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古賞經◆0011 248周熟讀背誦規劃第011周 名畫、國學、英文經典
248周熟讀背誦規劃第011周
名畫、國學、英文經典
1
名畫
美樂聲中,欣賞中國名畫,學習國學、英文經典
中國名畫
2
國學經典
第一樣國學經典
經典名稱:《論語》
篇名:公冶長第五
章節(起始位置):第09章-第15張
去讀經隨身聽國學機錄音編號:54
5.09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1)?」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2),賜也聞一以知二(3)。」子曰:「弗如也。吾與(4)女弗如也。」
註解
(1)愈:勝過、超過。
(2)十:指數的全體,舊注云:「一,數之數;十,數之終。」
(3)二:舊注云:「二者,一之對也。」
(4)與:贊同、同意。
譯文
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兩個相比,誰更好一些呢?」子貢回答說:「我怎麼敢和顏回相比呢?顏回他聽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事。」孔子說:「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說的,是不如他。」
5.10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1)之牆不可杇(2)也,於予與何誅(3)!」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4)改是。」
註解
(1)糞土:腐土、臟土。
(2)杇:音wū,抹牆用的抹子。這裡指用抹子粉刷牆壁。
(3)誅:意為責備、批評。
(4)與:語氣詞。
譯文
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牆壁無法粉刷。對於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什麼用呢?」孔子說:「起初我對於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在宰予這裡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鑒賞
孔子的學生宰予白天睡覺,孔子對他大加非難。這件事並不似表面所說的那麼簡單。結合前後篇章有關內容可以看出,宰予對孔子學說存有異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責。此外,孔子在這裡還提出判斷一個人的正確方法,即聽其言而觀其行。
5.11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1)。」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註解
((1)申棖:棖,音chéng。姓申名棖,字周,孔子的學生。
譯文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剛強的人。」有人回答說:「申棖就是剛強的。」孔子說:「申棖這個人慾望太多,怎麼能剛強呢?」
鑒賞
孔子向來認為,一個人的慾望多了,他就會違背周禮。從這一章來看,人的慾望過多不僅做不到「義」,甚至也做不到「剛」。孔子不普遍地反對人們的慾望,但如果想成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那就要捨棄各種慾望,一心向道。
5.12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譯文
子貢說:「我不願別人強加於我的事,我也不願強加在別人身上。」孔子說:「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5.13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1),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2)與天道(3),不可得而聞也。」
註解
(1)文章:這裡指孔子傳授的詩書禮樂等。
(2)性:人性。《陽貨篇》第十七中談到性。
(3)天道:天命。《論語》書中孔子多處講到天和命,但不見有孔子關於天道的言論。
譯文
子貢說:「老師講授的禮、樂、詩、書的知識,依靠耳聞是能夠學到的;老師講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論,依靠耳聞是不能夠學到的。」
鑒賞
在子貢看來,孔子所講的禮樂詩書等具體知識是有形的,只靠耳聞就可以學到了,但關於人性與天道的理論,深奧神秘,不是通過耳聞就可以學到的,必須從事內心的體驗,才有可能把握得住。
5.14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譯文
