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如果沒有殺掉這個人,大明絕對不會那麼快滅亡!
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由漢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一共延續了276年。大明的滅亡造成中國各地遭到滿清軍隊的侵略屠殺,百姓們備受其苦,反清復明的運動一直在民間悄悄進行。
然而,如果當初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沒有殺掉一個關鍵人物,大明的國祚絕對不會僅僅只有276年,清軍也很可能完全沒有入關的機會。
這個關鍵人物,就是在歷史課本上臭名昭著的「九千歲」魏忠賢。
提起魏忠賢,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宦官專權。魏忠賢憑藉著崇禎的哥哥,也就是天啟皇帝的信任寵愛,在明朝末期的朝堂上可謂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朝政大事也幾乎都由這位魏公公獨斷。
在當時,凡是反對魏忠賢的大臣,要麼被貶,要麼被流放,下場都極為凄慘。這種情況下,許多大臣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討好依附魏忠賢,甚至爭先恐後為他建立生祠。
雖然表面上魏忠賢掌控了朝局,但是實際上掌握了大權的魏忠賢幾乎成了大臣們的心腹之患。峨冠博帶的朝臣,怎麼會甘心屈服於一個太監?
不僅朝臣是這樣想的,年輕的信王朱由檢也是這麼想的。所以,當他的哥哥天啟皇帝駕崩之後,剛剛登基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就設計除掉了魏忠賢。
一時間朝野稱快,尤其是那些出身於世家大族的朝臣們,都覺得分外解氣,終於不用再被一個太監指揮了。
但是崇禎登基的時候只有十七歲,他太年輕了,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魏忠賢雖然專權,但是政治經驗豐富,而且對皇帝是絕對忠誠的。
君主在治國理政的過程中,最需要重視的就是平衡,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平衡不同的勢力。而宦官,是君主同一戰車上的隊友。
在明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體制下,宦官的權力來源於至高無上的皇權,即使魏忠賢的權勢再大,他也不過是皇帝的一條看門狗而已。他只能依附於皇帝才能行使權力。
而且,和那些朝臣相比,宦官還有一個好處:他們已經沒有生育能力,因此也就沒有子孫,一般不會有謀朝篡位的想法。畢竟,就算當了皇帝又怎樣,皇位傳給誰呢?
所以,在天啟皇帝在位時期,魏忠賢雖然專權,但並不會對皇帝本人產生不利。甚至,魏忠賢在某種程度上拉了明帝國一把。
由於是宦官出身,魏忠賢不像那些出身世家大族的高官一樣需要過多為家族和階級考慮,在徵稅的時候各地基本一視同仁,富庶的江南地區是當之無愧的稅務寶庫。
但是,當崇禎皇帝除掉魏忠賢之後,朝臣們當然滿意了,皇帝卻成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因為大臣們各自有利益考量,拚命都想給自己的家族謀取利益,根本不為大明的長遠考慮,出身江南的官員們更是想盡辦法為家鄉減免稅負。
在這種狀況下,國家的狀況可想而知。就在李自成的大軍快要打過來的時候,國庫空虛,崇禎皇帝請求大臣們捐獻一些財富充當軍餉,但是卻幾乎無人響應。
在很多大臣心中,國家是屬於皇帝的,和自己並沒有太大關係。只要自己積累了足夠的財富,就算大明朝滅亡了,換一個王朝自己的家族還是會長盛不衰。
如果崇禎皇帝沒有殺掉魏忠賢,憑藉魏忠賢的政治經驗和老謀深算,絕對不會讓朝臣坐大到如此地步,也不會使君主成為徹底的孤家寡人。至少,在魏忠賢執政時期,國家的狀況要比他死去之後好得多。
然而,歷史沒有如果,崇禎皇帝也沒有反悔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