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王朝的剛硬讓接班的滿清汗顏
說起明朝,大家都會想到「剛硬」這個詞。沒錯,明王朝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中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它所表現出來的氣度是硬朗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王朝的皇帝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這句悲壯的宣言。
當然崇禎帝最後弔死在了煤山,寧死沒有投降,明王朝自此而終。但是很多歷史學家都說明朝並非亡於崇禎,連崇禎本人都說:「朕非亡國之君,但事事卻有亡國之象」。那麼到底是誰讓明朝有了「亡國之象」的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沒有太多的爭議,歷史的矛頭都指向了萬曆皇帝。
「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明朝使用此年號共48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萬曆前期,張居正主導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對外軍事也接連獲勝,朝廷呈現中興氣象,史稱萬曆中興。那既然是「中興」為什麼又留下了「明亡始於萬曆」的說法呢?這就不得不說到彼時舉世聞名的「萬曆三大征」了。
萬曆三大征指明神宗萬曆年間,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李如松平定蒙古人拜叛變的寧夏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李如松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這三場大戰鞏固了中華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
雖然最後都勝利了,但是這三場戰爭也嚴重消耗了明朝的財力。對於三大征的消耗,清朝官方的《明史》記載到:「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朝鮮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征踵接,國用大匱。」
從史料中記載的這些翔實的數據我們可以推斷出,明朝為萬曆三大征的開支高達一千一百六十餘萬兩白銀。這不僅直接掏空了明朝的國庫,還間接造成了遼東後金的崛起以及明朝老百姓的沉重負擔。
最終明王朝亡於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起義和多爾袞率領的八旗鐵騎。
※明朝滅亡四百年,如今外國有一地22萬人講漢文,自稱明朝後裔
※歷史上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個皇帝像他這麼「敬業」了
※力挽狂瀾於明朝的于謙為何被誣陷致死,解密于謙死亡之謎
TAG:明朝 |