子路在聽到一條道理但沒有能親自實行的時候,惟恐又聽到新的道理。
5.15
子貢問曰:「孔文子(1)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2)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註解
(1)孔文子:衛國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謚號,「子」是尊稱。
(2)敏:敏捷、勤勉。
譯文
子貢問道:「為什麼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謚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謚號叫『文』。」
鑒賞
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貢提問時講到「不恥下問」的問題。這是孔子治學一貫應用的方法。「敏而好學」,就是勤敏而興趣濃厚地發憤學習。「不恥下問」,就是不僅聽老師、長輩的教導,向老師、長輩求教,而且還求教於一般看來不如自己知識多的一切人,而不以這樣做為可恥。孔子「不恥下問」的表現:一是就近學習自己的學生們,即邊教邊學,這在《論語》書中有多處記載。二是學於百姓,在他看來,群眾中可以學的東西很多,這同樣可從《論語》書中找到許多根據。他提倡的「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對後世文人學士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二樣國學經典
經典名稱:《易經》
篇名:比卦第八
去讀經隨身聽國學機錄音編號:55
比卦 (水地比)坎上坤下
《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後夫凶。
【注釋】:
(1)比是本卦標題。比的本義是親密,在本卦中為一詞多義。由於「比」字 多次出現,本卦用它來作標題。全卦的內容主要講交往和團結。
(2)原筮: 再筮,指三人同時再占問。
(3)不寧方:不安寧的邦國,不願臣服的邦國。
(4)後夫:遲到的諸侯。
【譯文】:
比卦:吉利。三人同時再占問,占問長久吉凶,沒有災禍。不願服從的邦國來了,遲遲不來的諸侯要受罰。
《彖》曰: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後夫凶,其道窮也。
【譯文】:
《彖辭》說:比,為吉;比,有親輔之義。居下而能順從。「再次占筮,開始永守正道,無災害」,(九五)以剛而得中。「不安寧的事情將並行而來」,上下(眾陰)親比而相應和。「後來的人有凶」。此指比道到此窮盡了。
【釋義】:此釋《比》卦卦名與卦辭之義。吉:《雜卦》曰「比樂」,故比為「吉」。輔:親輔。《比》下坤上坎,坤為地,坎為水,水在地上,不容有間。故為「輔」。下順從:《比》卦下為坤,二三四互體也為坤,坤為順而在下,故曰「下順從」。原筮:再筮。原,再一次。元永貞:開始永守正道。剛中:九五以陽剛居中。不寧方來:不安寧之事並行而來。方,俞樾云:「方,並也。」上下應:指上下五陰應九五。後夫凶:後來的人有凶。其道窮:上六居卦之上,又乘五陽,故曰「其道窮」。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譯文】:
《象辭》說:《比卦》的卦象為坤,(地)下坎(水)上,象徵地上有水。大地上百川爭流,流水又浸潤著大地,表明地與水親密無間,互相依存;以前的歷代君主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分封土地,建立萬國,安撫親近各地諸侯。
初六
初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
【注釋】:
(5)比:親近、安撫。
(6)缶(fou):瓦盆。 盈缶:用瓦盆裝滿酒飯。
(7)終來:即使。有它:有變故,有意外。
【譯文】:
初六:抓到俘虜,安撫他們。沒有災禍。抓到俘虜,裝滿酒飯款待他們。即使有變故,結果吉利。
《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譯文】:
《象辭》說:《比卦》的第一爻位(初六),表示一開始便具有誠信的德行,致使遠方來人歸附,自然可獲吉祥。
六二
六二,比之自內,貞吉。
【注釋】:
(8)比:團結一致。自內:自己內部。
【譯文】:
六二:自己內部團結一致,貞兆吉利
《象》曰: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譯文】:
《象辭》說:"內部親密無間團結一致,輔佐君主",說明沒有偏離了正道。
六三
六三,比之匪人。
【注釋】:
(9)比:結黨營私。匪人:不正派的 人。
【譯文】:
六三:與不正派的人結黨營私。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譯文】:
《象辭》說:"和行為不端正的人交朋友,而且關係親密",難道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嗎?
