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界對「虛領頂頸」的理法與練法種種
虛領頂頸」的理法與練法種種
「子欲不死修崑崙」,這是《黃庭經》上的一句話。「崑崙」乃山名,道家以此喻頭頂,並稱頭頂為「泥丸宮」,修鍊此處可神清氣爽,益壽延年。太極拳重視「頂上功夫」,有文字記載的始見於王宗岳《太極拳論》,自武秋瀛(澄清)清咸豐年間在舞陽縣得王氏論著後,一百多年來,眾多名家對其中「虛領頂勁」的理法與練法論述頗豐。在理法方面,大體有這樣幾種說法。
一是「綱舉目張」說。許禹生認為「頭頂為全身綱領,綱舉則目張,頭頂懸則周身骨骼正直,筋肉順遂,偶有動作,全身一致,左右前後無掣肘之虞矣」(許禹生《太極拳勢圖解》16頁)。
二是「人體平衡」說。顧留馨認為「『虛領頂勁』是頭對脊柱的平衡」,「頸項能否松豎同虛領頂勁能否適當領起,極有關係」,「頭頂百會穴輕輕上提,除了可以使頭部自然垂直,防止前俯後仰、左右歪斜之外,便於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全身每個系統和器官的機能活動,高度發揮對人體平衡的控制作用」(顧留馨《太極拳術》24~25頁)。
三是「上虛下實」說。馬國興認為「百會虛領,雙足踩地,領內勁輕靈上升直至百會穴而有上頂之勢,前頜微內收,暢開十二重樓,是謂『虛領頂勁」』。虛領頂勁與氣沉丹田「是貫徹身法上虛下實的自身動變穩健靈敏之用」,「由百會穴至會陰穴再至兩腿中間,設想為一虛中之軸,久之內有中軸之情存焉」 (馬國興《古拳論闡釋》241頁)。
四是「氣順勁沉」說。沈壽認為「虛領頂勁則神氣貫頂,如是才能心清、目明、氣順遂;氣沉丹田則氣能下行,如是才能氣固、身穩、勁不浮。所以,上則虛領頂勁,下則氣沉丹田,這兩者既有內在聯繫,又都是初學者必須努力去做的。它不僅關係到練拳者的儀錶,而且涉及心法、眼法、氣法等諸方面,這無疑是不可等閑視之的」(沈壽《太極拳文集》150頁)。
五是「內外兼及」說。張義敬認為「虛領頂勁者,自外形言,頭容端正,若以頂勁領起全身。由內心言,寂然若合體於虛無,而腦間常自爽朗,故虛領頂勁,實兼內外而言。若但說外形,則虛義不明;若專說內心,則頂勁何指?故當內外兼及,義乃滿足也」(張義敬《太極拳理傳真》5~6頁)。
上述對「虛領頂勁」理法的不同見解,都為體悟之言,讀後使人認識到作為全身運動的太極拳,頭頂乃全身綱領,頂勁領好,牽一髮而帶動全身,提一頂而周身平衡,上虛下實形成對拉之勢,氣順勁沉、內外兼及皆為功技要領。如此練拳,誠如李雅軒所言:「上有虛靈之神,中有腰脊之功,下有丹田之氣,三者合一,內外一體,動作無不適宜矣。」(李雅軒《楊氏太極拳精論》66頁)
人體穴點陣圖說明,百會穴之前為前頂,其後為後頂。先賢以切身經驗告訴我們,前頂往上頂則有下頦仰起之病,後頂往上頂則有下頦過於內收之病,而處於兩頭角中間的百會穴是人體垂直線的頂端,讓百會穴與會陰穴保持垂直的姿勢,可以形成「上下一條線」,合乎太極拳「立身須中正安舒」的要求。所以,領勁的位置是百會穴。如何使「百會穴領其全身」呢?技法很多,擇其要者。
一、「懸頂」法。洪均生說「頂勁是以頭頂百會穴為主的」,「陳鑫先生說,如同用繩子從百會穴將人向上懸起似的」,「因並非真有繩子懸起,只是想像而已」(洪均生《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374頁)。
二、「提頂」法。顧留馨說,「頂勁的要求是頭頂百會穴輕輕上提」,「好像頭頂上頂著一滿碗水那樣不能搖擺」(顧留馨《太極拳術》24頁)。
三、「後脖頸蹭衣領」法。蹭,磨擦的意思。據魏樹人介紹,汪永泉教拳時,從不叫人「頂頭懸」,而只講秘傳的要領「後脖頸蹭衣領」。「蹭是頸項松直,微旋轉著向後輕貼衣領。在頸蹭衣領的過程中,頸椎漸漸趨於正直,身體姿勢亦會自然中正。在達到立身中正的一瞬,周身會忽然間『一定』,頭部適得其中,自然神清氣爽,輕鬆舒適得恍如烏有一般」(魏樹人《楊式太極拳術述真》內功理法5頁)。
四、「神氣貫頂」法。楊澄甫說:「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
