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豆瓣日記:什麼樣的城市才是理想城市?

豆瓣日記:什麼樣的城市才是理想城市?

本文作者「祁十一」,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紐約街頭

1?

我在北京生活了六年。

2010年夏末,結束了間隔年旅行後,因為想體驗北京生活而一路北上。卻不知為何,一下火車,踏上地鐵站台,便有種想要逃離的強烈衝動。

低矮、帶有社會主義風格的站台,看起來蒼老的列車,陌生的城市,來往的人群,讓我有些抗拒。

但卻沒有立刻走,而是留了下來。

走到鼓樓東大街的時候,才對北京升起了好感。那裡沒有高樓大廈,幾乎都是平房,平房之下是一間間的飯館、酒館、咖啡館,有一股濃濃的煙火氣,以及獨屬於北京的味道。

和北京不少寬闊荒涼的大馬路相比,那附近都是窄窄的小路,路兩旁有蔥蘢的樹,綠蔭覆蓋了整條街,街邊是慢悠悠逛街散步的人們,一邊走一邊吃著東西聊著天。

鼓樓東大街上,一家常去的咖啡館

當時一下覺得內心有了著落:原來北京也是有如此接地氣兒的地方的,並不只是威嚴、冰冷、空曠、缺乏人味兒。

此後的六年里,二環內的老城區成了我在這座城市的精神歸宿地。不時去衚衕里的館子吃飯聚餐,老北京涮羊肉、火鍋、川菜、雲南菜,中餐西餐吃了不少。還會在竹子環繞的小院里和朋友喝酒聊天,一個人也會帶著電腦去帶有露天小院的咖啡館寫稿工作。

有時在三里屯的辦公室開完會,就去附近的東城區圖書館,借幾本書,再沿著街邊走兩步,買上兩個醬肘子帶回家。然後覺得這一天都很有滋有味兒。

開心的時候會去那裡逛,不開心的時候也會去那裡發獃、難過。那綠樹成蔭、又具有煙火氣的地方,似乎自帶治癒效果,具有撫慰人心的作用。

在一座巨大、繁忙、漂泊的城市裡,能尋到一處安放自己內心的場所,是多麼重要。它讓你在這座城市沒有那麼無所歸依,也讓你在疲倦困頓時尋到補充能量之地。

但即便如此,我也知道自己是這座城市的過客。

整體來看,它在我心裡還是荒涼的,道路寬闊、高樓林立,樹很少,缺乏與自然的連接。稀少的樹還在被砍掉,而這帶給我的內心衝擊超出了想像。

大概是2015年,有天因為工作去了東三環附近的松榆南路。剛來北京時,曾在那裡住過一年。也是一條很喜歡的路,路兩旁是足足有六層多高的楊樹,每到夏天就綠得濃稠,為行走的人們、等公交車的人們擋住了烈日陽光。

我住的房子挨著馬路,因此窗外就是一片綠意。每每瞥到那棵樹,都會覺得世界挺美好。

但當我幾年後再去到這裡,卻無比震驚地發現:整整一長條路的樹,全部被砍掉了!馬路變得白晃晃、光禿禿,無比荒蕪。

站在路口,呆了很久,震驚、錯愕、憤怒、難過、失落、不解,各種情緒、滋味在內心翻滾。為什麼?為什麼這些人要砍掉這麼多樹?這樣做到底對他們有什麼好處?

沿著東三環走了很久,似乎如此才能夠平息內心無處釋放的情緒。不算特別多愁善感的人,甚少向外流露情感與情緒,卻在那條路上一邊走一邊默默地哭,就好像失去了珍貴的東西,並且無可挽回,內心裡有個很大的空洞。

樹一旦砍掉,就沒有了啊!要花多少年的時間,才能長出那麼高的樹?這座城市的樹已經夠少了,夠荒涼了,為什麼人們還要砍掉這麼珍貴的樹?不理解,真的不理解!