六四
六四,外比之,貞吉。
【注釋】:
(10)外:外部,外國。
【譯文】:
六四:與外國結盟親善,貞兆吉利。
《象》曰:外比於賢,以從上也。
【譯文】:
《象辭》說:在外面親密團結朋友,輔佐賢君,說明要順從居於尊上地位的君主,才會有好的結果。
九五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注釋】:
(11)顯:外,這裡表示廣泛。
(12)王用三 驅:君王打獵時讓衛隊從左右後三面把獵物驅趕到中間以便射獵。
(13)誡: 用作「駭」,驚嚇。
【譯文】:
九五:廣泛親善。君王打獵時三面包圍,只留一面讓獵物逃走。邑中百姓毫不驚駭,吉利。
《象》曰:顯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順,失前禽也。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譯文】:
《象辭》說:"光明無私,親密團結,互相輔助",可獲得吉祥,因為此時居於正中位置。拋棄逆天行事的舉動而順其自然,就好像圍獵時網開一面,讓該被擒的禽獸落網,不該被獲的從前面逃掉;君王的部下聽其自然,不加戒備;這是君王的賢德感化了部下的緣故。
上六
上六,比之無首,凶。
【注釋】:
(14)比:互相傾軋。無首:沒有頭腦,指沒有核心。
【譯文】:上六:小人互相傾軋,不能團結一心,凶兆。
《象》曰:比之無首,無所終也。
【譯文】:
《象辭》說:"和眾人親密團結、互助友愛但自己不居於領導地位,將有兇險",說明自己將來沒有可以歸附的地方,無立足之地。
第三樣國學經典
經典名稱:《孝經》
章節:感應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喪親章第十八
去讀經隨身聽國學機錄音編號:56、57、58
感應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 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 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 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 不服。』」
孔子說∶「從前,賢明的帝王奉事父親很孝順,所以在祭祀天帝時能夠明白上天覆庇萬物的道理;奉事母親很孝順,所以在社祭后土時能夠明察大地孕育萬物的道理;理順處理好長幼秩序,所以對上下各層也就能夠治理好。能夠明察天地覆育萬物的道理,神明感應其誠,就會彰明神靈、降臨福瑞來保佑。所以雖然尊貴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這就是指他有父親;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這就是指他有兄長。到宗廟裡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沒有忘記自己的親人;修身養心,謹慎行事,是因為恐怕因自己的過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廟祀表達敬意,神明就會出來享受。對父母兄長孝敬順從達到了極至,即可以通達於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應相通。《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篇中說∶『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沒有人不想悅服的。』」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 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孔子說∶「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為官的時候,要想看如何竭盡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時候,要想看如何補救君王的過失。對於君王的優點,要順應發揚;對於君王的過失缺點,要匡正補救,所以君臣關係才能夠相互親敬。《詩經·小雅·隰桑》篇中說∶『心中充溢著愛敬的情懷,無論多麼遙遠,這片真誠的愛心永久藏在心中,從不會有忘記的那一天。』」
喪親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 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 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 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 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孔子說∶「孝子喪失了父母親,要哭得聲嘶力竭,發不出悠長的哭腔;舉止行為失去了平時的端正禮儀,言語沒有了條理文采,穿上華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聽到美妙的音樂也不快樂,吃美味的食物不覺得好吃,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親人而悲傷憂愁的表現。父母之喪,3天之後就要吃東西,這是教導人民不要因失去親人的悲哀而損傷生者的身體,不要因過度的哀毀而滅絕人生的天性,這是聖賢君子的為政之道。為親人守喪不超過3年,是告訴人們居喪是有其終止期限的。辦喪事的時候,要為去世的父母準備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飾和鋪蓋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進棺內,陳列擺設上 、簋類祭奠器具,以寄託生者的哀痛和悲傷。出殯的時候,捶胸頓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興建起祭祀用的廟宇,使亡靈有所歸依並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兩季舉行祭祀,以表示生者無時不思念亡故的親人。在父母親在世時以愛和敬來奉事他們,在他們去世後,則懷看悲哀之情料理喪事,如此盡到了人生在世應盡的本分和義務。養生送死的大義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為孝子侍奉親人的義務。」
3
英文經典
新概念英語
經典名稱:《新概念英語第一冊》
篇名:第21課Lesson 21 Which book?
去讀經隨身聽國學機錄音編號:59
原文+翻譯
Lesson 21 Which book?
第21課 哪一本書?
Listen to the tape then answer this question.
聽錄音,然後回答問題。
Which book does the man want?
這位男士要哪本書?
MAN: Give me a book please, Jane.
丈夫:請拿本書給我,簡。
WOMAN : Which book?
妻子:哪一本?
WOMAN : This one?
妻子:是這本嗎?
MAN: No, not that one.
丈夫:不,不是那本。
The red one.
是那本紅皮的。
WOMAN : This one?
妻子:這本嗎?
MAN: Yes, please.
丈夫:是的,請給我。
WOMAN : Here you are.
妻子:給你。
MAN: Thank you.
丈夫:謝謝。
說明
更多學習內容,參見:
每日英語 00011 《新概念英語第一冊》Lesson 21 Which book?
※教子有方◆0009 《顏氏家訓》之教子篇,字字珠璣,大智慧
TAG:去讀經國學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