱讀英文的速度跟母語確實沒法比,所以我只讀了英文版的了頭和尾兩部分以後就堅持不下去了,最後還是選擇在Kindle上通讀了中文版。

另一部作品是電影----由奧黛麗·赫本主演、拍攝於1953年的電影《羅馬假日》。前面吉本的史學巨著,我估計知道的人不多,讀過的人更是寥若晨星,然而這部電影,我想知道的和看過的同仁,那就太多了吧,這部電影我估計應該用家喻戶曉來形容它才對吧。

但是對於周大哥和我兩個大男人來說,到了羅馬,總不至於像許多青年男女們那樣,循著安妮公主在《羅馬假日》中的足跡去旅行吧,也不可能有興趣去看那個派克向赫本惡作劇的真理之口或者許願池吧。

所以,當我和周大哥到達羅馬以後,首先直奔古羅馬城遺址。

建於2500年前的古羅馬城遺址,斷壁殘垣仍然掩飾不住當年的宏偉風華,今天看起來就顯得更加令人震撼。

然後我們就雄赳赳地奔向古羅馬斗獸場。在現場周大哥和我對著斗獸場的石頭研究了一番,結論是,我們應該拜倒在2500年前的古羅馬的工程同仁們的工作服之下。

斗獸場底部的斑斑青草,似乎更加反襯出斷壁殘垣的蕭殺寂寞與滄海桑田。於是我準備開始醞釀獨愴然而涕下的思古幽情了。

可是,等一下,當我下一秒看到這幅本該激發我的思古幽情的畫面時,我腦子裡為什麼會莫名其妙的出現《羅馬假日》的場景呢?

就是影片中這個鏡頭,此時忽然閃進了我的腦海。

等到我們經過這座神廟遺址時,《羅馬假日》的鏡頭又來了。

就是這個鏡頭,驀地湧上我的心頭。

好吧,那就逛大街吧。當經過這個窗戶時,周大哥說了一句:「哎吆,這鐵柵欄設計得不錯啊!」我定睛一看,哎呀媽呀,才下眉頭,又上心頭了。

果真是強迫症啊,《羅馬假日》里的這個鏡頭又出現了。就是這個一樣的鐵柵欄。

等到我們在羅馬的街頭坐下來小憩一杯的時候,周大哥冷不丁冒出來一句:「呵呵,兩個大男人逛羅馬,好像有點不匹配啊。」我馬上明白了,周大哥此時跟我是同一種感覺:羅馬是一座浪漫之城,一座適合多情男女的羅曼蒂克之城。

當時我其實也沒有想太多。但是後來這麼多年,當我偶爾翻看這些年來我遊歷歐洲的照片時,突然有一天一個念頭閃進我的腦海:

這不對啊,浪漫之城羅馬----不對啊,放眼歐洲,浪漫之城這個頭銜不應該落到羅馬頭上啊。論浪漫,近一點說威尼斯,佛羅倫薩,遠一點說巴黎,普羅旺斯,再遠一點說布拉格,維也納這些城市,不論是建築,藝術,還是歷史,風流人物,都比羅馬浪漫和詩情畫意得多啊。可是,為什麼今天的羅馬給人這樣一種印象呢?論建築,古羅馬斗獸場當年那可是血淋淋的屠宰場啊,不知有多少角鬥士與猛獸曾經死在斗獸場上,而且他(它)們的死亡無疑都是以流光鮮血的方式。據有關記載,斗獸場每三天就要關閉一天來清理屍體,以至於有人曾說:「要是你在角斗台上隨便抓一把泥土,放在手中一捏,就可以看到印在掌上的斑斑血跡。」就是這樣一座充滿血腥慘烈歷史的建築,到底是如何與浪漫和詩意聯繫在一起的呢?

如果要問古羅馬人有什麼令人驚奇的特殊才能的話,那一定是他們的建築技術或者往更大一點說,他們的城市建設水平。舉例來說吧,古羅馬城的供排水系統,是史上最牛逼的供排水系統,沒有之一。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2500年前建成的古羅馬下水道,現在的羅馬仍然在使用!據有關記載,「公元33年,羅馬的營造官清潔下水道時,曾乘坐一葉扁舟在地下水道中遊歷了一遍。」牛吧?

再舉一組數據來說明。有資料表明,「在整個羅馬帝國時期,每個羅馬人每天可以享用1100升的水,而現在一般居民用水每人每天僅為200—300升。」簡直逆天了是吧?

以至於有人這樣說:「可以說, 古羅馬的渠道建設和管理跟現代的渠道建設和管理沒有什麼不同,因為現代的渠道建設技術基本上都來自於古羅馬的建設工程。」對此,我們除了佩服,還能說什麼呢?

問題來了,古羅馬人這一項逆天的技能,還是與浪漫和詩情畫意刮不上邊啊。

所以說,最後我得出一個結論,這一切都是《羅馬假日》這部影片造成的,這部拍攝於1953年的電影實在太成功了,影響力實在太大了,以至於它憑一己之力,就深刻地改變了人們對羅馬這座城市的直觀印象和感覺。而這部影片短短的幾十年歷史與羅馬城所承載的羅馬帝國的2500多年的歷史相比,這個反差實在是太大了!