後來,北京的霧霾嚴重,每一次都讓人覺得壓抑難受,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差,於是在2016年底離開了。

2?

六年多前剛抵達北京時,想要逃離然後去往的地方,是上海,我念大學的城市。

也是在去了北京之後,才發現我有多麼眷戀上海。四年大學時光,果然對人的塑造與影響是極大的啊。

但初到上海時,我也並不適應。每次走到高架橋下,赤裸的水泥和較暗的光線,都會讓人感到壓抑。還很吵,就像一座晝夜轟鳴的機器,一刻不停地轟隆隆響。

記得那時和大四畢業即將去英國留學的師兄聊天,問他喜歡上海么,他說很喜歡,我還感到詫異。然而四年多以後,我的心境竟也和他一模一樣。

轉變來得很快。開學不久後的秋天,參加了學校社團組織的城市騎行定向活動,從地處上海東北片區的楊浦,一直騎到市中心的中山公園,一路穿過上海的許多馬路。

馬路兩邊種著法國梧桐,顏色金黃,姿態婀娜。一陣溫和的風吹過,一片片葉子悠悠地滿空飛舞,再緩緩地飄落在地,就好像上演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群舞。空氣中飄散著樹葉的味道,也能聽到樹葉被碾碎時咔嚓咔嚓的聲音。

初春的上海小馬路

看著這場景,我忍不住感嘆:「好美啊!」

騎行在我旁邊的男孩問:「美在哪裡呢?」我卻啞口無言,不知該如何向他解釋這美。

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吧,而城市裡的樹就是自然的呈現。樹、風、季節更替變換,更是營造了無與倫比的美。

後來呆的時間越長,越發現這座城市的道路很有得逛。樹很多,樹下遍布臨街的小店,日常所需的東西在這裡都能買到,便利性很高,生活味道很濃。再加上殖民時代留下的許多西式建築,具有一種異國風情。

去年夏天去上海出差,住在新華路上的老洋房裡,窗外就是綠色梧桐樹,整條街也都被樹覆蓋,走在街上心裡無比舒暢。那時心裡就強烈地渴望能一直住在有很多樹的地方。

而這本該是城市應有的模樣吧,人、建築、自然和諧共處,互相支撐。記得曾在一座公園裡看到一句托爾斯泰的話:與自然保持連接,始終是人獲得幸福的重要源泉。

3?

兩年前去美國玩,在紐約呆了幾天。走到中央公園時,被這巨大的自然公園震住了。茂密的樹就好像一個小森林,走進去又有大片大片的草地,起伏的山坡。有微小的湖,也有水域茫茫的湖,湖上吹來猛烈的風。

有時穿過一片野性十足的樹林,竟不敢想像這是在紐約,世界上最繁忙、最具有活力的都市,倒像是去了某個原始森林。

紐約中央公園

公園裡有遊玩的、跑步的、彈吉他的、躺在草地上睡覺發獃的……大概一轉身他們會走進附近的高樓大廈,變成步履繁忙的精英,但此刻呆在公園裡、與草木自然相處時,他們應該是放鬆的吧,獲得了片刻的休憩,或許也從自然中補充了在人間奮鬥的能量。

又想起了《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本以紐約為背景並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美國人的書。書中的叛逆少年霍爾頓,一個在中學裡始終格格不入、總是被開除的富有家庭少年,想要逃離學校、逃離紐約,去往西部,卻始終無法逃離。

當他不敢回家、遊盪在紐約城時,在酒吧、旅館、百老匯穿梭,與計程車司機、妓女打交道。每一次不知道去哪兒,便往中央公園走,這個他無比熟悉的公園。

「我在紐約住了整整一輩子,小時候一直在中央公園溜冰,騎自行車,所以我對公園熟悉得就像自己的手背一樣。」小說中如此寫道。

或許對於每一個困於城市、困在自己人生的人來說,這樣一個野性公園的存在,就是片刻的救贖,讓短暫的逃離得以實現,內心的痛苦得到暫時的撫慰。

不過,書的作者塞林格卻從紐約逃走了,在新罕布希爾鄉下隱居近多年,住在一棟林間小屋,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或許城市於他,甚至活著本身,就是一座牢籠。

