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東大,就連建築都透著「安靜」

東大,就連建築都透著「安靜」

受訪者宋晨偉,畢業於上海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017年5月赴日留學,以「研究生」[注1] 身份進入東京大學瀨崎研究室。8月考入該校社會文化環境學碩士課程。9月,利用晨偉回國省親之際,我對他進行了專訪。

恩遇 「留日師長」

說起當初萌生去日本留學的想法,晨偉特別提到了自己大學時代的一位老師。「 老師畢業於日本會津大學。他讓我對日本的科研體系有了了解。」在晨偉看來,老師教學所用的一套方法,很大程度 「套用」 了日本。大學時代,晨偉不僅選過這位老師的課,而且本科的畢業設計也是在這位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的。「儘管我們是本科生。但老師卻沿用了日本『例會』的做法:每周都會把大家聚集起來,讓同學逐一談各自的研究進展。當有的同學表示,沒什麼可說的時候,老師這樣鼓勵我們:沒關係,聊一下與別人吃飯也可以啊!」

正是在這位老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晨偉對日本的科研環境心嚮往之,同時萌生了畢業後去日本讀研的想法。「畢業時,我還專門找老師聊了一下自己的想法,他給了我很大的鼓勵。」

為赴日留學做準備

打定去日本留學的主意後,晨偉開始著手為赴日留學做起準備。「我英語原本就不錯,主要是日語。」靠自學,他順利考出了N2。說到學日語的感受,晨偉笑著告訴我:我覺得蠻有意思的。感覺好多發音與 「吳音」[注2]相似。所以上海人學日語相對容易些。

國內本科畢業後去日本的途徑有多種。晨偉說自己當初也想過利用旅遊簽證過去直接考試,但細想之後覺得不太可行:風險太大。因為日本大學院考試時間和方式均沒辦法準確掌握。經過反覆考慮,最終他選擇了「研究生」 過渡。晨偉認為 「研究生」 過渡至少有六大好處:一是,可以更為快捷地接觸實驗室。二是,可以得到教授的指導。三是,可以得到實驗室「前輩」的建議和指導。四是,可以接觸到日本學生。五是,來自研究室同伴的「良性」的壓力,會讓自己進步更快。最後,是可以利用大學的資源,比如圖書館、食堂等。對於第五點,晨偉特別做了說明:所謂 「良性」 壓力,就是看到同一研究室其他學生都在努力,無形中會讓自己也有一種壓力,但這種壓力卻是良性的,會起到促進作用,時刻提醒自己 「不努力不行啊」!

備戰東大 「院生」考試

備戰日本最頂級的大學考試,晨偉不敢掉以輕心。他說去日本後,幾乎每天都 「泡」 在實驗室。160多個(含博士生)考生中,最終錄取大約40人。「 日本大學院的考試不同於中國,因學校和專業不同,考試的時間、次數、形式都會不同。及早收集和了解各類考試信息至關重要。因信息不暢或不準確,有可能就會喪失考試的機會。而作為 」研究生」 在這方面受益頗多。」

此外,就是對日本大學專業選擇的把握,專業名稱,不能僅憑漢字字面意思去理解。比如自己報考的 「社會文化環境學」,按照漢字字面的理解,多半屬於文科,但東大卻將其歸到新領域創成科學研究科,屬於工科。「這樣取名是為了突出研究的實質內容,或者說是具體的研究目的,即利用計算機、感應器等電子設備來收集和分析數據,進而研究人對於環境的依存性。」

對東大校園 「情有獨鍾」

雖然在日本呆的時間不長,但晨偉卻對東大校園情有獨鍾。「日本的校園更能使人靜下心來,徜徉其間,感覺那兒的建築都帶著一種『安靜』。」雖然專業非建築設計,但他卻對日本的建築設計情有獨鍾:他們許多設施的設計都很簡潔,這多少與他們的審美有關。「人與人之間感覺很真誠,校園裡遇到的人都很平易近人,看不出有任何的功利,讓人感覺很舒服。」除此之外,東大的學術氛圍也深深地觸動著他:教授都很認真負責。他們總是很認真地傾聽學生的講話,然後提出自己的建議,給予悉心指導。

「日語不好」 影響辦事效率

由於去日本時間不長,加之自己之前又在一門心思準備大學院考試,晨偉對日本的印象,多半比較感性。「他們的秩序很好,早晚高峰期上下電車,井然有序。還有就是那些空間小,生意火爆的店,經常會看到排著很長的隊,但卻有著良好的秩序,人們都能很自覺地遵守,根本用不著店員出來維持秩序。」但日本也有讓他感到不適應的地方。「日本蔬菜價格有點貴,但葷菜價格反倒便宜。」 晨偉吐槽說。

晨偉說生活上的不適都可以克服,目前自己最大的問題還是日語。出國前憑自學雖然考出了N2,但去日本後,仍感覺交流不暢。「我們實驗室的人,平時用得最多的語言竟然是英語,這讓我的日語進步不大。雖然學術上可憑藉英語運用自如,但在生活中,因日語不暢導致溝通成本加大。」晨偉感觸頗深地說。「有一次,我租的房子的空調壞了,聯繫到房東。一位日本老人很快便過來了,他告訴我三天內一定修好,讓我不要著急,但就是這樣一件小事,我當時卻沒太聽懂,我們兩人搞了半天。還有,當初去銀行辦銀行卡,也是因為日語問題,導致辦事效率低。所以,在日本留學還是要儘可能地提高日語。這樣可以節省很多時間。」

憧憬大學院

明年4月開始,晨偉將正式進入大學院學習。 他告訴我:現在一切都變化太快,自己要努力跟上節奏。入學後,首先要做的便是確定研究方向。「信息交流很重要。比如東大有些系會有定期的研討會,每次都有200多人參加呢!在大階梯教室,大家輪流將自己的研究做階段性發表,當然每次都會有一個主演講。我去過幾次,感覺這種形式非常不錯,可以及時了解同行的研究動態,同時對自己的研究也有啟發。可以把這種鍛煉當作今後論文答辯的 『練手』。」

[注1]研究生:中譯「旁聽生」,屬非正規生,中國學生多將此作為升入大學院(研究生院)正式課程過渡。

[注2]吳音,一般指吳地的方言,也稱江南話、江東話。通行於江蘇南部、上海、浙江、江西東北部等地。代表方言為蘇州話和上海話。

文/陳小牧(上海教育國際交流協會 日本留學問題專家)

圖/宋晨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客觀日本 的精彩文章:

【克隆】文物克隆再生——東京藝術大學舉辦絲綢之路特別展示
【科技】訪日看病不需翻譯,世界上首個可佩戴式自動語音翻譯器被研發!
【活動】《2017東京/沖繩?中國電影周》--戰狼2等11部作品上映
【專訪】沖村憲樹:一帶一路向世界展示更加開放的中國
【健康醫療】你知道嗎?森林浴對高血壓有預防效果。

TAG:客觀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