從凱撒大帝逝世到屋大維於公元前27年建立羅馬帝國,再到圖拉真,再到君士坦丁大帝,最輝煌的時候羅馬帝國佔據了一整片地中海區域;從前羅馬帝國到後羅馬帝國,再到分裂為東羅馬帝國與西羅馬帝國,再到西羅馬帝國滅亡,直到最後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在這漫長的歲月里,羅馬帝國發生了多少轟轟烈烈、驚心動魄的故事,曾經多麼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人類的歷史,然而,但是,僅僅一部拍攝於1953年的電影,就極大地轉移了每一位造訪羅馬的遊客的視線和內心的感受,甚至在羅馬還有一條頗受歡迎的《羅馬假日》旅遊路線,這隻能說,電影的力量真的是強大。無獨有偶,電影《卡薩布蘭卡》之於卡薩布蘭卡這座城市,不又是一個電影《羅馬假日》之於羅馬城的翻版嗎?當然,嚴格地講,《卡薩布蘭卡》拍攝於1944年,比《羅馬假日》還早了9年,所以應該說電影《羅馬假日》之於羅馬城的影響是電影《卡薩布蘭卡》之於卡薩布蘭卡城的影響的翻版。如果沒有《羅馬假日》這部電影,我相信很多人還是會知道羅馬這座城市的,但是假如沒有《卡薩布蘭卡》這部電影,又會有幾個人知道摩洛哥(是非洲的摩洛哥,不是歐洲的摩納哥哦)的卡薩布蘭卡這座城市呢?

至此,我就明白了,我,周大哥,以及所有的人,對於今天的羅馬城的直觀印象和感受,都已經被由奧黛麗·赫本和格利高里·派克主演的《羅馬假日》這部電影深深地影響和改變了。一部電影,重塑了一座城市的性格和形象。

所以,對於電影的這種氫彈般的威力,我除了驚嘆,還是驚嘆。

既然想通了這個道理,我要說的是,我終於意識到,上一次我遊歷羅馬時的那種感受和感覺,對於經歷了轟轟烈烈跌宕起伏2500年歷史的羅馬帝國來說,是不公平的。有生之年,我還要重遊羅馬,這一次,我要用Kindle帶著吉本的那部才華橫溢的《羅馬帝國衰亡史》,重新站在古羅馬遺址前,翻到第71章,滿懷深情地閱讀這一段最經典的思古幽情的文字,然後流下幾滴煽情的淚水:

「教皇尤金尼烏斯四世死前不久,他的兩個僕人,博學的波焦和一個朋友,登上了卡匹托里亞山丘,他們停留在那些石柱和廟宇的廢墟之中,從這可以俯覽一切的高處觀看著那一片廣闊而多種多樣的荒涼景象。這個地點和這個題目給人以議論命運無常的廣闊天地,她不論對人還是對人的最偉大的功績都毫不憐惜,把帝國和城市都一視同仁埋在同一座墳墓之中;人們都認為,從羅馬的昔日的無比偉大看來,她的滅亡實在是空前的可怕和可悲。『在埃萬德款待特洛耶的陌生人時,維吉爾憑著想像曾描述過她的原始風貌,比如在那遠古時代,她所顯露的樣子。那塔耳珀伊亞岩石當時是一個野蠻而孤獨的亂樹叢:而在那位詩人的時代,岩石上蓋有一座神廟的金頂;廟宇被推倒,黃金被搶走,命運又完成了她的一次輪迴,那神聖的地面又一次布滿了亂七八糟的荊棘和刺叢。我們腳下的卡匹托里亞丘,原是羅馬帝國的頭、世界的堡壘、國王們之所懼;以印滿無數勝利者的足跡而聞名於世,以獲得無數民族的戰利品和貢金而富甲天下。這世界的奇觀,如何竟一敗塗地!完全改變了原來的面貌!面目全非!凱旋的道路消失在葡萄藤蔓之中,元老們的坐席埋沒在糞堆之下。再請看一看那帕拉坦山,請在那破爛不堪的巨大的殘垣斷壁中找一找那大理石的劇場、那方形尖塔、那巨大的雕像、那尼祿的宮殿的門廊吧!再細看一看這座城市的其他山丘,那一無所有的空地上僅有幾座廢墟和菜園點綴其間。那羅馬人民的廣場,他們曾在這裡集會執行他們的法令並選舉行政官員,如今或被圈起來種植調味香菜,或被完全敞開任豬狗牛羊賓士。那些為了永存而修建的公共和私人的大廈已全倒成一堆,赤裸裸、支離破碎,有如一個強大的巨人的殘肢;從那經歷過時間和命運的磨難而依然殘存的龐大建築上望去,更只見到處是一片瓦礫。』……」

我認為,這,才是打開羅馬這座城市的正確方式,只是,為了這個正確的方式,還真的有必要再去看一下昔日的君士坦丁堡,當年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即今日的伊斯坦布爾。

世界那麼大,應該去看看。親愛的小夥伴們,那就約起來吧。

(續)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思考間 的精彩文章:

TAG:思考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