可是對於許許多多普通人來說,生活依然在城市中進行。而一座綠色公園的存在,有時就是一座庇護所。

在紐約閑逛時,又走過了許多街心公園,它簡直就是一座公園之城。常常能在公園裡欣賞到各種音樂表演和千奇百怪的景象,沒有城管,沒有整肅,一切都是自由流動的。

紐約大學街心公園裡的樂隊表演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紐約大學附近的一個街心公園,看到一個赤裸上身的流浪漢。他在身上掛了一個紙牌,上面寫著「I want a hug」(我想要一個擁抱),並四處走來走去,大聲地說著什麼。

初見他時,我很恐懼,卻又好奇,於是躲在角落裡觀看。卻見路過的人們並未因他衣衫襤褸而嫌棄,也未因他看上去瘋言瘋語而害怕,只是正常地經過他身旁,沒有任何大驚小怪,不時還有人停下來抱抱他。有帶著小孩的母親,鼓勵孩子走上前去擁抱。

那一刻,我為這個場景而震驚,為這座城市的包容而感動。它為異類提供了存在的場所,提供了生存的空間,也提供了接納的氛圍。

或許那個流浪漢,晚上就睡在街心公園的長椅上吧。

4?

如今我生活在大理。住在蒼山下,在房間里抬頭就能看到被綠樹包裹住的青山。山很高大,山頂常常煙霧繚繞,有時半座山都隱沒在雲間。

蒼山與森林

屋子旁邊就是一條林蔭小道,路兩邊的樹已經長攏了,樹枝樹葉在空中交融。

常常在傍晚時候出門散步,往蒼山上、森林中走。每次走進林間,聞到草木的香味,看著一棵棵樹恣意生長,樹下不知名的灌木、花草安靜地涌動,總是感到愜意。

或許這是我與這個世界保持聯繫的一種重要形式吧,離自然不遠,始終想要看到綠意盎然,呼吸到草木的氣息。

大理晚霞

我喜歡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大城市的活力、多元、千奇百怪的人、各種可能性,對我魅力無窮。只是在中國,容納了自然、多元、煙火、生活的城市,真的很難得。

大理這座小城,倒是包容了許多的另類。種地的日本人、釀酒的美國人、開客棧咖啡館書店的、畫畫的、賣詩的、唱歌的、寫作的……人們按自己的方式活著,即使收入不多,也總能找到活著的辦法和讓自己心安之處。

我在這裡尋求一個健康的身體與精神狀態,按照自己多年的意願自由寫作。在國內,我找不到一個比這裡更適合的地方來實現這些願望。大理於我,就是此刻的理想城市。

未來是否會去其它城市?一切皆有可能。畢竟還年輕,是的,如果這一生足夠幸運能活到80歲,那麼30歲的我還好年輕。

在看到關於托爾斯泰墓地的故事後,忽然有了一個願望:無論生活在哪裡,都至少給這座城市種一棵樹吧,因為「種樹的地方會成為幸福的所在」。托爾斯泰兒時聽了保姆這樣一句話後,在莊園的角落裡種了幾棵樹,當他老去後,便決定自己將葬身於此。他的墳墓,被茨威格稱為「世間最美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墳墓」。

(全文完)

本文作者「祁十一」,現居大理,目前已發表了155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祁十一」關注T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豆瓣 的精彩文章:

豆瓣影評:《權力的遊戲》S7E6:長城內外,惟余莽莽
豆瓣日記:《紅樓夢》告訴你古代世家大族是如何過中秋的
豆瓣書評:日本知名學者為何到中國亞馬遜來謾罵同行?
豆瓣日記:倫敦郊外有條街,英國一半英雄傳說都住這
忘不掉的是愛還是恨

TAG:每日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