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朝天宮的民間藝人在做什麼?

朝天宮的民間藝人在做什麼?

所謂興趣﹐大抵是泛指。茶餘飯後的消閑﹐人人都會有這麼三到四樣。因為不是生活的必須﹐常常和生存的壓力形成此消彼長的格局。花鳥蟲魚﹐讀書聽音樂看電影﹐沒有一樣是少不得的﹐一時間放棄了也未可知。若果人痴迷進去﹐到了精深的程度﹐便成為癖好。這是大件事﹐如同古董家私之於王世襄﹐金石字畫之於張伯駒﹐雖則是個玩兒﹐但簡直稱得上是事業。

這玩味過的東西﹐或可稱為藝術。但因它的民間﹐沾染了煙火氣﹐所以並沒有這樣曲高和寡。

記憶裡頭,有一些藝人,在家鄉南京的朝天宮附近。對於孤陋寡聞的城市孩子﹐這地方具有廟會一類的性質。那時的朝天宮﹐遠沒有現在的博物館建築群這樣規整﹐有些凌亂。也是因亂﹐所以帶有了生氣。有一個很大的類似跳蚤市場的地方﹐所謂的古玩市集﹐其實後來的事情了。當時的氣息很有些像北京的天橋。這市場里﹐有賣古玩的﹐真假的都有。有做小買賣的﹐完全與藝術無涉。甚至還有敲鑼鼓耍猴賣藝的。

南京 朝天宮

當然﹐還有一種藝人﹐是有真本領且腳踏實地的。他們往往有自己一擔家當﹐左邊放著原料﹐右邊擺著成品。這決定了他們的創作是即興表演式的。比如吹糖人的﹑剪紙的﹐都極受孩子們的歡迎。而馬師傅就是其中的一個。馬師傅的老家是江蘇無錫。無錫附近有個地方叫惠山﹐出產著一門手藝﹐是泥人。這特產本有個凡俗的淵源﹐是尋常人家農閑時候的娛樂。因為它的全民性﹐有「家家善塑,戶戶會彩」 的說法。而這門手藝後來的商業化﹐導致了一些專業作坊的應運而生。其中最著名的是袁、朱、錢幾家﹐馬師傅的師承﹐就是這朱家。那時候年紀小﹐並不曉得馬師傅為什麼要跑來南京討生活。但是他成為朝天宮的一道風景﹐卻是記憶猶新的。凡到朝天宮﹐我是直奔他那裡而去的。馬師傅總戴著度數很高的眼鏡﹐陳舊的中山裝上有些油彩的斑點﹐神情的專註是從未變過。時間久了﹐他也就認識了眼前的小朋友﹐用吳語口音很重的南京話和我交談。馬師傅做的最多的是一種娃娃﹐叫大阿福。據他說﹐其實是一種兒童樣貌的神﹐很碩大。這種泥人雖然喜慶﹐但近乎批量生產﹐馬師傅說叫做 「耍貨」﹐ 是為討生計而做。而作為一個創作型的藝人﹐其實高下在於能不能做 「細貨」。 這「細貨」 按傳統應取材於崑山的戲曲。做這一類﹐人形彫琢完全來自於手工﹐姿態性情各不相同﹐馬師傅有一整套的工具﹐從小到大﹐排在一塊絨布里﹐最小的一個﹐用來彫刻五官的﹐聽說是一根白魚的骨刺。對於戲曲的詮釋﹐是他攤上的招牌﹐紅衣皂靴的男人﹐瞠目而視。身邊青衫女人﹐則是期艾哀婉的樣子。我至今也並不知道是出於哪一齣戲文。

這些人,非出自本地,卻身藏了城市的一種殘存的秉性,與城市同聲共氣。然而他必然也凋落,帶著無奈與些許的黯淡離開,猶如夕陽晚照。就是這樣一些人﹐在繚繞的人間煙火中漸漸清晰。審視他們﹐雖非新鮮的經驗。然而﹐回想之際﹐仍出自己意表。他們的人生﹐已是水落石出的格局。經年的快與痛﹐此時此刻﹐已成一波微瀾。

大約是馬師傅影響的深遠﹐成就了我後來歷時數年的愛好。在香港﹐塑過一隻龍舟﹐記錄了有一次在赤柱參觀龍舟比賽的觀感。遺憾的是﹐到了上色的階段﹐這些泥塑的雛型已經乾裂﹐大抵是因為土質的低劣。馬師傅曾經的教訓「三個坯子七分畫」﹐終也沒了機會。

騰訊網刊登此文僅為傳達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贊同或支持其觀點。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時尚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期主筆:葛亮

作家,文學博士。著有長篇小說《北鳶》、《朱雀》,小說集《七聲》、《戲年》、《謎鴉》、《浣熊》等。

還不過癮?本周熱門餵飽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時尚 的精彩文章:

趙麗穎的米色毛衣上熱搜被說"村姑"? 秋天到底咋穿開衫才能暖且美

TAG:騰訊時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