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芝:向死而生
恭喜你發現了一片新大陸
GIF/705K
許多年前讀徐志摩,以為這世間的情、愛無非就是你死、我活。以前總不能理解這樣的世界觀里「存在」是什麼意義,難不成是把日子倒著過一遍,把自己置身於水深火熱之中嗎?
-01-
趁著假期還未結束,家裡卻沒有了合適的椅子,躺在沙發上,一本封面還算舒適的書,一翻竟然是葉芝。說實在話,這本書的裝幀並不是很出彩,整本書幾乎一半都是二分之一頁,詩與畫的結合,詩與評論的結合,讓這本書散發著一眼就能看透的氣息。
我喜歡讀詩,但我不喜歡邊上給我那麼多註解,一眼看透是什麼概念?就像是和一個姑娘約會,她穿著打扮得體,口紅色號很柔和,兩眼的目光也沒離開過你,而在點餐的時候她拚命擠到隊伍前面,指著上面的牌子,「這個,那個,還有這個,給我裝起來。」你想說又不敢說,最後只好低聲提醒:「這是自助餐,不是點餐。」
葉芝的詩拋開邊上註解,其實也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他的風格一直是以樸實、精確、口語化著稱,而詩歌本身多取材於詩人個人生活以及當時社會生活中的細節,且多以死亡和愛情為主題。那麼在此背景下又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如果僅以詩人的名義來標註,那就再純粹不過了,如果再加上「浪漫主義」、「文藝復興」這些詞,回到開頭敘述,他將自己置於水深火熱之中。
-02-
作為「愛爾蘭文藝復興」的領袖,葉芝早年的作品中,將愛爾蘭平民生活理想化,並且有意忽視這個階層貧窮孱弱的現實,然而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為什麼說那個時代的平民階層無力,要知道「文藝復興」的產生正是反抗資產階級的運動,葉芝的作品雖樸實無華,但過於理想,很多迫於底層的人們無法從中感受到「文藝復興」的力量。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葉芝的創作姿態有所改變,在《1916年復活節》一詩中,詩人反覆吟誦:「一切都已改變/徹底改變/一種恐怖的美卻已誕生。」也許,那個時候,葉芝才真正意識到文字的導向作用,也逐漸明白之前發生的革命運動正是從卑微的生活價值中產生。
然而,整個1920年代和1930年代初期,葉芝無可避免地受到國家以及整個世界動蕩局勢的影響。1927年,葉芝在他的詩作《在學童中間》里如此描述作為一名公眾人物的自己:「一位花甲之年的微笑的名人。」
要說葉芝這一生,文藝復興是小事,那他的感情經歷就是一場事故了:1889年1月30日,葉芝和茉德·岡尼邂逅。茉德作為一位熱衷於愛爾蘭民族主義運動的女性,在早期非常仰慕葉芝的詩作,如《雕塑的島嶼》,並且主動和葉芝結識。正如「乾柴」碰上了烈火,葉芝也深深迷戀上了茉德,之後28年里,葉芝多次向茉德求婚,卻多次被拒,這場烈火怕是碰上了「濕柴」。直到葉芝50多歲,才不得已與他人成婚。
可嘆,葉芝傾盡一生追求女神卻不得終。在過程中,他靈感激發,創作了無數優秀作品,如以萊德為原型的劇本《凱絲琳女伯爵》,他曾說過:「我所有的詩,都獻給茉德·岡尼。」可惜,直到1939年,葉芝去世,茉德沒有參加葬禮。
-03-
有人曾在群里發過一段話:我希望自己能活到60歲,前四十年我已經度過了,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可圈可點之處,我只想在剩下的20年里,每天請你們吃一頓飯,以後這樣說起來,我算是積過大德的人。
葉芝在他的一生里,都在追求可有可無的愛戀,即使最終失去,他依然我行我素,這叫什麼?
「向死而生」。
他的詩歌不用刻意去解讀,就像你嘗試接近一個人,不用刻意去追求討好。他的詩,樸實無華,就那樣平淡放著,偶爾熱情似火,但你要淡定,畢竟他不是對著你說。如果以後有個男孩讀著葉芝的詩來追求你,不妨考慮下,因為這世上無趣的人太多了,不在乎多一個。
什麼是「向死而生」,去除生活中種種無聊的、膚淺的,然後,執著的追求。
在剩下的幾十年里,該做什麼工作,該追求哪個人,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給你指條明路。那我想說,無非就是把剩下的活給乾乾完,把眼前的姑娘追到手。
「最後,你想把什麼帶進墳墓?」
-04-
當你老了,頭白了,睡意昏沉,
爐火旁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
慢慢讀,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陰影;
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聖者的靈魂,
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垂下頭來,在紅光閃耀的爐子旁,
凄然地輕輕訴說那愛情的消逝,
在頭頂的山上它緩緩踱著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間隱藏著臉龐。
前些年的時候,一首名為《當你老了》的歌曲經莫文蔚和李健的演唱為人熟知,其歌詞打動了無數聽眾,正是葉芝的這首詩,讓人們重新認識了這世界的生老病死。
GIF/51K
-END-
世間讀書專欄「南尋」
發現遺落在世間的美好
南尋丨你好,很高興遇見你
聯繫:vx-chao
原創所有,侵權必究
TAG:南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