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丁酉雞年 己酉月 甲子日之中秋

丁酉雞年 己酉月 甲子日之中秋

是日詩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八月十五夜玩月·劉禹錫

中秋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

根據中國的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今年中秋你回家嗎?

世界這麼大,為什麼要回家看看?

於是,我們都成了父母眼中的「遊子」。

去不了的都叫遠方,回不去的才是故鄉。

漂泊、追求、拼了命地在不熟悉的土壤紮根、

試圖生長出一顆堅硬的心。

然而,這一年總有一天叫中秋。

中秋習俗

拜 月丨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供兔爺兒玉輪清光照庭階,剪紙圓滿桌上貼。瓜果月餅為供品,燒香羅拜兔兒爺。中秋祭月、供月光紙的風俗,在明代已然盛行。兔兒神或兔兒爺,用泥製成,身披袍甲,頭戴戰盔,背插小旗,手執長棒,五彩塗畫,裝以金銀,吸引兒童喜愛。

走月亮丨中秋木樨插鬢香,姊妹結伴走月亮。夜涼未嫌羅衫薄,路遠只恨綉裙長。以前江蘇地區的婦女,在中秋夜要「走月亮」。一般是結伴在月下遊玩,或互相走訪,或拜佛庵,或舉行文藝活動。據說蘇州婦女走月亮,至少要走過三座橋,稱為「走三橋」。有的要走過更多的橋而不許重複,這就不僅動體力,還須動智力。

燃燈丨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

吃月餅 飲桂花酒丨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據傳宋朝的老百姓當做禮物送給抗金官兵,鼓勵他們打勝仗,一塊月餅被分做多塊,大家你一塊我一塊地分著吃,寓意團圓歸來。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

桂花清可絕塵,濃能遠溢,堪稱一絕。尤其是仲秋時節,叢桂怒放,夜靜輪圓之際,把酒賞桂,陳香撲鼻,令人神清氣爽。自古就深受中國人的喜愛,被視為傳統名花。以桂花做原料製作的桂花茶是中國特產茶,它香氣柔和、味道可口,為大眾所喜愛。桂花以花、果實及根入葯。

桂花酒功效:能達到「飲之壽千歲」尤其適用於女士飲用,被讚譽為「婦女幸福酒」。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節前後如何養生

每個節氣都是一個分水嶺,告訴你自然的氣候已經開始轉折,走向另一個階段。當我們過完歡聚的中秋之後,月亮漸漸清減,我們的生活習性也該跟著改變。

中秋節後,在保養身體方面,為大家總結出下列幾點:

食養:防燥滋陰,養腎潤肺

秋季,氣候變涼,空氣中普遍缺乏水氣,食養以防燥滋陰,養腎潤肺為主。

在飲食上,應以少量椒、蔥、韭菜、蒜等辛辣食物,配合芝麻、糯米、蜂蜜、甘蔗、菠菜、白木耳、梨、鴨肉、乳品等柔潤食品。

至於老人,還可以多吃一些米粥來益胃生津。

形養:多喝水、早睡早起

秋天的氣候乾燥,容易感到口乾舌燥,皮膚水分也易流失。所以要特別注意水分的補充,多喝水,多吃含膠質與水分的水果,避免劇烈的運動。

並應早睡早起,可降低血栓形成的幾率,進而預防心血管疾病。

秋季,暑氣由盛而降,晝夜溫差大,到了10月左右,暑氣漸退,但逢秋老虎發威時,天氣又悶又熱,這種涼熱不定的天氣,最容易感冒。

下列有幾個食療方可以預防感冒:

1.生青楊桃5個,榨汁,加入一錢人蔘粉共服。

2.酸楊桃切片,加點鹽,可防感冒聲啞、喉嚨痛。

3.香蕉一個,加檸檬數片及砂糖,腌半小時後食用。

葯養:以養肺、補氣、滋陰為主

葯養重點放在滋補津液方面,平時可服用人蔘、沙參、麥冬、百合、冬蟲夏草、核桃仁、杏仁、川貝、胖大海等益氣滋陰的中藥來保養。

若容易發燥病,則用生地、百合、党參、麥冬、甘草來預防。

情志:培養樂觀、喜悅

享受秋季收穫累累碩果的喜悅,或以哲人的眼光判斷自然季節交替所表現的各種景象,保持內心寧靜,收神斂氣。

除對日常生活進行調節外,還要進行耐寒鍛煉,增強機體適應多變氣候的能力。

那些我們以為的堅強和不可一世的驕傲,

在這天被這月光照得統統融化,

那些我們以為藏得很好的柔弱、眷念和牽掛,

在今天被團圓繞得潸然淚下。

怎麼會傻到以為,

不思念了就會堅強,不牽掛了就會勇敢啊,

那個每年中秋,

在月光下祈禱每個孩子在外平安的母親,

才是這世界最溫柔而勇敢的人。

今天,在任何一個遠方,

每一個叫做「遊子」的人,

請你們放下所謂的堅強,抬頭,

看,月光如水照家還,

遊子遊子,胡不歸?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物道、尋醫問藥網、中醫養生網。由花輪收集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喲。

溫馨提示:

文中所提到的中藥方及劑量請友友們斟酌,切不可隨意自行抓藥服用,身體出現問題敬請及時尋找中醫師看癥抓藥。

中醫的治療強調辨證論治,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對面的診斷及治療。本微信關於醫生言論僅代表個人觀點,提供中醫及愛好者作為學習參考思路,請謹慎參閱。

圖片選自網路

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之道 的精彩文章:

TAG:醫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