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儲文靜:腦洞大開的晚清民國科幻小說

儲文靜:腦洞大開的晚清民國科幻小說

1884年,《點石齋畫報》創刊,畫報展示的奇幻世界成為中國人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那些掛著龍旗的熱氣球、那些插著翅膀在空中飛行的機械,雖然沒有人親見,畫師們卻憑著天才的想像和妙筆,將它們畫得栩栩如生,既神秘又詭異。

畫報是最直觀的方式,卻無法將那些機關奧秘一一詳述。1902年10月,梁啟超主編的月刊《新小說》在日本橫濱創刊(第2年遷至上海),率先使用小說分類,其中一項即為「科學小說」,科學與文學的交匯成為一時風潮,吳趼人、徐念慈、包天笑、陸士諤等文人參與到翻譯和創作科幻的潮流中。科幻小說開始走進中國人的閱讀世界。

如今,在孔夫子舊書網上,依然能找到法國科幻作家凡爾納作品《十五小豪傑》的最早中文翻譯版本。這個由梁啟超翻譯的文言文版本《十五小豪傑》,開啟了中國科幻歷史。

飛翔 1904——湘鄉父子月球重逢

在中國科幻文學史上,1904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

據科普文藝作家葉永烈的考究,1904是中國科幻小說的誕生年。這一年「東海覺我」完成了科幻小說《新法螺先生譚》的寫作。同年,清末重要文學雜誌《繡像小說》以連載的方式,刊載了現今已知最早出版的中國原創科幻小說《月球殖民地小說》,作者署名為「荒江釣叟」。

《月球殖民地小說》全書共計35回,約13萬字,講述的是一樁發生在清朝的離奇故事。湖南湘鄉人龍孟華殺人報仇,官府要捉拿他,他在逃亡過程中遇到俠義之人李安武和他的日本朋友藤田玉太郎,搭乘空中軍艦在地球周邊到處冒險尋找妻兒,甚至登上了月球。

《月球殖民地小說》斷斷續續連載了一年,最後卻跟清末許多小說一樣,還沒寫完就沒了下文。在《月球殖民地小說》的連載中,幾乎每幅插圖都畫上了「熱氣球」。像神奇的咒語,熱氣球象徵著清末人心中共同的志向:飛翔。夢想 1908——「飛往行星的世界」

在這篇小說里,作者開始思考地球和太陽系其他行星的關係。

「藤田玉太郎從自己的飛船上看見月球人巨大、精巧且閃閃發光的宇宙飛船。他抱著胳膊,心想:單照這小小月球看起,已文明到這般田地……」此後,藤田玉太郎埋首研究,想製造出在宇宙空間能夠自由飛行的新式飛翔機械。

無獨有偶的是,康有為的《大同書》中也深藏著「飛往行星的世界」的理想:「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海王諸星之生物耶,莽不與接,杳冥為期。吾與仁之,遠無所施。」蔡元培的新年夢裡更明確表示:更要排馭空氣,到星球上去殖民,這才是地球上人類競爭心的歸宿。

吳研人1908年寫了《新石頭記》。在這部小說里,出現了飛車、電炮、潛艇等現代化科技名詞,還有驗骨鏡、驗臟腑鏡、人造氣候等高新科學。在以天朝自居閉關鎖國的清朝,顯然仍有作者看到了超乎現實環境的未來性。

衰落 1920——科幻小說家只剩數位

科幻小說之所以被梁啟超等知識分子推崇,與中國內憂外患的社會環境不無關係。維新派人士崇尚西方的科技文化,希望能夠師夷長技,憑藉這些小說的能力,「於不知不覺間,或一斑之智識,破遺傳之迷信,改良思想,補助文明」。

但是,讀著四書五經、寫著八股文長大,長期為言情志怪小說所浸淫、對自然世界知之不多的中國大部分讀者似乎對科幻小說中那個天馬行空的世界有些陌生和不適。

沒有科學,難有科幻。民國時期以自然科學技術作為支撐的科幻小說發展狀況並不如意。1920年代,科幻創作愈加稀少。當時較有影響力的科幻作品是葉勁風的《十年後的中國》,小說里的「我」受西方技術X光的啟發,研製出一種超能光波,日本入侵時,「我」就使用這種光武器迎戰,擊退侵略者。

科幻在中國的第一次浪潮,在民國初年基本戛然而止。到了1940年代,戰爭更讓中國的科幻小說創作停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榮獲毛澤東墨寶的七位邵陽人
中央檔案館藏毛澤東親筆中式公函封
齊紅:談革命歷史類博物館紙質類藏品的複製
文人家族傳藏毛主席親筆信 已傳4代人
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的簽名

TAG:深圳微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