虛領頂勁的核心詞是「領」和「頂」,這是兩個勁,即「領勁」和「頂勁」。從上向下領起,從前向後帶引,都屬領勁;由下而上支撐,由後而前抵住,皆為頂勁。太極拳這兩種勁都不是強領硬頂,而是虛虛頂起,輕輕領住。對此,張義敬的解釋頗有見地:虛者,「頭腦常自爽朗」,心中唯有太極,使「氣之輕清」,沒有濁氣(雜念);頂者,自覺一股清氣從湧泉而上頂起全身。這既符合力學原理(千斤頂便是由下而上頂起),也合乎太極拳勁起於根的要領。所以,「頂」和「領」這兩個單詞應分別同「虛」與「勁」組合,成為「虛頂」和「領勁」兩個片語。這樣組合,詞意一目了然,虛虛頂起,輕輕領住,不使頂勁下塌,以便「領其全身」。由此看來,「懸頂」和「提頂」的練法,倘若沒有正宗傳授,容易走偏。
筆者上世紀70年代曾師從曹演先生練習楊式中架。曹先生20年代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愛好武術,歸國後供職於舊時南京國民政府,因緣認識時任中央國術館長的張之江先生,經張介紹在國術館內學練太極拳,得楊氏真傳。我在從學期間,為了練習頂勁,一次拾了一塊瓦片頂在頭上練拳,老先生髮現了,大發了一通不同議論。他說頭頂一塊瓦片什麼的,可以強化頂勁意識,但容易造成頸脖僵硬,全身緊張,得不償失,太極拳不提倡這種練法。他把人體形象地比喻為一部直立的汽車,頭顱便是車頭,車頭不動身子動不了,頭是領著身子動的。但原動力在足下,領勁只是原動力的一種表現形式。況且,太極拳練的是「空靈勁」,能空則靈,越空越靈,「頭上如有繩子懸著」或者頂著什麼的,即使是「想像」,都不合乎練空靈勁的要求。他說練好虛領頂勁的關鍵是由下而上地以神貫頂,精神上提,頂勁和領勁就出在這一頂一提之中,它們都是空靈勁的派生物。看來,對汪永泉傳授,魏樹人著述的「後脖頸蹭衣領」法,曹老若還健在,可能不會苟同,認為那是「有物可依」,不是「空靈勁」的練法。曹老先生這種練法,符合楊澄甫「有虛靈自然之意」「神貫於頂」的要求,合乎王宗岳「虛領頂勁」的本意。
頂勁和領勁貴在毋過毋不及,過則上搠,不及則滯重。對此,筆者有所體驗。多年前我想體會一下郝為真「兩足如在水面上行」的功夫練拳時上提勁越提越足,結果身體是輕靈了,但足下不踏實,動步時感覺不到地面的磨擦力。這是由於我的功力沒有達到郝為真講的那個層面,頂勁一過,勢必身體上搠,足下飄浮。於是,仍按陳鑫的要求,以腰為中界,腰以上虛虛上提,腰以下鬆鬆下沉,「上下折中大體匹六開,四成上提,六成下沉」,這樣,既不過,也無不及。
太極拳界對「虛領頂勁」的主流說法大體如前所述,但是,也有截然不同的解釋。喬松茂說:「李錦藩老師說,『虛』是太極拳的一種功夫,不是指外形。太極拳練到了一定程度,能做到『虛領』就是動作開合很靈活了。而『頂勁』是指對方的勁,而不是頭頂上的勁。『頂勁』是指在交手中對方擊打來的勁。也可以說是對方的『對勁'、『拙力』。雙方在搭手當中,『虛領』是言己;『頂勁』是言他,是自己虛領別人的頂勁。『頂』是對方頂,對方出現『頂勁』了,我要虛領對方的頂勁。『虛領頂勁』不是一般社會流行說是言己的,不是自己將自己頭頂上的勁虛領起來。」(喬松茂《武式太極拳詮真》12頁)
武式太極拳一、二、三代宗師都出身於河北永年書香門第,他們不以授拳為業,但畢生精研太極拳,身懷絕技,拳藝高超,為後世留下了《四字密訣》《十三勢行工歌解》《五字訣》《走架打手行功要言》《釋原論》等經典拳論。經查,武氏《身法八要》中有「提頂」一項。郝月如編著的《武式太極拳要點》中,對「提頂」的解釋是:「頭頸正直,不低不昂,神貫於頂,提挈全身。」李遜之在教李錦藩練拳時要他「把頭豎起來」。這些說法,是不是對「虛領頂勁」的別解,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不過,李錦藩把「虛領頂勁」解釋為雙方在搭手中「是自己虛領別人的頂勁」,不失為一種獨到的見解,或者說是一項創新的理念,值得太極拳界重視和研究.
(轉載文,謝謝作者辛苦之作)
※《水滸傳》在中國可謂婦孺皆知,但是,「水滸」一詞到底是什麼意思?
※接觸太極拳是你的福分!練太極拳的效益和實現途徑
※楊澄甫注釋的《太極拳行功心解》
※天道左旋,地道右旋,這個你咋看?
※幾個關於中秋節起源的美好傳說
TAG:德義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