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人怎麼過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按中國古代曆法的解釋,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唐代中秋行「拜月」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游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葯,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賞月之餘,品嘗月餅逐漸成為中秋節的一個民俗符號。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為軍隊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品嘗,從此就有了中秋吃餅食的習俗。當時的大戶人家一般都會在中秋節擺設大香案拜月,圓餅、西瓜、蘋果、葡萄等供品一應俱全,其中圓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考究的人家,西瓜還要特意切成蓮花狀供奉。
北宋中秋始「團圓」
「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梁錄》中:「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還有更瀟洒的活動「玩月」。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秋」條稱,「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南宋時期,「玩月」熱鬧得更近乎瘋狂。吳自牧筆下曾詳細記述了臨安的中秋之夜:「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糰子女,以酬佳節。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里,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南宋「月餅」誕生
月餅的由來,傳說源於唐征突厥取勝,有西域商人賀以胡餅,李世民感慨道「應將胡餅邀蟾蜍」。此說無據,胡餅漢代已入中原,類於今天的饢。李世民不過是說胡餅之圓,近似月亮罷了,和月餅毫無關係。事實上,到南宋才有「月餅」一說,但屬市賣食品,與中秋節無關,且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舊事》一書對此有記載。並且,蒸制月餅至今仍在山東、河南等地流傳。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遊覽志會》中有有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確切記載。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余》中寫道:「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餅 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 徑尺余,重有兩斤。」
「餅」在古代是一類麵食的總稱,比如麵條叫湯餅、索餅,饅頭叫蒸餅、炊餅,水餃叫煮餅,涼麵叫溲餅等。古人祭祀需用麵食,以「餅」祭月,在所難免,比如宋代宮廷過中秋時就吃「宮餅」「小餅」「月團」。 元代中亞技師大量進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漿技術更加成熟並得到推廣,這推動了月餅的普及。
明代流行「送月餅」,影響至今
中秋節吃月餅到元代已更加「講究」。元末陶宗儀的《元氏掖庭記》中記述過元武宗海山過已酉(公元1309年)中秋節的情況。中秋之夜,元武宗與諸嬪妃泛舟於皇家的太液池,設宴取樂,所上食物相當豐富:「薦蜻翅之脯,進秋風之鯰,酌元霜之酒,啖華月之羔」。這裡的「啖華月之羔」即為「吃月餅」。
到了明代,「吃月餅」已為中秋節固定風俗。中秋節所食之餅除了「月餅」叫法外,還有「團圓餅」、「團餅」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稱,「中秋,登樓玩月,多用西瓜、團餅,亦取月圓之義。」
明代,中國古人過中秋還出現了新氣象,現代必不可少的「月餅」,成為時人過中秋節之必備,現代特別流行的中秋送月餅風俗明代已開始流行。崇禎《嘉興縣誌》稱,「十五是為中秋,作餅肖月形,曰『月餅』,有相饋遺者,取團圓之義」;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也有相同說法,「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不僅南方人喜歡中秋送月餅,北方人亦然。嘉靖《威縣誌》記載,「中秋置酒玩月,為月餅饋之。」
中秋送月餅風俗是怎麼形成的?據說緣於「走月」活動。所謂「走月」,就是乘著中秋月圓之際拜親訪友,饋贈糕點、鮮果等食品。
早在元末,甚至更早時間,「走月」活動就已出現。筆者蘇北老家有一則「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說:元末朱元璋起義時,相約「殺韃子(蒙古人)」,推翻元政權。元代,蒙古人對民間集會控制極嚴,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餅的習俗,將約定起義時間的紙條包在月餅里送出,從而完成了起義總動員,「送月餅」風俗也因此在明代得以廣泛流行。當然,還有另外一說,送月餅「殺韃子」,是吳王張士誠想出的主意。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餅」更為流行,並影響到現代人的節日消費行為。
※美國史上最嚴重槍擊案幾大疑問:為何推升這些股票大漲?
※唐三鏡楊俊麗:竹葉酒是什麼酒?竹葉酒怎麼做?
※幸福就是能忍,忍人所不能忍,忍到心平氣順地久天長
※要盡情享受假期,更要追求思想自由
※這幾個除甲醛方法,用了可能危害更大!
TAG:九派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