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中孫權為什麼看起來是個配角,偏安一方,沒有統一三國心思

三國中孫權為什麼看起來是個配角,偏安一方,沒有統一三國心思

三國中,吳國可以說最沒有存在感了,孫權沒有統一天下的心思,選擇偏安一方,而曹操劉備兩個統治者都是以漢朝自居,為了恢復漢朝的統治而奮鬥一生。孫權沒有統一三國的心思,主要有兩個原因:先天不足和後天失調。

所謂先天不足,即江東非圖天下之地。別看東吳地盤比魏國還大,實際上在當時就是注了水的的豬肉。吳國人口僅是魏國三分之一,並且生產力水平低下。史書原話就是,雖然這地方人們能吃上飯,但是沒有大富之家;言下之意就是經濟不發達。因此,佔據這麼一塊地方,孫權也只能徐圖發展,而不能像曹操那樣四處搞兼并。而另一方面,為了保護人口,吳國對外用兵也是慎之又慎,或者一看苗頭不對立即撤兵。因此,造成了後來人們對吳國「胸無大志」的印象。

所謂後天失調,即孫吳政權非天命所授。整個三國時代,滿打滿算,孫吳最出風頭的時候也就是赤壁之戰到奪荊州這段時間。按照魯肅與孫權當初的謀劃,奪取荊、益二州,是東吳與曹魏抗衡、進而定鼎天下的先決條件,赤壁之戰後,孫權其實很有機會完成這一戰略規劃,只可惜冒出劉備這麼一個計劃外攪局者,讓孫權的美夢泡了湯。

對外不行,孫權就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對內上,一方面為拉攏世家豪族,孫權從不吝嗇大量封賞,但這些真金白銀最終都算到了老百姓的身上;另一方面,孫權又大搞政治鬥爭,將江東大族的實權派一一剪除。但不管是拉還是打,都在無形中消磨著東吳本就貧弱的力量。孫權能做的,只不過是勉勵維持,要一統天下,他的政權沒有這種命。

赤壁之戰後,曹操實力大降,實際上只能自保,再無力南征,這也是三國形成的根本原因,後來,曹操死,曹丕立,魏國形成,劉備稱帝,蜀國立(自稱漢),最後孫權立,是為吳,三國鼎立正式形成。

然而,這個時候的三國,國力實際上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劉備經夷陵一戰,十萬大軍全沒,僅自身逃往白帝城,最終死在白帝城,所以,三國之中實力本來就最弱的蜀國,經此一役,已名存實亡,不但關羽張飛已死,法正、龐統早亡,就連劉備自己也駕鶴西去,託孤於諸葛亮,諸葛亮即使再厲害,那也獨木難支,所以,蜀國只能完全依靠聯盟吳國而存在。

而北方的魏國,在曹操死後,曹丕也在幾年時間內追父親而去,皇位傳到了曹睿手中,雖然名義上仍是三國老大,但形式多於實質,一方面一大群通天的謀士、武將老的老,死的死,只剩下司馬懿等人,而且曹睿的才能相比曹操、曹丕,那差得不是一個檔次,所以,曹魏政權已開始顯現出不穩定因素,各種叛亂、謀政者經常出現。這個時候,曹魏政權只能依賴司馬懿在北方抵禦蜀國的北伐,曹休在東邊抗衡吳國。

相比之下,佔據江東的吳國實力相對穩定,孫權還依然健在,威信還有,在經歷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後,局勢穩定,最終收回了荊州,將蜀國趕到了四川盆地,而且一大批老臣都還健在,其中最出名的當然是陸遜,還有朱恆、全琮這樣可以依靠的大將,特別是經濟有了充足的發展,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吳國實際上處於全盛時期。所以說,這個時候的吳國和北方的魏國相比,其實力已不分伯仲了,如果利用好機會,吳國實際上有統一天下的可能,這個機會就出現在公元228年。

可惜的是,面對千載難逢的機會,孫權沒有勇氣,詢問陸遜,當時作為吳國實際上的軍政核心人物,再加上有夷陵之戰的影響,他卻認為風險太大,不敢冒險。其實,陸遜之所以不敢冒險,根本原因是陸遜腦海里就沒有統一天下的想法,最大的想法還是來源於魯肅倡導的向西聯盟蜀國,統一戰線,全力抗魏,所以,夷陵之戰之所以最終不去消滅蜀國,根本原因就只想把蜀國打怕,逼迫蜀國聯盟。因為在吳國的智囊團基本上形成了魏國不可戰勝的思想,只能想辦法自保,以求偏安。而正是陸遜的這一否定,讓孫權失去了唯一統一全國的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權 的精彩文章:

他是諸葛亮北伐最大對手,嚇退孫權連司馬懿都怕他可惜英年早逝!
三國時期真正的人生贏家,曹操劉備孫權都無法跟他相比!
關於為什麼落在孫權手裡必死無疑,兩人之間梁子其實早就結下
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等等,皆不過跑龍套的角色!
孫權:解衣,證明給他們看!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