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點「情懷」棄魏投秦 不以老師名號稱雄天下 最終身首異處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庄鎮)人,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年輕時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說:「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又對魏惠王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於是皆不採納。
小編在看這段對話時滿腦子都是對「老江湖」公叔痤的尊敬。首先商鞅是公叔痤的屬下且有恩情,但是為了國家利益在舉薦不成的情況下能讓君王痛下殺手殺掉以後可能危害國家的商鞅真真是鐵骨錚錚、忠心為國。但同時,他有能在人情世故的表象下告知商鞅離開魏國,又豈止一個坦蕩蕩的偉男子!
自信看看這個橋段,又似乎是公孫痤有意逼走商鞅,讓其為秦國效力!古人的偉岸之風的確讓人佩服!
商鞅的老師到底是誰呢?小編在看《大秦帝國》時,隱約透露出來商鞅是鬼谷子的徒弟,比如當墨家在咸陽要刺殺商鞅時,商鞅閃念了一下會不會是他老師派人來幫忙趕走墨家劍客。試想,如果當時的魏王知道商鞅的老師是鬼谷子的話,一定會許與高官厚祿。然後商鞅並未告知其師承鬼谷子,僅僅以一個中庶子的外在身份示人,被魏王輕視。為何如此?難道僅僅是文人的傲骨?
小編竊認為這就是當年知識分子的「情懷」!女衛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這就是知識分子的最高尚的情懷!而正是這樣的情懷反倒害了他自己。
所謂「精於謀事,拙於謀身」雖然後來用在了張居正的身上,但是如果在戰國時期就用在商鞅面前覺得貼切,看來,只要是改革家,真正為人民謀福祉的,都沒有心思考慮自身的利益而更多的是謀事!這種情懷最後的結果就是一個「死」字,張居正如此、王安石如此、更早的商鞅更是因此身首異處!
公元前338年,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家。商鞅雖然被害,但新法並未被廢除。
可惜!悲哉!
※1963年洪澤湖大旱露出明朝龍脈
※亡國之君的崇禎皇帝為什麼不招人恨反倒是同情者多?
※你真的會給孩子挑選奶品嗎?
※孩子越長越丑還變笨,竟是因為這個習慣!快看你家娃有沒有!
TAG:科學知識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